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硯田五十餘年 蔡金興父子接力 傳承百年蘇作硯雕

提起父親,蔡春生的腦海裡,總會浮現出一副畫面:深夜一盞昏黃的燈旁,父親蔡金興弓著腰,手握刻刀鏟子在硯上雕琢,屋內迴響著低沉的琢石之聲,空氣中粉塵瀰漫……

躬耕硯田五十餘年 蔡金興父子接力 傳承百年蘇作硯雕

△蔡金興 | 澄泥石硯刻大師

作為澄泥石硯刻大師,蔡金興躬耕硯田五十餘年,也把這樣的身影深深的刻在了家人的心中。

01

關於硯臺,國人心中的文房四寶之一,但知之者甚少。名氣最大的當屬端硯、歙硯、澄泥硯和洮河硯。

蔡春生的父親蔡金興雕琢的硯臺,而是更為小眾的澄泥石硯。

澄泥石硯是出產於蘇州吳中區藏書鎮東部靈巖山下蠖村的一種硯料,因其硯質與山西絳縣等地所產的陶製澄泥硯相仿,又稱太湖澄泥石硯。

澄泥石硯基本有青、黃、紅、灰四種,借用人工澄泥硯的顏色,人們把前三種分別命名為蟹殼青、鱔魚黃、蝦頭紅。

△宋 三足硯(收藏)

或許是墨鏽遮蓋的緣故,在存世的宋、明澄泥石硯中,常見呈褐黃色。

△ 明 瓶形硯(收藏)

歷代流傳之澄泥石硯色彩豐富。

△明 長方形耳杯池硯 (收藏)

△清早期 圓形鳳池硯 (收藏)

02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世代生活在靈巖山山腳下的蔡春生的祖輩們,一邊幹農活,一邊刻硯。在他的印象中,不僅是父親痴迷著硯刻,母親、祖父以及村裡的鄰居,都做著這項手藝。

△劈石坯

“父親12歲就拿起鐵鑿,學習刻硯了,當時是學做專供出口的學生用小硯臺,後來父親進入了硯臺廠,因為技術好,還幫助蘇州的文物商店修復一部分古硯臺。”

△ 鏟硯面

蔡金興的手藝,就這樣歷練出來了。

△挖硯池

蔡金興還跟著廠裡的老師傅學習在硯臺上雕花紋,這些作品實際就是蘇作硯雕作品。

△蔡金興作品《笸籮式硯》

蘇州的硯刻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到宋代初步形成了本地特有的製作風格,至明代,蘇州已經成為全國的手工藝製作中心,硯刻也發展到了頂峰,至清代還出現了吳門顧家三代琢硯的世家。

△ 西清硯譜收錄蘇州雘村硯

蔡金興的作品繼承了百年以來古意。蘇州博物館館長陳瑞近評價這樣評價蔡金興的作品:

“蔡金興的硯刻作品,由仿古入寫意,突出線條和造型變化,重視形體美和意蘊美,傳承了蘇州硯雕的技術語言和思想內涵。他的澄泥石刻作品,雕刻細膩生動,富有生活閱歷,充滿了個人情感和文房雅趣。”

△蔡金興作品《笸籮式硯》

這些樸實的情感和意趣,從他的諸多作品中均可見,比如:明式太史觀、《江南編織》文房系列,竹筍硯、竹節硯、古琴硯……

03

五十年來,蔡金興堅持每天五點起床練功,做一個小時才開始吃早飯,晚飯後,他也會點一盞燈,繼續想、刻,刻、想,常常做到10點後。

△蔡金興作品

一年365天,除出差和有事外,蔡金興幾乎天天這樣。

“我摸著刻刀、端著硯坯就開心,一天不碰就會“手癢”,就會心裡空落落。而且看看有那麼多的硯石沒有完工,心裡總擱著事情,想早點做好。”

△蔡金興作品

經年不斷的堅持,讓蔡金興的手藝日漸精進,成了硯雕界的大師。

△蔡金興作品

但長年的勞累,也給蔡金興留下了一些“職業病”。手上大大小小的刀疤,手指根部粗壯的老繭以及日積月累患上的矽肺。

躬耕硯田五十餘年 蔡金興父子接力 傳承百年蘇作硯雕

△蔡金興作品

蔡春生心疼父親,也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中,感受著澄泥石硯和蘇式硯雕的美。

躬耕硯田五十餘年 蔡金興父子接力 傳承百年蘇作硯雕

△蔡春生作品 石雕《春蠶》

躬耕硯田五十餘年 蔡金興父子接力 傳承百年蘇作硯雕

△蔡春生作品 石雕《泥白菜》

△蔡春生作品《荷塘秋色硯》

△蔡春生作品《高山流水硯》

他依然很懷念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村裡家家戶戶忙制硯的盛況。

△蔡金興作品

但時代不再,從事記者工作的蔡春生,把這份熱愛,寫成了一篇篇對於蘇州澄泥石硯的考證文章,繼承著父親硯刻的手藝。

△蔡金興作品

他們以一個家族的努力,守護著蘇州澄泥石硯,守護著蘇作硯雕。

△蔡金興作品《古琴硯》

躬耕硯田五十餘年 蔡金興父子接力 傳承百年蘇作硯雕

躬耕硯田五十餘年 蔡金興父子接力 傳承百年蘇作硯雕

△2016年11月至2017年2月,蘇藝天工——蔡金興硯雕暨澄泥石刻展在蘇州博物館亮相,展覽引起較大轟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