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萬胡人南下投唐,唐太宗不顧反對接納,結果唐朝差點被推翻!

突厥是中國北方草原地區繼匈奴、鮮卑、柔然之後,又一個重要的遊牧民族。雖然在南北朝時期突厥才始見於中國史冊,但在隋唐時期卻很是強大,後雖分裂為東、西突厥,但依然是中原王朝的一個巨大威脅。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奪得帝位後,東突厥曾趁虛入侵唐朝,率大軍進逼到唐都城長安城外的渭河北岸,令唐朝舉朝震驚。

數十萬胡人南下投唐,唐太宗不顧反對接納,結果唐朝差點被推翻!

渭水會盟約後,唐太宗感到深深的恥辱,也感到突厥對大唐王朝的強大威脅,於是唐太宗開始採取一系列政治、經濟措施增強國力,並於貞觀四年大舉北征突厥。此戰中,唐軍的主力及軍中可戰的名將如李靖、李勣、蘇定方、尉遲敬德等,幾乎是傾巢而出。最終,在唐軍的強力出擊下,突厥被打得大敗,頡利可汗也被俘,東突厥滅亡。

東突厥亡後,其治下的突厥人初部分北逃薛延陀外,其餘數十萬人則紛紛南下投降唐朝。對於該如何安置這些突厥人問題,唐朝內部展開了激烈的爭論。而其最終的解決方案,也對唐朝後來的命運造成了重大的影響。

當時,對於如何處置這些突厥人主要有三種意見。第一種是“同化派”,也是大多數大臣的看法。他們認為突厥投唐,只是迫於無奈並非誠心誠意,遲早要反。因此,應該徹底拆分突厥部落,將其分散於全國各州縣,並用內地的管理方式管理他們,強制改變他們的風俗習慣,從而逐漸將他們同化為漢人。

數十萬胡人南下投唐,唐太宗不顧反對接納,結果唐朝差點被推翻!

第二種是邊境安置派,但人數很少,代表人物是中書令溫彥博。他認為,突厥人當初並不滿於頡利可汗的殘暴統治,如果唐朝能夠誠心的接納他們,應予他們優厚的對待,那麼他們必將感恩戴德,對大唐就不會反叛。因此,他主張因按照突厥習俗管理他們,將他們安置於唐朝北方邊境,必能成為大唐的一道屏障。如果擔心他們造反,可將突厥的貴族留在長安,以為人質。

第三種則是胡漢隔離派,人數雖不多但都是重量級人物,如魏徵、顏師古等。他們認為,突厥人都是人面獸心,為人既不可靠,且與漢人的差異極大,因此不管是選擇同化他們還是德化他們都很難辦到,所以不管是將他們安置於邊境還是分散於內地都會帶來無窮後患。因而他們主張應當把突厥人都遣回他們的故地,並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對他們分而治之,這樣一來,突厥遠離唐朝腹地,內部又無法統一,對唐朝就構不成威脅了。

唐太宗仔細的斟酌了這三種方案,最終沒有采取大多數朝臣認為的第一種,也沒有采取魏徵等人的第三種,而是選擇了少數派第二種的邊境安置。雖然對此魏徵據理力爭,並以西晉時期大批胡人進入北方邊境居住而導致了後來的“永嘉之禍”為例加以勸說,然而唐太宗還是一意孤行,最終幾乎不顧全體朝臣的反對,將他們安置於邊境。

數十萬胡人南下投唐,唐太宗不顧反對接納,結果唐朝差點被推翻!

然而這卻為大唐後來的動亂埋下了伏筆。天寶十四載,安祿山發動叛亂,大批突厥人就紛紛加入,成為了叛軍的精銳先鋒,極大的重創了唐王朝主力。而這場大動亂,也極大的動搖了大唐王朝的根基,甚至還差點推翻了唐王朝的統治。因此,這也成為了大唐王朝由盛轉衰重要分水嶺,唐王朝從此一蹶不振,直至滅亡。這也許是唐太宗當時做出決策時,所始料未及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