從「囧」到「尬」

幾天前,朋友問:網絡聊天裡出現的“尬酒”“尬舞”“尬聊”是什麼意思?我不假思索地答,真不懂的話,就照幾年前火爆網絡的熱字“囧”去理解吧。

果不其然,惡補時下熱字“尬”的“新知識”後,我發現,若以為“尬”就是“尷尬”之意,那就太低估網絡達人們的想象力了。

其實,並不是“尬”這個字熱,而是“尬×”的詞組很火爆:交流勉強、對話無趣的“尬聊”,演技“辣眼”不忍直視的“尬演”,“一言不合”端起酒杯就碰的“尬酒”……我想,“尬×”之所以成為時下流行的網絡詞彙,與曾經火爆的“囧×”一樣,主要是其為我們生活中似曾相識卻又不好描述的場景賦予了既貼切又接地氣的形象概括。

從“囧”到“尬”

是否記得“囧”字,從2008年開始在中文地區的網絡社群間成為一種流行的表情符號,成為網絡聊天、論壇、博客中使用最頻繁的字之一,其原義是“光明、明亮、光”,被開發成網絡熱字後,便被賦予“鬱悶、悲傷、無奈、尷尬、困窘”之意。當時,“囧”的火爆就曾經引起了爭議。反對者認為其歪曲了原義,用來惡搞不雅,有損中華民族文化的厚重感;而贊同者卻覺得,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高度關注“囧”這樣的生僻字,有利於漢字文化的傳播,網絡語言對漢字、方塊字的重新解讀也是一種積極的文化傳播現象。

我贊成生僻字新用。以“懟”這個時下仍流行的會意字為例,作為中原文化的舞陽方言(懟在河南方言裡的讀音是第三聲,且用法廣泛,可以表示吃、喝、乾杯的意思;也可以表示買;拿了什麼東西;還可以表示幹活),“懟”被網民發掘後,迅速成為一個萬能動詞,無論在什麼環境下,只要和動作有關的詞,如吃、喝、拿、打、幹、弄、揍、抓等動詞均可用“懟”來代替。網絡上使用頻率非常高的“懟人”(含收拾、批評等意思),似乎比用“罵”“斥”“打”等字更有意境。

據說,“尬”的火爆跟“囧”“懟”等一樣,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以“尬舞”為例,其本源是“較舞”,閩南話有比拼舞技的意思。在閩南語中,將“較”讀作gà,在內地引用傳播時,許多人知其音卻不知其字,索性找了一個同音字來替代,於是就造出“尬舞”一詞。不料,新造的詞迅速火遍大江南北。從少年街舞競技,到老年廣場舞的比拼,“尬舞”一詞不斷地被現實演繹,比舞之風盛行一時。不過,隨著人們使用場景的切換,“尬×”詞語的意義也不斷生髮出新的內涵。譬如眼下的“尬舞”,早已不是比拼舞技之本意了,而是滲透著“尬”的本意——令人尷尬的舞蹈。“尬唱”“尬演”“尬誇”“尬酒”“尬聊”等,都更多蘊含了“尷尬”之意,這也許才是“尬×”的核心氣質。

毋庸置疑,昔日生僻的“囧”“懟”“尬”等字成為網絡熱詞,是年輕人用輕鬆心態面對壓力、調節尷尬,進而“放飛自我”的一種方式,這令偏愛轉發“雞湯文”的中老年網民,以及言行舉止講究內斂、稍有不當便要“三省吾身”的中老年人很不適應很不理解。仔細一想,其折射出來的就是年輕人與中老年人心態觀念的差異。

難道不是嗎?在壓力愈增、變革迅速的新時代,行進在奮鬥的路上,與其因為怕出現尷尬而偽裝出虛浮的客套、違心的表態,以及壓抑著滿腔怨氣,不如大大方方地面對壓力、直麵人生,用自嘲和幽默的心態來調整生活的節奏,調侃生存的壓力,使自己更接地氣更真實更輕鬆地活著,這何嘗不是一種開放的心態和一種勇於挑戰的進取意識?因此,從“囧”到“尬”,一路“熱”過來的生僻漢字,所展示的不僅僅是現代人、年輕人的與眾不同,也揭示了社會的進步、人們心理的變化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