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筆記之大明王朝·第十四篇

周更/三篇

1487年(成化二十三年),朱祐樘繼位,是為明孝宗,次年改元弘治。

就是這個被後宮養大、吃百家飯長大的孩子,終於登上了皇帝之位。這位從險些被墮胎的嬰兒、到後宮中的幼童、如履薄冰的太子,還不到二十歲的朱祐樘已經歷盡了人生的艱難,他不會忘記那些拼了命保護他的人,或許你以為他也不會忘記那些拼了命也要殺死他的人吧。

他沒有,他選擇了寬恕,他沒有追究萬貴妃一派的人。在我看來,他更懂得慈悲的力量!

之後,他下旨召回了被貶去鳳陽守靈的司禮監太監懷恩,這老太監算起來也是一個好人。因為得罪了萬貴妃,不肯去下毒手殺死朱祐樘,被皇帝貶去鳳陽。當懷恩重新回到皇城的時候,皇帝朱祐樘迎候他入宮恢復原職,老太監不敢受此大禮,嚇得直哆嗦,可是皇帝堅持這麼做。他知道是這個老太監曾經拼著一死,保護了自己。

通史筆記之大明王朝·第十四篇

還有那個打了萬貴妃被廢的皇后,她姓吳!朱祐樘也把她請了出來,當做自己的養母來奉養。因為這位吳廢后的冷宮,就是他小時候的家,這位廢后是當年養育他的人之一。

我覺得他無愧於孝宗的這個諡號。

他父親統治下的那些驚心動魄、朝不保夕的日子,朱祐樘永遠也不會忘記,他不想效仿自己那軟弱的父親,也不會容許那些暗無天日的景象再次出現,為了建立屬於自己的盛世,他付出了全部心力。

自從登上皇位那一刻起就沒有休息過,為了實現盛世理想,他豁了出去,每天從早到晚不停地批閱奏章,還要不停地開會,早上天剛亮就起床開晨會(早朝),中午吃飯時間開午會(午朝),此外他每天都要聽大臣的各種講座(日講),隔段時間還召集一堆人舉行大型論壇(經筵)。

他的努力沒有白費,在政治上,他確實開創了屬於他自己的清明時代,而在這一朝,也是一個文才輩出的時代,比如說唐伯虎!

1505年(弘治十八年),三十多歲的孝宗皇帝病逝,在位十八年,政治總算是清明的。其子朱厚照繼位,便是明武宗——正德皇帝,明朝歷史上最能鬧騰的哥們兒。

通史筆記之大明王朝·第十四篇

正德皇帝最愛乾的事就是一個字——玩,比如調戲婦女、做買賣和玩兒打仗。他微服上街調戲婦女,後宮三千佳麗不夠,還出去幹這個,結果被人逮著送縣衙去了。君臣相見,多尷尬啊,這大臣心想咱這皇上真不要臉。著名的故事《龍鳳店》就是講這個。

他還在宮裡開店做買賣,手裡掂著一塊肉,說三斤三兩,你上秤稱絕不差的。皇上整天干這個,熟練工種了,命令太監來買他的東西!

玩兒打仗的時候,他給自己改名叫朱壽,封自己為鎮國公、威武大將軍、大都督。有個大臣跟他說,皇帝是君,都督是臣,不能混為一談,這太荒唐了。他說,我有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本事。那個大臣就將他,你給我們表演個。於是,在教場上,一千多明軍將士,刀出鞘,弓上弦,圍著一個被俘的騎在馬上的蒙古將領。皇上衝進去,一刀把他腦袋砍下來,這叫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

皇上帶幾萬鐵甲兵出長城跟蒙古人打仗,打多少蒙古人呢?一百來人。把人家消滅,回去報功,自己又升一級。

在這一朝,最大的太監是劉瑾,不多說了,壞太監都壞得一樣,他最後的結局是:凌遲。

但這一朝還有一個最大的光輝人物——王陽明!

通史筆記之大明王朝·第十四篇

宋朝的程朱理學發展到明朝中期,已經逐漸走入了道學的死衚衕,明士大夫們需要一種新的哲學思想來支撐自己的精神生活,最後完成這個使命的是王陽明。

王守仁,號陽明子,1472年生。世人尊稱陽明先生,是明代著名的書法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和教育家。他因對抗當時權勢熏天的大太監劉瑾而被流放到了龍場(今日貴州地區)。在經歷過了坎坷之後,他在龍場有了很大的感悟,創立了他的陽明心學。

王陽明覺悟後,開始收徒宣講他的心學。在他的推動下,儒學走上了主觀唯心主義的新道路,開始向人性化、“內聖”的方向發展,這為明代哲學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他的“文”已經不用多說了。

再看看他的“武”:

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並施,平定為患江西數十年的民變禍亂。

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陽明在鄱陽湖中仿效赤壁之戰,平定洪都的寧王朱宸濠之亂。

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瑤叛亂和斷藤峽盜賊。

他後世留下的稱號就兩個字——聖賢!

平心而論,正德皇帝不過是一個紈絝子弟,倘使不做皇帝,也不過是個敗家子。做了皇帝,就把天下弄得一塌糊塗,而他父親孝宗皇帝只有他一個兒子,繼位的只有他了,可見君主世襲制度的弊端。

1521年(正德十六年),玩兒了十六年的頑童皇帝終於玩不動了,一輩子只顧玩也沒來得及生個兒子,沒辦法,繼位的只能找堂弟了,這便是明朝統治時間第二長的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

通史筆記之大明王朝·第十四篇

從此,這位被評價為明朝歷史上最聰明、心眼最多的皇帝開始了他長達四十餘年的統治。

嘉靖帝在位早期英明苛察,嚴以馭官,寬以治民,整頓朝綱、減輕賦役,對外抗擊倭寇,重振國政,開創了嘉靖中興的局面。

但這位世宗皇帝更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道士,早期的努力工兒之後,他開始整天在宮裡煉丹,一年中光煉丹用的燃料就要20多萬兩白銀。也不知道他燒什麼玩意兒,後來就不上朝了。

他15歲即位,在位45年,二十來年不上朝。有時國家有大事,朝臣追問他,他不耐煩了,遞出一張手諭,沒人能看得懂。因為在他那手諭上邊,幾句話他能就給你寫成幾個字。皇上寫的是天書,你能看懂那還叫天書嗎?

嘉靖一朝倒沒有大太監專權,卻內有嚴嵩,外有倭寇!

這倭寇之患要說一說。

元朝中期的日本屬於戰國時代。國家內亂,戰爭不止,便有許多無賴之人偷出海外,想做買賣發財,久而久之,在沿海一帶便流為海盜。日本往中國,最近的海口,就是浙江。嘉靖年間,倭寇漸漸成為坐大之患,當時無人能平亂,於是倭寇縱橫千里,如入無人之境。浙江沿海一帶,無不受其侵擾。後來,才有了胡宗憲總督浙江軍務,捕誅奸民陳東平、徐海。明年,又誘誅盜魁汪直。倭寇失其耳目,勢才漸衰。於是轉掠閩廣,再後來為總兵俞大族、戚繼光所討平:

1555年(嘉靖34年),明朝著名的抗倭將領戚繼光調任浙江,主持抗倭鬥爭。戚繼光早年在山東抵禦倭寇時,使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1561年(嘉靖40年),戚繼光率軍在各在抗倭戰場相繼擊敗倭寇。東南沿海一帶的倭患遂平。

然而沿海之地經歷了長時間的倭患,已弄得凋敝不堪了。

此後,戚繼光一直駐守在北方長城薊域前線,防禦蒙古入侵。他的赫赫威名和身邊彪勇善戰的戚家軍,既讓遼東友軍側目,也讓蒙古軍隊膽寒,十多年不敢南侵。

通史筆記之大明王朝·第十四篇

不過,戚繼光在政治上與張居正關係較好。張居正死後,被新的掌權者政治清算,戚繼光本人也因此受到牽連。1585年(萬曆十三年),戚繼光被罷職,兩年後抑鬱而死。

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六十歲的嘉靖皇帝朱厚熜病逝,吃了四十年的重金屬,命倒還真長。

嘉靖皇帝是明朝所有皇帝中最懂得駕馭群臣的皇帝,比朱元璋還厲害,他二十多年不上朝不見臣,卻牢牢掌控朝政,實在有四兩拔千斤之功。所有的大臣都被他玩弄於手掌之中,沒有人是他的對手,沒有人能夠猜透他的心思。

嘉靖這四十五年,是一個爭議很大的時期,但有一點都是肯定的——燦爛的文化。除了楊慎、王世貞、徐渭等人的詩詞書畫之外,更值得稱道的是在這一時期前後,偉大的明代四大名著已經全部誕生——《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金瓶梅》。此後五百年中,除了一部《紅樓夢》,無書可望其項背。

在明代還有所謂三大才子之稱,入選的條件很簡單:博覽群書、博學多才,但事實證明,由於競爭激烈,越簡單的標準越難達成,評來評去,連唐伯虎兄這樣的人才最終也沒能擠進去。所以最終能贏得公認,獲此殊榮的,只有三個人:解縉、楊慎、徐渭。作為永樂大典的總編官,解縉被公認為博學第一,而跟皇帝過不去,聚眾鬧事的楊慎,因為整天待在山溝裡,無事可幹,據說讀遍了天下群書,被推為博覽第一。而徐渭之所以排在第三,不是他的學問差,只是因為他生得晚。論博學,他不如解縉,論博覽,他不如楊慎,然而他卻成為了三人之中,名聲最大,傳說最多的人物。

在嘉靖一朝,手下也是能人輩出,怪事亦頻發。文有夏言、徐階、胡宗憲全都權謀老到,武有戚繼光、俞大猷、譚綸個個兇狠強悍。然而國家卻是一片蕭條,正如海瑞所說,百姓窮困潦倒、家家乾淨;官場腐敗橫行,貪詐成性;國家入不敷出,年年鬧赤字,大明帝國正慢慢地走向衰敗。

嘉靖是一位自私的皇帝,他認為做皇帝就是來享福的,沒有義務只有權利,而為了享受,就必須分裂群臣,讓他們鬥來鬥去,自己的地位才能穩固。為了享受,所以必須修道,這樣才能活得更長久。

至於國計民生,鬼才去管呢。

總之一句話,在我死後,哪怕洪水滔天!

之後繼位的是明穆宗朱載垕,1567年,改為隆慶元年。穆宗短命,繼位六年就死了。這位皇帝像他的老子嘉靖,沉迷丹藥,但命沒有他老子硬!

通史筆記之大明王朝·第十四篇

短暫的穆宗一朝,是屬於三個人的時期,太監馮保、內閣高拱、還有超人張居正!當然,眾所周知,最強大的是張居正!

大臣是我的棋子,皇帝是我的傀儡,天下在我的手中,世間已再無人是我的對手。

這是張居正的一生!

縱觀我國曆史,一個老百姓家的孩子,做官能做到連皇帝都靠邊站,可謂是登峰造極了。要換作別人,作威作福、前呼後擁,舒舒坦坦過一輩子順便再搞點政績,身前享大福,身後出小名,就這算齊了。然而事實告訴我們,張居正不是小名人,而是大名人,大得沒邊,但凡有講中國話的地方,只要不是文盲村,基本都聽過這個人,演過無數次他的影視劇。

之所以有如此成就,是因為他幹過一件特別牛X的事情——改革!

此時穆宗皇帝朱載垕已逝,繼承皇帝位的,是明神宗朱翊鈞,就是萬曆皇帝。

寄語

一個人到世界上來,來做什麼?愛最可愛的,最好聽的,最好看的,最好吃的。

我做不到盡善盡美,接受您寶貴意見後或許可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