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私塾小孩出了一個上聯,老師聽了沉默,如今鮮少能夠對的出來

大家都知道,即使是同一對父母生出來的小孩,差別也十分大,就更不用說是不同父母生出來的小孩了。有些小孩生下來就很聰明,學什麼都快;有的小孩天生愚笨,同樣的東西教無數遍都學不會。我們管那些年幼但十分聰明的小孩叫神童。

一個私塾小孩出了一個上聯,老師聽了沉默,如今鮮少能夠對的出來

在歷史上就有很多這樣的天才,例如秦朝時候的甘羅。甘羅出身於官宦之家,祖父便是秦朝的重臣。他自幼天資聰穎,小小年紀便得到呂不韋的賞識,成為了他的門客。在呂不韋的極力推薦下,甘羅12歲便代表秦國出使趙國。他巧妙利用燕趙兩國之間的矛盾,縱橫捭闔,為秦國爭得了十幾座城池。國君非常高興,不僅賞賜無數,還任命年僅12歲的甘羅做了秦國的上卿。

一個私塾小孩出了一個上聯,老師聽了沉默,如今鮮少能夠對的出來

還有唐朝的詩人李賀,自小天才早熟,七歲便薄有詩名,韓愈也聽說了他的名聲,感到很好奇,便到李賀家去想看一看這個所謂的神童。見到李賀還是個垂髫童子,韓愈心中有些不信,便讓他當場作詩。結果李賀當場作出了足以流傳史冊的《高軒過》,令韓愈驚歎不已。

一個私塾小孩出了一個上聯,老師聽了沉默,如今鮮少能夠對的出來

這兩個神童可以說是非常有名,大家或多或少都應該聽過一些他們的事蹟。接下來我們要講的神童可能沒幾個人聽說過,這個人就是清朝的龍啟瑞。在歷史上他雖然名聲不顯,但是也是天資聰穎。在他5歲時,就已經讀完了四書五經,並且能夠熟練背誦。七歲的時候就可以吟詩作對,甚至連他的老師都贏不了他。

一次,私塾老師教學生們對對聯,龍啟瑞也在其中。老師先出了個較為簡單的上聯:“塘中蓮苞攥紅拳”,私塾的學生大都只有八九歲,雖然這個對聯不算太難,但是依然沒有人能對出來。但龍啟瑞不假思索,一下子就對了出來:“池面荷葉伸綠掌”。這個下聯對仗極其工政,選取的意象也是十分貼合,一下子就吸引了老師的注意。

一個私塾小孩出了一個上聯,老師聽了沉默,如今鮮少能夠對的出來

老師想考一考他,看看他的水平究竟有多高,於是又出了個對聯:“

七鴨浮塘,數數數三雙一隻。”這個對聯的難點有兩個,一是上聯本身的對稱,前半句有一個數字“七”,後半句“三雙一隻”加起來也是七,這就做到了本身的對仗;二是巧妙運用了“數”這個字不同的讀音和詞性,第一個“數”和第二個“數”連起來作為一個詞,都念三聲,意思是數一數,第三個“數”念四聲,作為一個名詞,意思是數量。

龍啟瑞仔細想了想,對出了下聯:“尺魚躍水,量量量九寸十分。”九寸十分加起來就是一尺,做到了本身的對仗,“量量”也讀三聲,意思是量一量,第三個“量”念四聲,意思是重量。老師一看,頓時意識到龍啟瑞對對聯的水平已經不下於自己了。

一個私塾小孩出了一個上聯,老師聽了沉默,如今鮮少能夠對的出來

雖然龍啟瑞年紀小,但經過這兩個對子,老師已經起了爭勝之心,於是讓龍啟瑞給自己出一個上聯。龍啟瑞也不推辭,想了一會便寫到:“南國北人,此小偷偷偷偷東西。”這個對聯看似簡單,但一下子就把老師給難住了。這個上聯包含了東西南北四個字,而且巧妙運用了“偷”這個字不同的詞性。第一個偷和小字相連,組成了“小偷”這個名詞,第二個偷和第三個偷相連,組成了“偷偷”這個形容詞,第四個偷是動詞,意思是偷竊。要完美地對出下聯,得用“上下左右”這些對應的方位詞去對,而且下聯也必須連用四個相同的字來造句,使得對出的難度一下子就變得特別大。

到最後,老師也沒對出下聯,只能甘拜下風,自認不如。從此,龍啟瑞的神童之名就這樣傳開了。龍啟瑞也不負盛名,最終成為了道光年間的狀元。聽說這個上聯,至今沒人能夠對出下聯來,不信,你來試試?

參考文獻:《清史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