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家屬院 街坊樓里國防人的故事

烽火家屬院 街坊樓裡國防人的故事

烽火職工的老照片。

烽火家屬院 街坊樓裡國防人的故事

周輝、陳祥榮、謝培祥、楊國城、付育潼等人在住宅樓前合影。

烽火家屬院 街坊樓裡國防人的故事

烽火家屬院 街坊樓裡國防人的故事

寶雞清姜是個很特別的地方:山東人、上海人、江蘇人、河南人、天津人等多地人會聚。在這裡,你幾乎能聽到全國各地的方言,就連這裡的菜市場都格外豐富,南方人愛吃的魚蝦和筍片,北方人愛吃的醋和辣椒麵,都能買到。清姜聚集五湖四海人才的原因,是矗立在這裡的一座座廠子:212、782、769、765……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批“國字號”軍工企業和裝備製造企業在這裡建成,全國各地青年人才在國家號召下來到寶雞。769廠(曾用名烽火無線電廠、烽火機械廠,現名烽火通信集團有限公司)就在此時紮根寶雞清姜,寶雞人親切地稱它為“41信箱”“烽火”。8月20日,烽火家屬院內的謝培祥、楊國城、陳祥榮、付育潼、周輝等5位退休職工講述了他們的青春往事。

從五湖四海來寶雞

1956年10月,河南人周子英從駐廣東的部隊轉業,帶著10歲的兒子周輝來到寶雞769廠籌備組報到,同批的100多人基本上都是轉業軍人。他們放下鋼槍,拿起鐵鍬,投身到籌建國防工廠的勞動中。

當時,769廠預選的地址是石壩河,籌備組在鄰近的相家莊租了民房辦公住宿。1958年,籌備組接到廠子上馬建設的消息,廠址改到了姜城堡782廠和212廠之間;當時,一支鐵道兵部隊搬遷後在清姜留下了幾大片平房,職工就住在營房裡。轉業軍人們建設辦公樓和廠房的熱情很高,工地上紅旗招展,打夯的號子聲此起彼伏。與此同時,一批批青年人才從北京、南京、西安、天津等地源源而來,他們有的是有資歷的工程師,有的是剛從學校畢業的青年學生,有的是廠子特需的技術工人……好兒女志在四方,他們告別父母,背上行囊,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1958年,江蘇南京小夥謝培祥、常州小夥楊國城從南京無線電工業學校畢業。當時,謝培祥作為家中唯一的兒子,本可以留在南京,老師詢問他:“你是否願意去大西北?”謝培祥斬釘截鐵地回答:“我願意去!”原來,作為一名電子技術專業的學生,謝培祥已熟知,國家重點無線電廠就建在西北和西南,去大西北正是一展技術特長、為國家作貢獻的好機會。於是,謝培祥、楊國城等23名南京無線電工業學校學子從南京出發。楊國城回憶:“先從南京坐輪船到武漢,再從武漢換小船去重慶,僅沿長江坐船就坐了三天三夜,到重慶後轉火車去往成都,一路上走了一週。”

為什麼被分配到寶雞769廠工作,謝培祥、楊國城等人卻去往成都了呢?謝培祥解釋,雖然當時烽火廠房等還在建設中,但廠裡已經開始進行產品研發工作,和成都一家單位合作的1#產品研發正在緊張進行中。謝培祥、楊國城等人趕往成都,就是參與1#產品的研發。

此後,南京無線電工業學校共向寶雞烽火輸送了60多名專業技術人才,這所學校不一般,是新中國成立後設立的第一所電子工業中等專業學校。楊國城回憶:“學校專門培育電子技術方面的人才,每一個系都有蘇聯專家任系主任。入學考試和政審很嚴格,層層篩選,必須是品學兼優的青年才能入學。”這些學子進入寶雞烽火後,很快參與重要產品研發,參與了1#、4#等複雜產品的研發,產品經國家驗收過關。他們在壓力和刻苦鑽研下,很快成長為廠裡的技術骨幹,成為烽火的核心技術人員。時至今日,廠里人還常向他們豎起大拇指,稱讚他們了不起!

烽火除了有轉業軍人、無線電專業學子外,還吸收了來自山東、天津等地的青年才俊,五湖四海青年聚集的初衷一致——響應國家號召,支援國防建設。

江蘇師傅的寶雞情來自江蘇泰州的付育潼說:“我們雖然祖籍不同、方言不同,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家——寶雞,有共同的生活區——烽火。”如今,謝培祥、楊國城、陳祥榮、付育潼等南京無線電工業學校學子在寶雞生活了近60個春秋,青春與汗水都融入了這片土地,相比越來越模糊的江蘇老家,寶雞帶給他們的家鄉情更為濃烈。

1959年,21歲的江蘇江陰小夥陳祥榮從南京無線電工業學校畢業來到寶雞,他眼前的清姜很空曠、荒涼,一條泥濘的土路,只有兩趟公交車通往市區。男職工宿舍在廠房對面的三層樓房裡,有時加班晚了想回宿舍不敢獨行,因為清姜夜間有狼出沒。

南北方生活習慣有差異,這些南方小夥沒有叫苦叫累,而是入鄉隨俗。沒菜吃,大家就響應廠裡號召去山腳下開荒種菜。南方人洗澡勤,但在寶雞條件有限,有時一個月才能洗一次澡,陳祥榮每天下班後,就跑去清姜河洗澡。南方人愛吃米,北方人愛吃麵。剛開始廠裡每月發給每人一斤大米,後來增加到三斤大米,但還是不夠吃,主食仍以麵食為主,南方職工為吃米頗費了一番功夫。大夥四處打聽哪裡可以換大米,後來陳祥榮聽說,天王鎮鄉親們種植水稻,於是興高采烈地騎著自行車去天王鎮,找到種水稻的鄉親換大米,50斤的麥面可以換40斤的大米,這下終於解決了吃大米的問題。夏收時節,江蘇小夥們去麟遊等地幫鄉親們夏收,回來時,鄉親們會給這些江南小夥子一些麥面作為感謝,一來二去,廠職工和鄉親們的感情漸漸深厚起來。

1964年12月,25歲的烽火職工付育潼和長嶺職工楊翠蘭結婚。付育潼是江蘇人,楊翠蘭是上海姑娘,婚禮很簡單,付育潼先在廠裡登記等房子,在家屬院二街坊分到一間14平方米的房間,再從廠裡領來兩張桌子、兩張床板,新房就算佈置好了。楊翠蘭回上海探親,帶來一些喜糖,幾位同事聚一起吃點瓜子和喜糖,對新人祝福一番,婚禮就結束了。付育潼說:“雖然當時的婚禮儀式很簡單,但絲毫不影響我們婚姻的幸福程度。”

清姜河畔的回憶

“你住哪?”“三街坊。你住幾街坊?”“我住二街坊。”這是老烽火職工詢問住址常用的對話,老家屬院被職工按街坊劃分。如今,烽火職工及家屬聚集在清姜路東邊東二路至東六路,以及峪泉路的盛華園小區,生活區裡有學校、醫院、體育館等,基本上滿足了大家生活的各項需求。

周輝住在清姜路烽火二街坊,他整個青少年時期都在烽火家屬院度過,說起烽火有故事的建築,周輝提到了烽火食堂。姜城堡50歲以上的人對烽火食堂印象較深,食堂大廳面積約有足球場的三分之一大,與同時期同類型的建築相比堪稱“巨無霸”。這裡不僅為職工供餐,而且是廠裡開會,舉辦演出、舞會的活動場所;尤其是烽火食堂舉辦的交誼舞會,至今仍是老一輩清姜人的美好回憶:年輕人伴著“嘭嚓嚓”的鼓點和舞曲,腳下是淡青色水磨石地面,頭頂有閃爍的彩燈。最引人注目的是舞會上的上海姑娘,她們來自隔壁的長嶺廠,是上世紀50年代從上海招來的知識青年。她們優雅又有學識,穿著時髦的布拉吉,舞姿翩翩,具有江南姑娘溫婉秀麗的獨特魅力,引得清姜周邊職工爭相到這裡參加交誼舞會,這裡也促成了不少年輕職工的愛情婚姻。如今,隨著時代變遷,烽火食堂隨之消失。

周輝回憶:“少年時,我最快活的事就是去清姜河游泳,那時河水清澈,河床裡有幾處比百米游泳池還大的水潭,我和家屬院內的小夥伴在水潭裡比賽扎猛子,比賽踩水。有時候,我們在水裡對著寶成線上開過的火車歡呼,惹得火車上的乘客紛紛探出頭來。有時候,我們會碰到幾位蘇聯專家在河裡游泳,小夥伴們好奇地盯著蘇聯專家雪白的皮膚和捲曲的頭髮看,直看得幾位蘇聯專家也不好意思……”

快樂的寶雞青少年生活,成了周輝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故鄉情結,他從寶雞無線電技工學校畢業後,去四川長虹工作了10年。10年後,周輝回到寶雞烽火工作:“當我看到熟悉的烽火廠房和家屬院,看到秦嶺和清姜河,一股暖流湧入心房——此處即吾鄉。”自此,周輝再也沒有離開過寶雞。張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