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王」——王尚志

“昌邑王”——王尚志

王尚志,字子成,1906年出生在山東昌邑縣南逄鄉大營村的一個小康家庭,其性格粗獷豁達,不拘小節,曾在昌邑縣育秀中學、青島膠澳中學讀書。1924年,廣州軍政府派邵力子到上海從事革命活動,王尚志棄學到上海,後隨邵赴廣州考入黃埔軍校第三期。後來,王尚志違紀被除名。1928年參加了汪精衛的改組派。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參加了國民黨中委朱霽青的“東北國民救國軍”,並任參謀長,不久返回山東。1935年前後,加入國民黨軍事特務組織 “中華民族復興社”,成為復興社在山東的骨幹人員。王尚志還是安青幫“通”字輩的人物。

(一)

“七七事變”後,王尚志得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別動總隊山東縱隊司令秦啟榮(復興社山東負責人)的委任,為“別動總隊魯冀邊區游擊隊”副司令,他同李笑文、李資廉、王豫民等,按照秦啟榮的指示,從魯北地區轉到膠濟線的臨淄。1938年1月,日軍沿膠濟線東下,當時任膠濟鐵路張店機務段段長的李熙光,率領七、八十名青年職員和工人,帶著鐵路警察的一百多支漢陽造步槍,投奔了王尚志。王尚志以這個班底,抽調地主豪紳家的武器和地方民團武裝,組成了第一個大隊,任李人鳳為大隊長,在臨淄宣告成立“軍事委員會別動隊魯冀邊區第二遊擊司令部”,自任司令。

1938年春,王尚志派楊秀峰、王豫民到昌邑、濰縣擴充隊伍,王豫民一到昌邑,就在該地區復興社人員張星坡等人的支持下,把地主武裝、兵痞、土匪籠絡起來,成立“軍事委員會別動總隊魯冀邊區第四梯隊”,王尚志任命楊秀峰為司令,下轄六個大隊,共5000人槍。王尚志在臨淄的司令部,後因第一大隊大隊長李人鳳投向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第三支隊”,被解除了武裝。王尚志先逃至博興縣復興社人員劉中起家躲藏,後到昌邑與王豫民、楊秀峰匯合。

此後,王尚志把六個大隊改為別動總隊魯冀邊區第二遊擊司令部直屬大隊,把指揮權控制在自己手裡,並在昌濰一帶擴充隊伍。1938年12月,日軍再度進攻昌邑,王尚志不戰而逃,將隊伍拉到山東安丘、博山一帶,不久又編入秦啟榮的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別動總隊第五縱隊,任該部第五指揮部指揮。但王尚志沒宣佈這個番號,因為其並不甘心做秦的部下。

1939年初,山東國民黨頑固派蠢蠢欲動,對八路軍大搞摩擦,其中尤以秦啟榮部為烈。3月底,王尚志部到了博山縣的太河峪,王尚志的司令部設在峨莊,七、八、九、十一等四個大隊進駐太河鎮,秦啟榮和王尚志製造了震驚全國的“太河慘案”。

(二)

博山縣太河村位居膠東半島淄河上游東岸,四周群山連綿,是兵家必爭之地。1938年夏,八路軍山東縱隊第3、4支隊經常在附近活動。秦啟榮亦對此地垂涎已久。1939年3月初,秦指示王尚志部進駐太河村。八路軍山東縱隊第4支隊新一營遂主動撤出了太河村。

1939年3月,魯北清河地區八路軍山東縱隊第3支隊,奉中共山東分局之命,選派支隊政治部主任鮑輝、特務團團長潘建軍等62名優秀指戰員,在營長呂乙亭率兩個連的八路軍護送下,前去魯南山東軍政幹部學校和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為避免八路軍途經太河時與王尚志部引發衝突,鮑輝在這支隊伍還未到太河之前,就派人前去王部聯繫,王尚志表示可以通過,並將此報與秦啟榮,兩人密謀暗暗地設伏。

3月30日凌晨,八路軍400餘人,其中學員200多人,護送隊202人,自井筒村列一路縱隊出發,4連做先鋒,7連做後衛,中間為受訓幹部。隊伍到達離太河村8裡遠的同古村時,從太河方向來了四、五個騎馬的王尚志的聯絡人員,要隊伍停止前進,等待答覆。後來,兩人騎馬來說王司令不在家,要隊伍沿著太河村西圍牆通過。

太河村南北狹長,周圍有一丈多高的石圍牆,圍牆與淄河之間,是一條三四米寬的通道。八路軍在中午時分來到村西北角,順著狹窄通道往南走,就聽到圍牆上有人在叫喊:“老鄉,太累了,歇歇再走吧!”呂乙亭命令部隊“肩槍”,高唱起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等抗日歌曲繼續前進。當大部分人員走近太河村西門外的圍牆時,一架架機槍從圍牆上露了出來。王部向沒有防備的隊伍射擊,將其壓制在狹窄的河灘上,走在前面的呂乙亭當場犧牲。

這時,鮑輝、潘建軍仍下令“不要還槍”,高喊“槍口不要對內”“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但沒有人回應。隨後太河村西門大開,王部的人員從四面包抄過來。4連長許子敬與受訓幹部孫曉東等向東南方向衝擊,打開缺口,率領38人突出重圍。沒有進入西圍牆下的後衛部隊20多人,從河灘上向北突出。除60餘人脫險外,210名人員被俘,或被殺害,或被遣散,這就是震驚全國的“太河慘案”。

(三)

“太河慘案”發生後,淄川、益都等地愛國人士72人聯名致電山東省政府主席沈鴻烈,要求查明真相,嚴肅處理;博山縣推舉王壽卿、李東魯等7名代表,前往省政府請願;八路軍山東縱隊指揮部指揮張經武、政委黎玉通電全國各政黨、團體和同胞,公佈慘案真相,並且致電山東省政府和蔣介石,提出嚴正抗議,並提出三點要求:一、制裁秦、王,並保證今後不再發生類似事件;二、撫卹死難烈士家屬;三、堅持團結抗戰,反對分裂倒退。

然而,沈鴻烈對製造慘案的兇手不予追查,還張貼標語慶祝 “太河戰鬥大捷”。沈鴻烈對請願群眾說:“沈某一向主張團結抗日,團結是生路,分裂是死路。”並答應派員調查。但請願群眾剛走,沈卻對其屬下講:“中國的問題不在於日本侵略,而在於共產黨。日本是癬疥小疾,共產黨才是心腹大患!”

1939年4月4日,八路軍山東縱隊第1、3、4支隊分別對王尚志部在太河的四個大隊予以包圍攻擊,王部八、九兩個大隊的駐地當天下午就被八路軍佔領,殘部潰逃峨莊,副大隊長、三個中隊長被擊斃。駐太河的七、十一大隊憑藉石頭圍牆和兩側高地打了一天,傷亡很重,夜間突圍逃入峨莊。王尚志也逃到臨朐縣鹿皋,峨莊只留下警衛大隊掩護轉移,後警衛大隊也被八路軍聚殲。

王尚志殘部到達臨朐縣鹿皋後,秦啟榮從東里店趕到,對其撤出太河極為不滿,要求王去攻打沂水悅莊的八路軍。王尚志又派七大隊和八大隊、十二大隊前往,結果八路軍來了個關門打狗,王尚志部損兵折將,大敗而歸。

秦啟榮、王尚志等國民黨頑固派的倒行逆施,引起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的極大憤慨。1939年9月16日,毛澤東痛斥國民黨反共頑固派分子秦啟榮是 “摩擦專家”“無法無天,和漢奸的行為很少區別。他們打敵人的時候少,打八路軍的時候多”,並提出對頑固派的原則是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1940年2月1日,毛澤東在延安發表的《團結一切抗日力量,反對反共頑固派》的演講,再次以山東“太河慘案”等事例,號召討伐賣國賊汪精衛,團結一切抗戰力量,反對反共的頑固派。

(四)

1939年4月,國民黨魯蘇戰區組成,于學忠為總司令,在沂水東北鄉設立了總司令部。1940年4月,王部被編為“魯蘇戰區遊擊第四縱隊”,王尚志、楊秀峰分別任少將正、副司令。

1944年5月25日,日軍由高密、坊子出動一千多人,進犯平度。王尚志決定和日軍較量一番,率領一部分主力坐鎮孫正村,其他主力部署在周圍各村,由王豫民統一指揮。頭一天晚上拿出了作戰方案:等日軍包圍孫正村後,部署在周圍的部隊迅速對日軍實施反包圍,形成內外夾擊之勢。5月26日早上7點多鐘,王尚志將司令部的留聲機放在南寨牆上大唱特唱,以示沉著自如。

從高密、濰縣、平度、昌邑四個方向進攻的日軍完成了對孫正村的合圍,村的圩子牆修得比較高大,有東南西三個大門,日軍首先在村北的埠子上設好炮陣地和機槍陣地,然後集中兵力對三個大門進行猛烈攻擊。楊秀峰負責指揮南門,他命令士兵對日軍進行猛烈的還擊,無奈日軍的炮火太猛烈,近半個小時,南、東、西門被日軍炸燬。日軍通過乾涸的壕溝從炸塌的大門往裡衝,一個多小時後,日軍衝進門裡,展開了激烈的巷戰肉搏。

由於日軍進攻的速度太快,王豫民指揮的其他幾個支隊沒有趕來,只有駐小營村的新編三支隊在支隊長張相武的指揮下從東門外向日軍發起進攻,張相武身先士卒,指揮士兵往前衝,無奈日軍的機槍火力太猛,士兵成批地倒下,又成批地往上衝,仍然衝不破日軍的阻擊防線。張相武再一次組織衝鋒時,被子彈擊中,衛兵立即將他抬了下去,失去了指揮的隊伍攻擊力大減,後來見攻不進去就抬著張相武向小營方向退去,行至半路,張相武身亡。

此時,日軍全力以赴在村內展開巷戰,一部分士兵通過圩子牆西北角的淌水溝向外突圍,然而設在埠子上的日軍機槍向突圍的士兵猛烈開火,雖然一部分士兵突圍成功,但是被打死的士兵也遍佈野外。最後,王尚志和衛隊被日軍包圍在村中央的司令部,衛隊士兵都是清一色的匣槍,戰鬥力極強,與日軍展開激戰,隊長宋子高持槍隱蔽在司令部的房頂,左右開弓,擊傷擊斃十餘名日軍,後來被繞到房頂的日軍用機槍擊中陣亡。楊秀峰被日軍俘獲,由於穿著老百姓的衣服並且和一個偽軍隊長認識,被其偷偷放回,不久,楊秀峰病亡。

27日上午11點,王尚志在彈盡後被日軍俘獲,日軍佔領孫正村。這時,王豫民率部趕到,當得知孫正村被攻下,王尚志被活捉,張相武陣亡的消息,帶領隊伍立即撤退。28日,日軍押著王尚志及一些俘獲的士兵回去了,同時還抓走了10個老百姓。這時,王豫民以嫡系第十支隊為骨幹,收羅遊擊四縱隊殘部暫時代理司令。

1944年春,魯蘇戰區撤銷,設山東挺進軍司令部,由山東省主席牟中珩兼任司令,統轄原魯蘇戰區在山東的所屬部隊。7月,魯蘇戰區遊擊四縱隊被改編為“山東挺進軍第十五縱隊”,王豫民被任命為少將司令。10月,王豫民假借與日軍談判,消滅了押送王尚志的青島日軍談判代表和隨從人員,及駐昌邑縣的偽軍大隊長牟敦友,將王尚志劫回。但該部實權已落入王豫民手中,王尚志因爭權反被王豫民軟禁扣押。

1945年8月,王豫民將王尚志轉移到濰縣朱裡,後被駐昌樂的山東省第八區專員兼保安司令張天佐接去。經國民黨省府高參黃公如等人的策劃,王尚志又竄回鳥山收拾殘部,當上了司令。

日本投降後,王尚志趕赴濟南,面見國民黨第十一戰區司令官李延年,被委為“威海保安司令”。此時,威海已是解放區,王無法赴任。1946年5月,王尚志部被第二綏靖區司令王耀武改編為第八軍獨立三團,王尚志任上校團長,駐濰縣城。不久又任第八軍獨立旅少將旅長,為國民黨發動內戰繼續賣力。

王尚志有抽鴉片的習慣,雖然後來戒了,但身體每況愈下。1947年7月,王尚志舊病復發死於濰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