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國師年譜》註譯(卷下:45歲)

【題解】

玉林禪師45歲那年(1658),派弟子前往西天目山守護高峰原妙祖師靈塔,自己在磬山、報恩兩處寺院,籌備圓修老和尚入塔事宜。也就在這一年,清世祖順治皇帝正式邀請玉林禪師進京。

《玉林国师年谱》注译(卷下:45岁)

【正文】

順治十五年戊戌,師四十五歲。

西天目僧眾於丁酉秋以祖庭祖塔傾廢,至“報恩”乞師興復道場。師以二十金令修茸祖塔。至是年正月,復至“報恩”請師,命首座慧楨孚公於千丈巖守死關祖塔,整理塔院。師往“磬山”。

按,師《小紀》雲:“壬辰奉先師居‘報恩’正寢,歷敘客司等諸執,謀歸先塔於荊溪舊隱,尤閒中樂事,具欲我復開堂領眾,非六十不可。時戊戌春仲,年四十有五,赴‘磬山’之召,記於緗溪舟中,乃是年之春仲赴‘磬山’也。”

至菰城,一登道場山,有詩云:“望霞桃滿塢,棹雪水盈川。塔在千峰上,一筇鳥道邊。”《過西川嶺》詩云(嶺乃去海會磬山必由之路):“寂寞西川嶺,花開古樹深。興懷動吟思,十畝海棠林。”《至磬山西澗滌石》詩有“昔日擔泉處,重來廿七年”之句。蓋十九入“磬山”,至四十五,是二十七年矣。諸檀越請師升座演法。後命雲居嵿公為首座。師歸“報恩”,理入塔事務,留眾以一千二百為限,鍾板堂外,以法堂為枯木堂,拔材具精進異眾者,送入餘瑞像、精進、圓證諸堂。乞單者既繁:眾至一萬五千餘指,結百二十日長期為入塔佛事。

時世祖慕道心切,於是年秋九月欽差內十三道司吏院張嘉謨齎敕至金車山報恩寺,延師赴京。於本年十二月初十日到寺開讀玉音,有“順風而問,朕將同訪道於崆峒”之句。師以入塔事辭謝,不能應召。天使三啟奏,有旨:“入塔事竣來京。”

【今注】

世祖:即清世祖(1643年~1661年在位),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關的首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出生於瀋陽故宮永福宮,生母為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年號順治,在位十八年。順治十五年,清世祖21歲。

【今譯】

1658年,45歲。

西天目山的僧眾,曾經在1657年秋,因為祖庭祖塔傾廢,到報恩寺請求玉林禪師興復道場。玉林禪師拿出二十金給他們,讓他們修茸祖塔。1658年正月,又到報恩寺禮請玉林禪師,玉林禪師就派慧楨行孚禪師前往千丈巖守護閉死關的高峰原妙祖師的靈塔,同時整理塔院。玉林禪師自己則前往磬山寺。

根據玉林禪師《小紀》記述:1652年,將圓修老和尚靈龕迎奉到報恩寺正寢,自己歷任敘客司等執事,謀劃將圓修老和尚靈塔安置在荊溪舊時隱居處。在空閒中也有快樂之事,那就是都希望玉林禪師重開法堂接引大眾,但玉林禪師推辭說不到六十歲就行。當時是1658年春,45歲,因為磬山寺的邀請而前往,這段話記錄在在緗溪舟中。”

來到菰城,登道場山,寫了一首詩,是這麼說的:

遠望朝霞桃花滿塢,

劃開積雪流水盈川。

寶塔就在千峰之上,

一竿筇杖在鳥道邊。

另外,還有一首《過西川嶺》詩,西川嶺是前往海會磬山的必由之路,是這麼說的:

寂寞偏僻的西川嶺,

花開無聲古樹深深。

因為感動吟誦詩句,

綿延十畝的海棠林。

另外,《至磬山西澗滌石》詩裡有“當年挑水的地方,重來時已廿七年”的句子。當年玉林禪師19歲入磬山,現在45歲,已經27年了。

磬山的居士們都禮請玉林禪師升座演法,玉林禪師任命雲居行嵿禪師為首座,自己則回到報恩寺,繼續處理圓修老和尚入塔事務。容留的僧眾,以1200為上限。鍾板堂之外,將法堂作為枯木堂,選拔能成材而且能夠精進的僧人,送到瑞像、精進、圓證等堂進修。當時請求在報恩寺掛單的僧人非常多,有1500多人(一人十指,萬五千指即千五百人),結集了120天,用來作為圓修老和尚入塔的佛事。

當時清世祖順治皇帝慕道心切,在這一年秋天九月份,命內十三道司吏院張嘉謨為欽差前往金車山報恩寺,延請玉林禪師入京。在本年十二月初十到達寺院宣旨,其中有“順風而問,朕將同訪道於崆峒仙境”的句子。玉林禪師以主持圓修老和尚入塔事務為由推辭,不能接受天子的徵召。欽差向天子再三啟奏,順治皇帝下旨:“等入塔事完成後在入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