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一件讓皇后在洞房花燭夜心醉神迷的東西

春宵一刻值千金,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如此,對於帝王家來說,同樣也如此。尤其是那些入選正宮的年輕皇后,更是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洞房花燭夜。

揭秘:一件讓皇后在洞房花燭夜心醉神迷的東西

在皇帝大婚的過程中,皇帝首先要賜給皇后彩禮。這些彩禮分為兩類:一類是給皇后的,先暫存在孃家,等到皇后嫁進宮來時還是要抬回來的;另外一類是給皇后父母、兄弟的,叫做“賜物”,這些是可以留在皇后孃家的。當然了,皇帝也不傻,賜給皇后的東西比賜給她父母的要多得多。

這些事情完成之後,皇帝為了彰顯其皇權,還要在迎娶皇后之前搞個冊封儀式,把皇后從原來一介平民,搖身變為母儀天下,這樣身份變了才能迎娶。從冊立奉迎到合巹(hé jǐn,指新郎、新娘在結婚當天的新房內共飲交杯酒)這個禮儀程序中,還有跨火盆、跨馬鞍等習俗,不過這都比較小。

揭秘:一件讓皇后在洞房花燭夜心醉神迷的東西

被冊立為皇后之後,首先可以得到皇帝頒發的金冊和金印。清朝時,這金印是用503兩黃金做成的,叫做“皇后之寶”,上面刻有漢字和滿文兩種篆體。但這兩樣東西,也都只不過是皇家的大婚儀禮罷了,真正令皇后心醉神迷的東西,其實是皇帝在洞房花燭夜送予的一件器物,那就是玉如意。

這玉如意不但是皇帝挑選皇后的憑證,而且還是皇帝皇后兩人的婚姻愛情見證。

皇帝在選妃時,如果說將這玉如意交給那個女人手中,那就意味著她將來會成為皇后。比如清朝的順治帝、同治帝、光緒帝等,都是用玉如意挑選的皇后。儘管說有的皇帝是被迫將玉如意送出去的,但是,接到玉如意的那個女人,此刻無疑是欣喜若狂的。

揭秘:一件讓皇后在洞房花燭夜心醉神迷的東西

而更令那個女人喜氣洋洋的是,皇帝迎娶皇后大婚的洞房花燭之夜,除了要在顯眼的位子上擺上皇帝送給的那柄玉如意,還要在喜床的四個角都各自擺放一柄玉如意。這還不算,在迎娶的花轎裡、洞房的案几上,甚至是隨行宮女的手中,到處都是寓意美滿幸福的玉如意。

就這樣,在一片吉祥如意、幸福美滿的皇家大婚氣氛中,皇帝和皇后同上喜床,共度春宵。

其實這玉如意是由如意而來的,因其是美玉製成的,所以就叫玉如意了。

揭秘:一件讓皇后在洞房花燭夜心醉神迷的東西

而如意最早則是兵器,在《天皇至道太清玉冊·修真器用章》中有明確記載,“如意黃帝所制,戰蚩尤之兵器也。後世改為骨朵,天真執之,以闢眾魔。”後世為了追求攻擊力,就把如意該做了骨朵。因其最早是兵器,所以如意自帶辟邪的效果。

還有一種說法說是印度梵語“阿那律”的意譯。古之爪杖。用骨、角、竹、木、玉、石、銅、鐵等製成,長三尺許,前端作手指形。脊背有癢,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可如人意,因而得名。

在古代,如意除了可以用於搔癢之外,還有人用它來決策軍國大事,這功能就有點類似權杖了。比如南朝的韋睿在徐州的戰事中,就是用“如意”指揮的千軍萬馬,一日數合,連獲大勝。而且,這如意還是文人雅士所喜愛之物,吟詩詠賦時,便會用它來打節拍,清雅悠閒之時,亦可以隨身帶著玩賞。

揭秘:一件讓皇后在洞房花燭夜心醉神迷的東西

到了明清時,玉如意不但成了民間工藝美術品,更是走進了紫禁城,成了皇帝和后妃的心愛的品玩之物。如此一來的話,玉如意自然也就成了朝中大臣敬獻皇帝的貢物了。有趣的是,有位大臣一次進獻了“九九如意”,就是九柄如意為一盒,九盒共八十一柄如意。

還有慈禧太后在六十壽辰時,光緒皇帝也曾進獻了一套九柄玉如意,王公大臣們自然也不甘落後,當時光是敬獻的玉如意珍品就多達八十多柄。玉如意一時成了最為時尚的壽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