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弓步馬步修習法

在流行的武術界裡,大家已經習慣了用弓步、馬步、虛步、僕步、丁字步等步形來命名和規範武術套絡中的動作,但是在散打和實戰中卻難見到這些標準的步形,在原始的武術中亦難見到。

太極拳的弓步馬步修習法

當藏諸名山大川的古老太極拳進入都市與流行武術接軌的時候,太極拳自己的步形因為沒有專用的名詞,故而借用了當時佔主流地位的拳種中的名稱,用弓步、馬步、虛步、丁字步這些名稱來命名和規範太極拳中的步形,久而久之太極拳自身的步形名稱便消失了。其實太極拳的步形與這些弓步、馬步、虛步、僕步、丁字步完全是兩碼事。

當然,這並不是說弓步、馬步、虛步、丁字步、僕步這些東西不好,而是各拳種中不同的步形是為不同的目的服務的。太極拳是利用神意形體的虛實轉換導引氣血運行的拳種,故而其步形就應該有利於虛實、有無、鬆緊的迅速轉換,從而導引氣血沿經絡運行的方向周流全身。

太極拳的弓步馬步修習法

拳譜曰:“變換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稍滯。”其最高境界是“虛實無定變換無方”,說穿了就是“說是虛其是實,說是實其是虛”,通俗地說就是在穩和不穩之間的一種狀態,“將展未展,似松非松,似緊非緊”,只有這樣才能“觸處成圓”,如履薄冰,如臨深淵,邁步如貓行。太極拳的步形是一種含機、蓄勢的非常靈動的狀態,只有這種步子才能夠使神意氣血靈動異常,才能夠“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才能夠實現太極技法中的沾、連、黏、隨,才能夠“後發先至,以靜待動”。太極拳的步形應該是在弓步、馬步之間的一種既不弓亦不馬的狀態,而不是弓步、馬步成型的標準狀態。

太極拳的弓步馬步修習法

說這麼多大道,不如大家來實證一下便知。我們做一個標準的弓步和馬步各保持1分鐘,便會感到兩腿的外側開始酸脹,這種酸脹感是由腳底、腳背、小腿、大腿的順序由下向上傳遞的,而且伴有胸悶、氣緊、頭暈的症狀。也就是說,此時我們的氣血是在足三陽經中從腳向頭逆向運行,而內側三條足三陰經相交匯的要穴三陰交則沒有酸脹感,這就意謂著足三陽經的氣血沒有流向足三陰。此時我們將步形在標準的弓步和馬步之間前後左右調整姿式,當調到一種既不弓也不馬的狀態時,就會感到剛才那種酸脹感的傳遞順序與此時正好相反,是從頭至足沿足三陽經而下,而且傳到足內側的三陰交而且三陰交開始發酸、發脹,此時還會伴有頭腦清爽、胸懷寬闊的快感。這時的步形簡直就是“四不像”,而這種步形才正是傳統的原傳太極所需要的步形,這和規範了的標準競賽太極拳的步形完全是兩碼事,差之毫釐、謬之千里。

太極拳的弓步馬步修習法

為什麼現代太極拳競賽表演中諸多選手的膝關節大都有不同程度的傷病?這正是因為長期訓練弓步、馬步的標準姿式,最終以形拘氣,使得正常的氣血運行受阻、逆行而造成這一部位的氣滯血淤。膝關節的病痛是中老年人因氣血不足無法暢通而形成的一種常見疾病,太極拳作為一種健身、養生拳種,不應該會練出這種病。

以胃經和脾經的運行而論弓步和馬步的弊病。透過練功褲,大家可以清晰地看到許多練太極拳的人在胃經的伏兔、陰市、梁關一帶隆起一大堆的贅肉,一運動則見這一大堆贅肉由梁關向陰市、伏兔方向而去,如果拍打、按摩、搓柔這一部分則痠痛難忍,如用火罐一拔、刮莎板一刮則紫黑一團。這說明胃經的氣血受阻、逆行而淤集於此形成病灶。氣血本該由胃經而降至脾經、心經供給我們生命活動的能量,而這種運動方式則正好相反。這類人常常因胃經逆行至大腸經、肺經、肝經、膽經而出現胸腹痞滿、橫氣填胸、面部紅脹、太陽穴腫脹、頸項粗短、頭髮禿頂等情況,伴隨的症狀是膝蓋痛疼、臀部肥大、血壓升高、膽肝區脹痛、睡眠不好、飲食不佳、性情古怪、身型發胖、面部浮腫。胃為百脈之海,胃降則百脈皆降,脾升則百脈皆升。胃降脾升不易之理也,對於生命活動關係重大。練功者不可不察。

太極拳的弓步馬步修習法

許多練功、演拳者不明究理,為取悅觀眾評委還特意將弓步、馬步誇張、放大、蹲矮,以顯示功夫深厚。然不知其已背太極健身、養生之理,不是在鬆通下肢的三陰三陽經,而是去練下肢的肌肉。如果要練肌肉何若天天去盤拳架、練拳耍拳浪費生命,還不如扛了槓鈴升降跳躍、穿了鉛綁腿去翻山越嶺。在太極拳圈裡有一怪現象,練高架子小架子的人中瘦者偏多,練大架低架子的人中胖子偏多。這是何故呢?前者鬆開肌肉通經絡行氣血,後者堵住氣血練肌肉。

太極拳的弓步馬步修習法

下面做一個實驗便知分曉。將下肢的肌肉緊了又緊,十個腳趾抓地抓了又抓,當緊到不能再緊時,突然將下肢和十趾鬆開,你會覺察到下肢緊張時一股壓力沿足三陽向上而去,接著胸悶、氣緊、頭暈、挑肩架肘、腳下發飄。這正是高血壓形成的病理。當下肢十趾鬆開時,一股壓力由頭向腳而去,同時感到頭腦清爽,胸懷寬廣,沉肩墜肘,如釋重負。這正是治好高血壓的醫理。拳理必同於醫理,否則練拳何用?古聖曰:“習異拳如飲鳩酒。”然也!

(摘自《少林與太極》201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