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個商人,從海外偷回一新物種,我國人口立刻爆炸性增長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我國封建社會一直處於治亂循環的過程之中,由於土地數量以及生產力水平的限制,人口始終不過億,甚至在戰亂年間還會有數百萬的人口損失,歷朝歷代最多不過三百年。但是在明清時期,我國人口有一個暴增期,明末人口一度接近兩億,突破了人口不過億的瓶頸。而這一切的變化,都歸功於這個人帶回來的新物種。

明朝一個商人,從海外偷回一新物種,我國人口立刻爆炸性增長

這就是番薯,番薯原產於美洲,價格低廉,最重要的是它不挑土地,非常容易種植。而最令人驚訝的是它的畝產量,可以達到數千斤。殖民時期,西班牙人因為東南亞的糧食不足,便將番薯進行了大規模的種植。

明朝一個商人,從海外偷回一新物種,我國人口立刻爆炸性增長

1593年,福建的一名商人陳振龍到了呂宋島,發現了這種食物,當地人直接挖出來,和谷製品一起使用。陳振龍作為一個商人,那眼光是何等敏銳,看出來這是種不可多得的好東西。西班牙人對於自己的東西看管的十分嚴格,不願意賣給中國,甚至還在海關專門增設人手,層層盤查防止薯種的流失。

明朝一個商人,從海外偷回一新物種,我國人口立刻爆炸性增長

為了將薯種帶回中國,陳振龍花費了極大的心思。他花費重金從當地的土著民手中買了一截薯藤,將其綁在纜繩之上,還細心地用泥巴做了偽裝,這樣才躲過了西班牙人的盤查。陳振龍的船在海上走了七天七夜才會帶了家鄉福州。回到家中的陳振龍立即將薯藤拿出來試種,同時還告訴了福建巡撫金學曾。

明朝一個商人,從海外偷回一新物種,我國人口立刻爆炸性增長

第二年的時候,福建大旱,糧食種不進地裡,金學曾便命人將薯種分發下去,推廣種植。幾個月後,番薯成熟,並且獲得了大豐收,讓飢餓的民眾得以果腹。他們為了紀念陳振龍和金學曾,還特地建了一座“先薯亭”。

康熙年間,為打擊復明勢力,將沿海居民悉數內遷,這次人口遷移長達二十年,死傷十數萬人,但是番薯卻隨著人口遷移遍佈了整個長江流域,救活了數千萬的百姓。乾隆時期,山東政治旱澇蝗三災,陳振龍的子孫陳世元將薯種運到山東,此後,在他和他的兒子們的努力下,番薯也在黃河流域紮了根,救活了無數的饑民。

明朝一個商人,從海外偷回一新物種,我國人口立刻爆炸性增長

帶回番薯的陳振龍成了人們心中的神,還封他為“水部尚書”,在今天的福州,依舊可以隨處看見他的名字。所以說,康乾盛世的局面,是有了許多像陳振龍這樣的人一齊努力,才有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