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原則教你怎樣對孩子說「性」

每個年輕的父母尤其是母親有一天都會被自己的孩子推上講臺,授業性教育,屆時你將如何張口應對? 在天真爛漫的兒女們面前,你將如何勝任家教職責,為孩子上好性教育的第一課?是尷尬、搪塞,是撒謊、欺騙,還是厭煩、呵斥?殊不知,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的成長帶來極大的影響。性問題是維繫個人身心繫統最為敏感的一根弦,初始的啟蒙點撥,將會決定孩子今後整個性心理的發展基調,甚至大人一兩句不經意的話語,會被孩子當作構築性意識的牢固骨架,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意識和性態度。下面就給大家介紹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基本原則。

三個原則教你怎樣對孩子說“性”

真實原則,就是要尊重事實不撒謊。一些父母親由於沒有做好這方面的知識準備,不知道該怎麼講好,就不敢對孩子講真話。當孩子問“我是怎樣生出來的?”時候,急得亂說一通,“在小河邊揀來的”、“從肚臍眼裡鑽出來的”,答案林林總總。這樣的回答對孩子不僅毫無益處,而且還會給孩子造成困惑,甚至帶來“自己不是爸媽親生的”等不必要的麻煩。孩子瞭解事情的真相後,知道媽媽講了假話,認為大人都可以說謊,為什麼自己不能說謊。這樣不僅有損你在孩子心中的形象,而且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三個原則教你怎樣對孩子說“性”

自然原則,就是要大方直接不迴避。性科學研究發現,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可在父母的指導下區分性別。儘管他並不明白為什麼要區別彼此,但對異性產生的某種程度的迴避和距離感已經成為潛意識。孩子在四、五歲的時候提出“我是怎麼生出來的?”等與性相關的問題,是很正常的,也是很自然的,而且在提問時孩子往往也是下了很大決心的。所以,這個時候千萬不要一口回絕,也不能顧左右而言他,更不能認為孩子有問題,對其加以斥責,而是要坦然、大方、直接回答問題。比如“你是爸爸媽媽相愛得來的”、“你就像一粒種子在媽媽的肚子裡成長”等,一般這樣的回答孩子也就滿意了。有時候也沒必要非得等到孩子發問才開始談論,可利用身邊事或電視情節等,主動向孩子提出性問題並和他一起討論。比如借洗澡的時候教孩子認識自己的性器官等,去除孩子對性的神秘感。通過父母的正確引導,讓孩子關注並學習性知識。

三個原則教你怎樣對孩子說“性”

適當原則,就是適時適量不刻意。孩子的認知和理解能力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的。因此,孩子提出的性問題及其對答案的理解也會因年齡不同而不同。比如,2到3歲的小男孩想知道為什麼他有陰莖而鄰居家的小姐姐卻沒有。這時,他並不是想知道男女性的詳細描述或人類是如何發生性行為的。你就是給他講,他也不明白。他所感興趣的只是發現了男、女的不同,這是孩子認知成長的表現,你只需告訴他,男孩和女孩是確實有不同的地方,長大後將會變成男人和女人,就像爸爸和媽媽一樣就可以了。所以父母要了解孩子的身心發育特點,根據孩子的年齡、認知和接受能力,採取合適的表達方式,有選擇、有分寸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性教育,這樣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