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歷史上的西方民族在東進的時候會選擇去攻打印度,而非攻打古代中國?

yunyaling1987


為什麼?過不來唄。

印度自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進入文明時期以來,迎來了一波又一波強大的外來移民,自公元前15世紀左右的雅利安人,到公元前2世紀的希臘人、安息人、斯基泰人、大月氏人以及再往後的突厥人甚至於蒙古人都曾經侵擾或者入主過印度地區,可謂絡繹不絕。反觀中國地區,除了要面對北方的遊牧民族襲擾之外,好像在近代之前從來沒有面對過西方的敵人。原因何在呢?

從地圖上看,西方民族要侵入中國地區,只有兩條路,其中一條是走北方的歐亞大草原,然後從北部邊境進入;另一條是從西部帕米爾高原進入。

北路不行

首先歐亞大草原的先天條件是東干西潤,遊牧民族為生計考慮往往是從東向西遷移,或氣候轉冷不得不西遷,或氣候很好兵強馬壯主動西遷。這就悲劇了,歷史上發生過的幾次民族大遷移都是從東向西走,東方的遊牧驅逐裹挾著西方的遊牧向更西方遷徙,歐洲人民飽受其苦,羅馬帝國都因之而滅亡。由此看,西方民族想要從歐亞大草原路線來中國作客,是不可能的。

亞歐大草原

南線不方便

再看南線,哦喲,光看看地圖就眼暈。

最西部是帕米爾高原可能還不太難翻越,但緊接著來的主要屏障可就要了親命了,自北向南阿爾泰山、天山、塔克拉瑪干沙漠,崑崙山和青藏高原,山脈之間雖然有山口,沙漠戈壁上也有綠洲,但這也僅僅可以支撐小規模的商團通行,對大軍團的長途行軍來說,這些是毫無意義的。更何況,這些地域可並不是沒人存在的。您來幹啥?打中國?哦,過路費談談吧。以盛唐之繁榮富強,也不過在西域維持了兩萬多人的正規軍駐紮,您打算派多少人來呢?

尷尬的印度

那麼印度為什麼又這麼尷尬呢?

印度地處南亞次大陸,北靠喜瑪拉雅山脈,南部兩面臨海,這兩個方向都沒問題。不妙的是西面,印度西北與中亞接壤,隨著貿易以及文化的交流,中亞地區伊朗高原一帶遊牧民族很自然會向東南方向緯度較低氣候更好的地方遷移。而偏偏印度西北基本沒什麼屏障,只有一座興都庫什山還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態,僅僅能夠遮蔽北部邊境,且不說開放的南部,對於民族遷徙這種不在乎時間成本的戰略動作而言,興都庫什山還是略顯單薄了,翻過山便是印度河平原,立刻便可以獲得補給或者乾脆就紮根在此了。而印度本身的條件又實在是太優越了,恆河、印度河兩大流域平原,以及南部半島的大部分地區都是氣候溫暖多雨利於農耕的地區,也難怪會有一波接一波的客人過來反客為主了。

還有半條,也不行

至於說自西向東穿過恆河平原自孟加拉一帶入侵中國,且不說橫斷山脈,印度這麼美,中國是哪兒?呵呵。


說了歸齊還是地理環境決定的。在亞歐大陸上,中國地區是史前人類大遷徙的東方終點,而印度是文明以來民族遷徙的終點之一。


海子蔚藍


歷史上西方民族在東進的時候會選擇去攻打印度,而非攻打古代中國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首先,古代信息傳播落後,相比較遠在東亞的中國,西方民族會更加了解印度的情況;

其次,地理條件的限制,西方民族進入中國的幾條路都是道路坎坷,而進入印度就只要穿過一個山口險要;

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國家實力。古代中國國家綜合實力直到清朝才被西方國家趕超,這樣一個超級大國西方民族躲都來不及了,更何況來進攻。


亞歷山大東征,印度洋就是東方的盡頭

公元前334~公元前32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對東方波斯等國進行的侵略戰爭。

當亞歷山大的大軍來到了印度之後,看到了印度洋,驕傲的亞歷山大自認為已經來到了東方的盡頭,完成了佔領東方的豪言壯志。

事實上亞歷山大的這一次東征是西方民族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格的東進,這一次東進之所以只打到印度,更多的原因是因為此時的亞歷山大並不知道在遙遠的東方還有一個叫華夏的國度。受到他的老師亞里士多德的影響,亞歷山大認為印度洋就是東方的邊界,所以當攻打下印度之後,亞歷山大就撤軍回希臘了。

由於古代信息傳播的落後,導致了西方民族對中國的認知只停留在傳言之中,在那個時候他們也不確定是否有這麼一個國家。

直到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絲綢之路後華夏文明才第一次大規模的與西域、西方文明交流,而此時亞歷山大建立的帝國早已煙消雲散了。事實上,真正讓廣大西方國家認識到中國這個國度,還得感謝《馬可波羅遊記》這本書。

《馬可波羅遊記》在歐洲的出版,直接刺激了那些冒險者橫渡大西洋到東方尋找中國。


雪山、沙漠、叢林是華夏民族天然的衛士

在古代航海技術並沒有像現在這麼發達,無法支撐西方民族大規模的從海上進攻中國。如果要進攻中國,擺在他們面前的就只有大概四條線路。

第一條跨越西伯利亞,進入中國,這一條路直到沙俄一步步蠶食西伯利亞之後才算打通,在沙俄之前沒有一個民族敢走這條苦寒之路。

第二條從中亞翻越蔥嶺進入新疆,但是當他們翻越蔥嶺之後會發現眼前是一望無際的沙漠。

第三條就是世界第三級青藏高原,就算是現在也不會有哪個國家會選擇這條路入侵中國。

第四條就是從東南亞等國入侵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遠征軍就在東南亞的叢林吃盡苦頭,更何況是在古代醫療條件落後,瘴氣、痢疾就夠入侵者吃一壺的。

反過來看一下印度,古代西方民族入侵印度千百年來都是經過喀布爾至伊斯蘭堡走廊佔領旁遮普地區輪番進入印度次大陸。在這一條路上只有開伯爾山口這一險要地段,一旦西方民族佔領這個山口之後,等待他們的就是一馬平川的印度河平原。正是這種地理優勢,讓古代中國免受西方民族的侵擾,而古印度就沒這麼幸運了,一旦開伯爾山口丟失就意味著國家的滅亡。


落後就要捱打,最弱的中國都不曾亡國

在中國5000多年的歷史中也就清末、民國那一百多年落後於世界主要國家,但是不管是清朝還是民國,中國都沒有被西方國家滅國過。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國都是堪稱霸主的存在。

三國時期,戰亂紛飛,此時的號稱世界第二的貴霜帝國也不敢打中國的主意。

即便是唐玄宗時期在與大食國的怛羅斯戰役中失利,但是大食國也不敢趁勝入侵唐朝。

反觀印度在歷史上最出名的就是孔雀王朝,自孔雀王朝之後,印度就再也沒有建立過統一的中央政權,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中都是諸國林立,這種情況下等待印度的就只有被侵略的命運了。特別是到新航路開闢之後,印度更是淪為應該的殖民地。

感謝讀完文章,本文作者為歷史作家煮酒君。喜歡請點個贊👍


煮酒君談史


不宜太高估甚至是神化古代中國的戰鬥力。如果沒有青藏高原的“硬屏障”,沒有西域萬里戈壁的“軟屏障”,中原絕不會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不間斷流傳至今天的文明。上天給中國的恩賜太過充足了。

對於西方來說,東方固然神秘,但神秘不等於強大。東方是神秘是經歷了漫長而破碎的東西方文化交流之後才逐漸形成的,這種神秘一直到清朝被打開國門之後,甚至直到今天還依然未散——但你能說,歐洲列強因為清朝的神秘而不敢侵略清朝嗎?

古代西方基本沒有攻打中國,主要是地理因素。一是中國實在太遠,補給過於困難;二是亞洲中部有著“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西方想進攻中國只有遠經西域,而這是個廣袤而相對貧瘠的地區。《孫子兵法》中說到“取用於國,因糧於敵”,試問西方的數十萬大軍打到西域,他怎麼“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這漫長的補給線直接會拖垮西方大軍。

然而,一旦敵人的基地不在遙遠的西方而在中北亞,事態就變得不一樣了。中國曆代王朝受中北亞遊牧民族欺負還少?漢朝是好不容易才在中期扳回一局,宋朝更被遼金打趴下,元、清直接長驅中原——這就是古代印度地區的寫照。

印度西邊是印度河平原,沒有天險而且還土壤肥沃,西方的敵人進攻到此雖然對面臨氣候、瘟疫等難題,但這些問題並不是無法克服的,亞歷山大之所以沒有再繼續東征,與其軍隊本身的厭戰情緒有關。相反,蒙古帝國征服了大半個亞歐大陸,他們不也“放過了”印度麼?因為從北向南,青藏高原就是一個屏障了,而北方人相比於西方人,更不適應印度的氣候,打到印度河、恆河流域,受得罪當然要比亞歷山大的士兵們多。

從西向東,印度好打,中國難打;從北向南,中國好打,印度難打。總體而言,古代文明中,中國遠離其它諸文明,北有戈壁,西有高山,南有雨林,東有大海,天時地利,可以說是世界地理位置之冠,未來不復興,實在太浪費這一先天條件了。


隱語


馬克思說過:“印度根本沒有歷史,至少是沒有為人所知的歷史。我們通常所說的它的歷史,不過是一個接著一個的入侵者的歷史。”

從雅利安人開始算起,波斯人、希臘人、大月氏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阿富汗人,一直到後來的葡萄牙人、荷蘭人、法國人、英國人,所有這些入侵者,都是從西北方侵入的。後來的葡萄牙人、荷蘭人、法國人、英國人是坐船來的,繞過一整個非洲才能抵達印度半島,總算費了些周章,而先前的那些帝國或民族,都是從西北方向的陸路而來。

看看印度的地形圖就知道,東方的若開山脈擋住了東南亞少數民族的覬覦,加上本來這些少數民族人數又少,又得受北方中華帝國的掣肘,很少給印度帶來直接威脅。

正北方是青藏高原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歷史上的吐蕃也給他們製造了一點麻煩,幸虧吐蕃人人丁不旺,到了平原又醉氧。

西北方,問題來了,興都庫什山脈之間有一座開伯爾(又譯喀布爾)山口,山口裡有一個開伯爾河谷,全長53公里,最窄處不超過600米,一年四季可暢通無阻,從一馬平川的印度河平原出發,過了河谷,進入阿姆河流域的平原地帶,就又到了同樣一馬平川的中亞了。

這處山口也是中亞和南亞的必經之路,在歷史上多次要了印度的親命,幾乎所有的外敵都是從這條路不請自來的,唐僧當年也是經過了開伯爾山口才到的印度。

中亞西亞一盤棋,是古代大部分戰爭發源地,更是兵家必爭之地,在此建立的任何一個帝國,摟草打兔子,總要穿過開伯爾山口試試運氣,而印度半島本土勢力建立的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基本統一的時間加在一起不過200多年,其他時間都是些分散小國,民族成分紛雜,根本沒有抵禦外侮的能力可言。

要想攻打古代中國?好吧,希望他們的神靈能保佑他們先翻越幾百公里的興都庫什山脈,再趟過300多公里的瓦罕走廊,再爬過上百公里的冰達坂,經歷過以上這些世界公認的常年冰封的無人居住區後,恭喜,他們可以獲得與中國西北部遊牧民族挑戰的機會了!衝破重重考驗後,要想與古代中原王朝對決,再走一年吧。


歷來現實



歷史上西方民族根本就越不過這個鴻溝,他們沒有辦法,才選擇去攻打印度,因為前面有連綿起伏的大雪山和無盡的沙漠阻擋著他們的視線,而印度呢?恰恰剛和合他們的口味,印度所屬的南亞和伊朗高原相連,只有狹窄的印度河和塔爾沙漠阻擋,印度剛好地勢低,處於平原,有無盡森林和克什米爾雪山高地,這樣有利於來自波斯的異族入侵。


在東面成c型的喜馬拉雅山環繞著,和北部喀喇崑崙山相連,即便越過雪山,對面還有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大片都是無人區像羅布泊,和漫長的河西走廊。等他們到達中國,補給就很困難,哪有力氣去攻打中國,即便他們到了,路上氣候,地形就把他們給拖死。西方探險隊包括旅行家都想通過重重障礙去往中國,可走到的能有幾個,倒是中國很積極,像漢朝張騫,甘英一度到達紅海。


阿勒泰地區以北可以進入中國,但要浪費好長時間,北面雖然是冰封寒冷的西伯利亞平原和額爾齊斯河,但那隻到了外蒙古以北。沙俄就是從哪裡走過來的,他可以說是西方最成功的入侵著,俄羅斯擴張速度這麼快,無非就是他所處的地形有利於突擊冒進。不到一百年席捲整個西伯利亞,直到中國邊境,他們為了殖民將歐洲囚犯流放到哪裡。


在印度以北喜馬拉雅山內有青藏高原,哪裡更不能讓西方人消化掉,西方人即便越過他,也是一片片無人區,哪能和波斯建立聯繫,在世界屋脊上,氣候不適應,貧瘠而極端的地方讓他們補給變得很困難,遲早會讓他們死傷慘重。所以在東面只有印度才是他們的樂園,於是他們大都會繞過喜馬拉雅山去控制印度。




從古代開始,進入印度的波斯人不少,他們還有的從中亞方向過來,或者中國新疆方向,波斯人,不單單指波斯,那還有被征服波斯的民族。先看看西方是那些民族:

一,那是在原始時期,印歐人所謂的雅利安人進入印度,為什麼我們是黃種人,還得益於地形限制,東西方自那時起形成兩個世界,至於印歐人,後來只有少部分進入新疆一帶,建立城邦國。

二,波斯人,但那不徹底,波斯人在很早以前建立了波斯帝國,橫跨歐亞非,印度自然不納下,為此波斯皇帝還建立了馳道,隨時隨地微服私訪東西兩邊,他們在我們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建立的龐大的帝國,但他們卻止步於中亞,被喀喇崑崙山擋在哪裡。

三,希臘人,波斯帝國在希臘地區統治,直接勾起希臘人的慾望,波希戰爭時常爆發,哪時還出了個馬拉松,希臘城邦國眾多,後來出現佼佼者在以北有個馬其頓崛起。亞歷山大年少有為,親率大軍從希臘殺向波斯,暢通無阻,節節勝利,大流士大敗,亞歷山大很快玩轉波斯帝國全境。在他小時候,他的老師亞里士多德只告訴他東面是印度,他實現了老師願望,殺向東面,從馬拉坎達就是中亞的撒馬兒幹,在最東方附近建立了殖民城,亞歷山大城和埃及亞歷山大一樣,只是不出名罷了,往東就是雪山,阻擋了他的步伐,於是又南下印度,亞歷山大帝國形成,那是在中國戰國時期,但沒有受到影響,相反中國在那時卻混戰不休。

四,阿拉伯人,阿拉伯帝國從阿拉伯半島擴張,他們和亞歷山大帝國一樣,橫跨歐亞非大陸,它東西跨度很長,西到西班牙,漫長的非洲疆界,地中海差點淪為內陸海,向東,整個波斯,一直到中亞。東邊呢,還是絆倒哪個坎上了,唐朝這時也和他並起,唐朝勢力甚至伸向波斯,阿拉伯人後來將唐朝勢力清除出河中,唐玄宗時和唐朝在恆羅斯干過一仗,唐朝大敗,退出中亞。阿拉伯人即便知道中國有個唐朝,也不敢東去因為他知道唐朝還是有實力的,畢竟地形阻礙了他們的野心。可印度不同,有利於騎兵南下,印度卻成了阿拉伯人盤中餐。

來自北面的威脅:

一,貴霜王朝,一個從中國而來民族大月氏,他們原先在秦朝時居住在甘肅一帶,後來被匈奴逼到西面,在漢朝時勢力壯大,吞併河中和印度以北,成為與羅馬,東漢,薩珊並起的歐亞非四大帝國。

二,突厥人的入侵,突厥被東方唐帝國打敗後,退出東方,在中世紀,賽爾柱帝國興起時,突厥人席捲整個波斯地區大混戰,中國宋朝時,他們進入印度,建立德里蘇丹國。

三,蒙古人,成吉思汗早都有打印度想法,但氣候侷限,後來他的子孫察合臺家族一份子,帖木兒,還有巴布兒直接建立莫臥兒王朝,一直到近代。

印度地方可以說吸引多的就像大雜燴,由於他天生的地理優勢,吸引許多民族到來,成了他們的享樂之地。古代中國卻躲避了西方入侵,優勢的地理拯救了華夏文化的傳承,使中國成為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古國。


龍文history


為何歷史上西方民族東進的時候會選擇去攻打印度,而非攻打古代中國?

首先這個問題“大正”要糾糾正一下,並不是所謂的“西方民族東進”,而是近代的西方殖民者全世界的殖民活動,不分東進西進,但新航路開闢的最初目的確實是為了打通東西方的商路,特別是到印度和中國的商路,畢竟這兩國個地方在《馬可波羅行紀》中可是遍地黃金啊!


要問為什麼西方殖民者會選擇攻打印度,而不是攻打古代中國?

其實這是因為古代中國是個大一統的強大帝國,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宗主國,而此時的印度卻只能算一個地理名稱,半島上陳列這大大小小的邦國,四分五裂的狀態,從這個方面來說,當然是打印度更好打,更划算了,而這個便宜最終讓英國人佔去了,最後印度變成英屬印度殖民地。

其次近代西方殖民者不是沒有打過中國的主意,早期甚至打過仗,最終都以失敗告終,所以才放棄,1635年(明末),英國東印度公司艦隊與明朝廣東政府起衝突,最後被打敗,英國賠款並嚮明朝當地政府到歉,雖然衝突規模很小,但也證明東亞強權還是挺厲害的,但到了清朝末年,西方列強完成工業革命後,再來到中國的時候就不一樣了,用船堅炮利打敗中國(鴉片戰爭),並打開這個東方龐大帝國的市場。

早期西方殖民者經過甄選才發現,印度次大陸這個地方才是殖民者的狂歡之地,太適合殖民了,這個地方資源多、人口多、有錢、市場大,人喜歡當順民不反抗,幾千年來始終如一,太容易征服了,簡直就是上帝賜給殖民者禮物,如果西方殖民者不去征服印度,他們的上帝都不會答應。

不過四分五裂的印度半島被英國殖民者這樣殖民統治幾百年後,反而實現了統一,形成一個國家,這也算是對印度人幾百年來逆來順受的一種補償吧!


大正看世界


印度之所以歷史上一直被西方民族東進主要是由於印度自身的地理位置決定的。橫亙在印度次大陸上方兩側的分別是伊朗、帕米爾高原和青藏、雲貴高原。由於傳統上古中國對於翻越青藏、雲貴高原去印度沒什麼興趣,所以印度次大陸的主要威脅都是來自西北方。目前的印巴衝突實際上也是這種地緣政治的延續,統一的印度始終擔心西北方向來的威脅。

古代印度以西的那些民族可不像古中國那樣,從伊朗、帕米爾高原上下來的諸多西方民族多是經過喀布爾至伊斯蘭堡走廊佔領旁遮普地區輪番進入印度次大陸,對印度輪番進行蹂躪(先後被入侵10多次)。由於旁遮普地區是五河匯聚的古文明發源地,現在印度的旁遮普邦也被稱為印度糧倉;而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則貢獻60%的GDP和80%的糧食。所以西方民族一旦征服旁遮普地區後就可以一路南下佔領印度。而印度歷史上又是一個分裂的多民族地區,大一統不僅只持續過兩百多年,而且大一統的地域也十分有限,而被征服卻是常態。

從公元前2000年開始,先是雅利安人從旁遮普地區地區進入印度次大陸征服了印度,而後的笈多王朝、突厥人、蒙古人、德里蘇丹王國、莫臥兒王朝、土耳其的塔塔爾部落等等,無一不是由此地進入印度。甚至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大帝也曾率軍攻佔了印度。至於征服印度後再翻過青藏高原或者雲貴高原入侵中國,別說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就是現在也不可能實現的。


紫龍防務觀察


要是知道中國的存在,他們還敢東征嗎?

與其說高山,大漠,叢林是中國的天然衛士,不如說這些自然環境阻隔了中國西征統一亞歐大陸的進程。

西方的那些軍事強國,根本沒有機會在東征中國!



一,早在漢朝,我們中華民族就組織了針對西方的萬里長征。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跨越大漠的王昌齡寫下這首詩,追憶漢朝對西方的征討。其中萬里長征說的是漢武帝派李廣利征討大宛,尋找汗血寶馬的故事。

大宛,相當於現在的烏茲別克斯坦,漢武帝讓李廣利去發動萬里長征,戰果如何呢?

第一次西征,李廣利帶領郡國騎兵6000人,和惡少年遊俠兒數萬,一路上餓死渴死病死的就很多。到達大宛東部邊境時,已經是隻有幾千人了。兩年後回到敦煌,只剩下出發時的十分之一了。

第二次西征,僅正規軍就6萬人,軍需更加充足,牛十萬頭,馬三萬匹,驢、駱駝以萬數計算。可是,最終到達大宛的軍隊,還是隻有3萬人。戰利品,也就是大宛國獻上的汗血馬3000多匹。

相比之下,亞歷山大西征伊朗,路程也就五分之一不到,自然條件好很多,帶了3萬步卒五千騎兵就號稱征服全世界了。而他們的全世界,也就是500萬平方公里而已。


到唐朝,四萬安息軍隊鎮守西域,軍需依舊是大問題。

唐朝與西方大國阿拉伯在怛羅斯開戰。雙方軍力如何呢?

唐軍僅3萬人,其中漢人2萬,主要都是步兵,當地僱傭軍1萬,後來僱傭軍背叛造成唐軍大敗。

阿拉伯軍隊20萬,主要都是騎兵。

戰役的過程很簡單,一開始唐軍佔盡上風,但敵軍太多打成僵局,唐軍盟友葛邏祿部叛變,高仙芝等高級將領雨夜逃走。上萬唐軍被殺,唐軍大敗。

唐朝拿不出十萬軍隊遠征蔥嶺以西嗎?不是的,主要是跨越大漠的非戰鬥減員太嚴重。

如果,唐朝能夠組織起一兩次百萬人以上的移民實邊,今天整個西亞和中亞都是唐軍的囊中之物!

西亞國家東征中國,唯一的案例是瘸子帖木兒。

瘸子帖木兒是穆斯林化的蒙古人,他的帝國首都在烏茲別克斯坦境內,印度,敘利亞,伊拉克等國都遭遇他的大屠殺。

帖木兒67歲準備西征,因為他在海上聽說了永樂大帝朱棣的威名。海上挑戰朱棣完全沒有勝算,於是帖木兒組織了100多萬軍隊東征。

帖木兒的東征軍隊,精銳估計也就是十萬人,也不少。不過帖木兒軍隊在今天烏魯木齊附近時,帖木兒死了,不僅東征計劃破產了,他的帝國也崩潰了。


帖木兒的孫子建立了印度的莫臥兒王朝,也算保住了帖木兒的基本面。


歷史知事


我來說下個人的看法。

主要有地形的原因、文化交流的影響。

地形

當西方民族東進後,達到中亞地區,此處乾旱少雨、沙漠廣佈。此處擁有眾多高大的山脈,即便到達中國的西部-新疆地區,還有一路向東漫長的距離才能抵達富饒的關中平原。對於古代來說,行軍距離如此之長,後勤保障根本無從滿足。

而印度,則相對好走的多,雖然印度三個方向被高山圍成了一個封閉的環境,但是在印度西北部的興都庫什山脈有數個關口,包括開伯爾山口等,過了這個山口將面對富饒的印度河流域,對侵略者而言,將擁有巨大的動力去佔領該地區。而印度在強大的敵人面前該缺口頻繁失守,被來自中亞、西方等地的民族攻破、長驅直入並統治。

文化交流的影響

中國古代自從秦朝統一天下後,便雄踞亞洲東部。大一統王朝的建立強有力地震懾著周邊的各個民族,並且中原王朝還時不時地向西域(新疆、中亞地區)擴張,傳播著中國的文化,同時也向外體現著帝國的實力!


從西漢時期,開始經營西域到唐朝威震天下的千年歲月中,足夠向其他民族傳遞出一個思想-東方帝國不是那麼好招惹的!如果招惹了東方帝國,要做好被滅的準備。

而印度,就比較差些。印度文明一直在南亞發展,從沒有試圖翻過高山向外擴張。並且印度一直處在分裂狀態,對於中亞、西方等民族來說,一個相對分裂的地區是最容易進行征服的。畢竟,他們擴張也是為了能佔領地盤、吃口飯,如果對象過於強大(東方的中國)搞不好會引火自焚,這樣就不好了。

所以,他們會找軟柿子來捏-印度。從公元前1500年開始的雅利安人開始,印度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並且為了便於統治還創造了種姓制度。前後有:公元前516年-公元前327年波斯國王大流士與來自歐洲的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公元1世紀前後的希臘人、塞種人和大月氏人、公元500年前後來自中亞的遊牧民族白匈奴侵入印度、公元8世紀11世紀波斯人、突厥人入侵、到了公元1526年的蒙古人。先後進入南亞地區,並統治之前的在該土地生活的人民。

1853年7月馬克思在《不列顛在印度統治的未來結果》中說:“印度過去的全部歷史,如果還算得上歷史的話。就是一次次被異族征服的歷史。印度的社會根本沒有歷史,至少是沒有為人所知的歷史。而我們通常說的印度的歷史,不過是一個接著一個入侵印度的侵略者的歷史,印度就在這個一無抵抗、二無變化的社會消極基礎上建立了他們的龐大帝國。”

馬克思的在通訊稿中,定義了世界古代歷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的歷史地位:印度根本沒歷史。


江楓漁燚


打仗是一個風險極高的事業,“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因為戰爭牽一髮而動全身,需要消耗很多錢糧,所以對於進攻方來說戰爭就有打多大規模、打多久時間,打到什麼程度的要求。戰場是一個複雜多變的環境,很小的因素都會導致戰爭的勝負。所以,進攻方需要仔細評估投入產出比,才能做出正確的戰爭決策。

現在來看歐亞大陸這個“世界島”,幾乎所有的文明,都產生自歐亞大陸。西方有古希臘、波斯等盛極一時的文明。在中亞的圖蘭低地那裡,是數不勝數的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走馬觀花一樣。至於東亞的文明,嚴格意義上說就的就是中國文明瞭。

(地形圖:最高的地方是青藏高原,世界屋脊)

西亞、中亞、東亞是三個截然不同的地形地貌,也因此發現發展出了風格迥異的文明。

航海是人類科技最集中的事業,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都是極具冒險性的行為。因此,在1500年以前,主導世界的都是來自陸地上的勢力。

那麼,西方民族想從陸地到中國,有三條路徑。

1,通過北方連綿的草原帶,從西歐平原延伸到東歐平原,進入南俄大草原,再經過圖蘭低地,到達漠北草原,在這裡,他們就會望見長城。

2,通過中東地區的新月地帶,穿越中亞山地,到達帕米爾高原,長途跋涉,見過河西走廊,在這裡,他們就會望見玉門關。

3,從兩河流域,進入伊朗高原,穿越中亞沙漠,到達阿富汗山地,經過開伯爾山口,到達印度河平原,再一直往東,是一片平原到達緬甸、泰國、越南,北上進入中國。在這裡,他們會望見鎮南關。

可見,從陸地上到達中國本部的旅程,過於兇險。不僅路途遙遠,在地形上也頗多坎坷。即使按照穩紮穩打的打法,也一樣會遇到高山、大川、沙漠等自然地理條件的阻隔。唯一一條看似平坦的道路,是佈滿了遊牧民族的一條草原的通道。

在歷史上,穿過這條遊牧民族地帶,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即使西方民族打敗了漠北草原上的部落,甚至收編了他們,那麼他們又會面臨著長城上的漢族軍團的阻擊。自秦朝統一中國本部之後,中國一直以一個強大的統一的整體出現,其軍事、經濟、政治影響力在東亞地區是霸主的存在。通過朝貢體系,中原地區的漢民族王朝擁有對周邊國家的宗主權,因此當西方民族到達長城的時候,他們會發現面臨與東方體系的整個同盟敵對並戰鬥。

(開伯爾隘口位置圖)

所以,從成本收益分析,西方民族攻打中國,從陸地上開過來,是極其不明智,而且會面臨著全軍覆沒的風險。因此,儘管中國富足的名聲遠播海外,但是西方民族卻沒有一個起覬覦之心的,有一個帖木爾。這一方面來自於地理因素的阻隔,另一方面來自於中華一統下的強大防衛力量。

當西方民族,通過第三條路徑的時候,他們會驚奇的發現,印度河平原同樣繁衍生息著眾多的人口,物產豐富。

南亞次大陸也堪為形勝。在西北,有興都庫什山。在北方,有青藏高原。在東北,有熱帶叢林。在南方,是印度洋。北方的青藏高原出了吐蕃時強大一點,其他時間都是四分五裂,形不成強大勢力。緬甸的能量只能在東南亞一帶稱王稱霸。印度洋則是在近代以前,只有阿拉伯和中國的商人來過。

因此對於印度來說,風險就在於來自西北的遊牧民族的侵擾。

前文分析過,從西方到達東方的路徑,有一條通過阿富汗山地的開伯爾山口,是一個長53公里,寬1到2公里的隘口。自古以來,有許多的遊牧民族,從此地南下進入印度河平原,建立起前進基地,從而征服印度。

印度人幾千年來都沒有學會中國人在北方修築長城作為防禦手段,每一次都是記吃不記打。一波又一波的遊牧民族,從這裡出發,一次又一次地洗劫印度大陸。印度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莫臥兒王朝的創建者,是突厥化的蒙古貴族巴布爾。他在第一次衝擊印度時失敗了,他返回阿富汗,重整兵馬之後,再次殺了個回馬槍。這一次,他成功了。從此莫臥兒王朝統治了印度,一直持續到英國人的到來。

(修了泰姬陵的印度:愛情果然更重要)

所以,首先印度與西方有可以直接連通的進軍通道,便於西方民族組織軍事進攻。其次,印度人逆來順受的民族性格,導致了印度民族武力的孱弱,又沒有充分的防禦手段。最後,印度只有在孔雀王朝時期短暫的統一過,其餘時間都是四分五裂,形不成強大的防禦力量來應對外界的威脅。

由此,造成了印度歷史上慘烈的被征服史。

如今,經過西方殖民者三百年殖民的印度,自認為成了大國,在南亞肆意張揚著霸權和大國沙文主義,全然忘記了在歷史上所遭受的苦難。在印度,整個國家瀰漫著大國沙文主義的傲慢與暴躁。

印度的核武器計劃的代號,取名“佛祖微笑”。佛祖看到如今的印度,能微笑得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