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賞析解讀-獨異於人

周更/一篇

原文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沌(dǜn)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儽儽(lěi)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dàn)兮其若海,飂(liǎo)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老子《道德經》賞析解讀-獨異於人

蘇轍解析

追求學問的人知識一天比一天增長,是做加法,追求大道的人繁瑣膚淺的機巧、智識和雜念一天比一天減少,是做減法;不知道生命真正的意義,而通過學習增加以前所不知道的知識,學習積累沒有停止的時候,卻不能將這些知識統一、貫穿起來。於是各種知識、各種學派之間就會因為不同而產生矛盾,就像方和圓,曲和直一樣難以通融,讓人難以忍受其中的紛亂繁雜。老子怕治學的人陷入如此境地,就說“拋棄學習才能沒有憂慮”。聖人不是不學習,而是以對道的探求為主,不學知識也不顯得貧乏,多學也不會覺得繁雜,清晰明白而沒有顧慮,哪裡用得著棄絕學習呢?

學者沉溺於大量的知識而無法將它們統一、貫穿起來,所以唯的恭敬和阿的怠慢難以合二為一。何況善惡真的是相反的嗎?只有聖人知道萬物都是從本性開始,到虛妄結束,如同畫出的馬牛、刻出的虎豬,都不是真實的,沒有是非異同的差別,哪裡知道區別大小?如果能如此,萬物共同發展繁育而不互相傷害,各種規則規律同時存在而不相違背就沒有什麼可奇怪的了。

聖人把自我和別人、相同和差異同等看待,他的心思不再有所留戀,但哪裡是無視世間的法則,不在乎冒範理法呢?別人害怕的,我也害怕;別人做的,我也做。雖然介於君臣父子的種種社會關係之中,生活在行為受禮樂與政治、法律約束的地方,天下都覺得我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不與外物產生衝突的原因,是心中不以這種衝突為衝突。人們都是按照他們心中的認識來理解事物,處理問題,侷限於一小塊地方;聖人對存在物和非存在物都有了解,沒有不瞭解、不明白的事,所以說他的見識廣闊沒有盡頭。

老子《道德經》賞析解讀-獨異於人

人們各自沉溺於所喜好的事物,享受、高興的樣子就像去參加豐盛的宴會,又像春天登臺觀賞美景,鬧鬧哄哄地而不知道這樣不對。只有聖人深刻地追究這其中的虛妄,對待享樂,淡泊而無動於衷,就像嬰兒還不會發出笑聲。順應、利用萬物的原理而不為自己的私利,所以說好像沒有可去的地方。眾人保守著他們知道的那點東西,都以為這些足夠了;聖人胸懷和視野都開闊,能包容萬物,沒有侷限、偏重,他的胸懷裝進萬物依然寬廣,還像缺少什麼似的。

沌沌,形容人像是愚蠢,其實並不愚蠢的樣子。世俗以能把不同的事物區分開為明智,聖人知道無法與大眾辯明他們的虛妄,所以外表迷迷糊糊,而內心深沉。像大海一樣沒有邊際,像大風一樣沒有停息。人各有各的能力,所以每個人都能體現他自己的作用;聖人才華全面、品德高尚,沒有什麼特別突出的地方,總像是沒有什麼作為,所以人們懷疑他頑固而且卑微。道是萬物的本源,眾人執著於具象的物質而忽視道,但是聖人擺脫物質,以道為根本。像是嬰兒一樣,除了母乳別的什麼都不吃。

寄語

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一勞永逸的努力,就如沒有不勞而獲的成功,要想一生過得順遂,除了一直努力,別無捷徑。

我做不到盡善盡美,接受您寶貴意見後或許可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