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家大面積關店,被曝資金鍊斷裂,CEO回應「一言難盡」

作為快速崛起的新型便利店品牌,鄰家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核心導讀

1、一天之內,北京鄰家便利店為何集中曝出關店消息?

2,北京鄰家便利店背後的投資方到底什麼來頭?真的是P2P公司嗎?

3,在北京已開出160多家門店的鄰家前路如何,此次能否化險為夷?

8月1日,《零售老闆內參》發現,北京市朝陽路上的多家鄰家便利店大門緊閉,門上貼上了“暫停營業”的牌子,而在昨天,這些門店還都在正常營業。

鄰家大面積關店,被曝資金鍊斷裂,CEO回應“一言難盡”

隨後,有朋友也告訴筆者,他們公司(位於化騰世紀總部公園)樓下的便利店今天(8月1日)也停業了。

鄰家大面積關店,被曝資金鍊斷裂,CEO回應“一言難盡”

隨後我們也發現,鄰家便利店的問題遠不是關幾家店那麼簡單。緊接著,微博上就有網友相繼爆料:“北京鄰家全部停業,欠供應商巨資,牽扯公安機關,大家扛住,早晚宣佈破產。”在這條消息下面,有網友評論道:“我們是加盟主,昨晚簽署了結束協議,錢都不知道有沒有希望退回。”

鄰家大面積關店,被曝資金鍊斷裂,CEO回應“一言難盡”

還有網友寫到:“鄰家便利店因為P2P兄弟公司面臨關門?反正今天我看附近是關了……今天晚上回家去樓下的鄰家便利店買飲料,結果被告知當晚最後一天營業,老闆跑路200多家便利店全關。”

截至今年5月,鄰家便利店共在北京開出160多家門店,與全時、便利蜂等一道,被看作北京市場上較有代表新的新型便利店品牌。

但一天之內,多家鄰家便利店整齊劃一地關店,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零售老闆內參》第一時間聯繫到了鄰家便利店CEO王磊,當被問及“多家店同時停業是怎麼回事”時,王磊只回復了四個字:“一言難盡”,隨後又表示:“真的很難受”。

看來,鄰家便利店這次大面積停業不僅是真的,而且可能是遇到棘手的問題。

鄰家便利店背後的投資方謎團

那麼,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呢?

其實,早在兩天前,就有零售業內人士向《零售老闆內參》稱爆料:“鄰家便利店的資金出現問題,有人已經辭職出走。”並且問筆者:“鄰家背後的投資人究竟什麼情況?”

所有的疑團似乎都指向鄰家便利店背後的資本方。

在此前的5月份,《零售老闆內參》曾做過鄰家便利店的深度報道(鄰家王磊:便利店迎來“第二次工業革命”,本土化永無止境),彼時王磊在接受專訪時自信表示:“鄰家的資金不是問題,我們並不缺錢。”但被問到背後投資機構時,王磊卻說:“暫時不便透漏。”

鄰家便利店背後資本複雜,似乎已經是業內公開的秘密,很多人都說不清楚,鄰家對於自己的融資情況也諱莫如深。

比較多的信息流出是在2016年11月,彼時鄰家便利董事長王紫及其高管團隊集體離職,當時《第三隻眼看零售》報道稱:據知情人士透露,“今年上半年,斑馬投資意圖投資鄰家便利,王紫對此樂見其成。因此雙方在談判前期進展順利,但後來合作突然中止,接著便聽到了王紫團隊集體出走的消息。”

上述報道還提到:鄰家便利融資中斷的或跟投資方有關。鄰家便利從未公佈過投資方信息,業界曾有傳言是萬科投資了鄰家便利。但據王紫身邊友人透露,“深圳一家P2P(網絡借貸平臺)公司才是真正的鄰家便利投資人。”不久前融資中斷,與P2P公司的特性關聯緊密。

不久後,王紫團隊便加入了由斑馬投資獨資創立的便利蜂。但這次高管離職風波似乎並沒有對鄰家造成太大的影響,同王紫一樣出身日系便利店7-eleven的王磊出任了鄰家便利店CEO,繼續快速擴張,截至今年5月,鄰家已經在北京開出160多家門店。

但這次鄰家便利店大面積關店,多方消息再次將問題指向了鄰家背後的投資方——一家P2P公司。

P2P為peer to peer lending的英文縮寫,是指互聯網金融點對點借貸平臺。即由具有資質的網站(第三方公司)作為中介平臺,借款人在平臺發放借款標,投資者進行競標向借款人放貸的行為。P2P公司手握相對較大的資金流量,投資於其他市場在P2P行業中並不少見。

據瞭解,王紫創立鄰家便利時,一家深圳的P2P公司即成為其最大投資人。鄰家背後的這家P2P公司究竟什麼來頭,目前尚不得而知。

但是,過去兩年時間,鄰家能快速開出160多家門店,很多還處於核心地段,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背後的資本。

據《第三隻眼看零售》報道稱,不畏高租金壓力,是鄰家便利開店速度較快的重要原因。但這會給投資人帶來巨大的資金壓力,況且很多P2P平臺盈利能力並不穩定。2016年中國P2P行業報告顯示,“目前行業中正常運用的平臺數量是2154家,但P2P平臺具有可持續盈利能力的平臺不足1%。”

值得注意的是,鄰家便利店在上海的運營方——鄰侍(上海)商貿有限公司與鄰里家便利店連鎖有限公司幾乎同時成立,但到了2016年9月,鄰家便利店在上海已開門店和簽約門店均已籌備撤出,有業內人士透露:“上海鄰家便利遭遇危機也與融資有關。“

無論如何,《零售老闆內參》認為,P2P公司與有著較長回報週期的便利店實在不太搭。王磊也曾透露:“投資人曾要求過他們一年開20000家便利店,因為投資人確實不瞭解這個行業。通過兩年時間的模式,投資人才逐漸理解便利店這門生意了。”

曾快速崛起:甚至不懼與7-Eleven、全家正面競爭

作為一家新型便利店,鄰家有自己的堅守和變革。因為從大學畢業後就在7-eleven工作,因此,王磊的思想觀念中有很濃重的7-eleven的痕跡,“不要為顧客著想,而是要站在顧客角度思考。”

他也並不認為,目前興起的新業態會對便利店有大的影響,“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顧客對便利店的需求是不會下降的。”

實際觀察也能發現,鄰家便利店開出去的門店多數還在核心地段,甚至不懼與7-Eleven、全家等日系便利店正面競爭。

對於這個問題,王磊說出了鄰家的考慮角度:關鍵要尋找房租和成本的平衡點,如果在規定時間內可以盈利,租金再貴也是可以玩轉的。

在王磊看來,便利店不是一個燒錢的生意,“如果非要追求數量,一年開2000家店也可以開出來,但是質量又如何?開不下去再關嗎?”

同時,鄰家也不急於加盟,2015年5月就正式上線,2017年12月才開出第一家加盟店,並且還以內部加盟的方式為主,即把自己的門店委託給店長進行經營,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掛牌、統一供貨等。

王磊曾向《零售老闆內參》表示,鄰家最大的挑戰就是人才。一方面,各家品牌都在抓緊時機擴張,但是另一方面,“人還是那些人。”王磊強調,至少在北京便利店圈,並沒有因為資本的關注而實現人才總量的擴充和井噴。

不過現在看來,鄰家便利店目前面臨的最棘手問題並不在人才,還有更緊急、更重大的問題等待鄰家去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