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 張峯青

那年我19歲,從師範畢業,要去一所邊遠的山村學校任教。那時候,有路,車少。偶有路過的貨車,也要等待半天,卻不一定能坐上,很多時候要碰運氣。為了確保按時到校,於是我選擇了步行。父親將我送到前往學校的大路口,就回去了,因為家裡的四頭牛、十幾只羊,還等著他回去餵養。我揹著被褥,提著臉盆衣物等生活用品,經過四小時的跋涉,終於在天黑前趕到學校。因交通不便,每到週末或放假,我不能回家,就待在學校裡。直到今天,我還記得,自己獨坐旗杆下讀書的情景,周圍綠樹環繞,耳畔傳來鳥鳴聲,時間彷彿停止,卻常能體會到讀書之樂。

那年我24歲,要到教育學院脫產學習的時候,從家鄉到城區通有整點客車。在學習期間,我可以一月回家一次。那時的310國道是一條沙土路,按部就班的客車整點出發,在山路上蜿蜒前行,身後總會留下一道塵土飛揚的“尾巴”。我至今不會忘記,每次坐車,汽車在川道上疾馳的情景,然後再翻越三道山樑,引擎一路轟鳴,人也因疲倦而昏昏沉沉。因學院位於城郊,為了出行方便,父親給我買了一輛飛鴿牌自行車。騎著那輛自行車,我走遍了城區的大街小巷,也感受著這座城市的厚重文明。後來畢業了,我進入一所中學任教的時候,“飛鴿”一直相伴,和我一起上下班。

那年我30歲,有了家庭,每天奔波在家校之間,生活的節奏好似擰緊的發條。為了趕時間,我買了一輛綠駒牌電動車。那時候,覺得出行從“鴿”到“駒”就是很大的進步,稍加油門,就一路輕塵,實現了電動化。

去年我40歲,周邊的道路交通發生了巨大變化。城鄉道路升級改造,使客車能以每20分鐘一輛的間隔按時到站,大大縮短了出行的時間。從城區到家鄉的客車、出租車魚貫穿梭。小轎車也開入尋常百姓家,成了許多人的代步工具。這年9月,我擁有了一輛自己的車,中端配置,駕駛起來也得心應手。交通工具的發展變化,給出行帶來巨大便利。

回首二十多年的交通發展,人在路上,道路設施在不斷優化;人在路上,改革開放,讓幸福的道路拓寬延長。靜心回想:每一段路程的經歷都不是多餘的,而是在發展中積澱,在幸福中累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