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平那色峰海,藏在万山深处的美丽人家

一大早,在大补懂村村民王国翠家的院子里,一家人忙得脚不落地。十多分钟后,29岁的王国翠边忙活,边和我们聊开了:“今天中午有几桌人来吃饭,晚上也定了3桌。比较忙,让你们等着我,不好意思啦!”按今日君的经验,生意好=美味,一起看看去。

罗平那色峰海,藏在万山深处的美丽人家

丨峰海 (杨劲松 摄)

在罗平县旧屋基彝族乡,有一个好去处——那色峰海。天气晴好,那色峰海群峰耸翠,远望如森林密密簇簇;云雾环绕,那色峰海峰林波澜壮阔,鸟瞰似山的海洋。王国翠家所在的大补懂村就掩映在层层山峦之间,幻如仙境。

大补懂,彝语,意为“大山上的美丽人家”。但在过去,这个大山上的人家并不美丽。大补懂村是罗平县的边远山区少数民族村,典型的贫困村,有名的“石山”村,因山多地少且多为石头覆盖,贫瘠的土地带给村民的收获很少,村民生活得很艰难。

“2008年,村里太困难了,吃了今天愁明天。大多数人家房子是用石头垒墙,用茅草做顶。一出门,只有一条毛路通乡上,还不通车。乡上一个星期赶一次街,12公里路,单边要走4个多小时。结婚的时候,我爹妈来,看着这里的条件这么差,都哭了。”说起十年前,王国翠感触颇多。

罗平那色峰海,藏在万山深处的美丽人家

丨大鹏越群山 (韦嘉萍 摄)

“以前这里穷得叮当响,全村36户,几乎都住破瓦房,30多户村民要吃救济粮。”旧屋基乡党委宣传委员刘加维说。

2015年,深山中的大补懂迎来了彻底改变的新机遇。这一年,大补懂被列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可要怎么实现产业兴旺?当地政府围绕村寨自身特色资源做起文章。

“搞传统种植业大补懂不具优势,但这里拥有两张王牌,一是彝族传统文化保存比较完整,民族风情浓郁;二是区位优势明显,村旁是十万大山观景台,登山观景可坐览十万大山峰林。大补懂具备发展特色旅游的开发潜力。”旧屋基乡党委书记许松琳说。

罗平那色峰海,藏在万山深处的美丽人家

丨观景栈道

“2015年以来,改变就大了。水泥路铺通了,房子陆续改建新建,文化活动室也建起来,民族特色浓起来。环境改变了,有游客慕名前来观看峰海。慢慢地,游客多了起来。我们许书记(许松琳)来动员,动员我们开农家乐,乡上还给了些补助。现在,村里家家都苦着钱了,收入上翻了不止几倍。”王国翠的脸上,洋溢着幸福。

行走村中,灰瓦石墙格子窗、红黄黑主色调的民居建筑令人驻足观赏,一栋栋错落有致的彝家特色民居与村寨周边的绿树青山相得益彰。每家每户门面用饰品牛头、羊头进行装饰。他们坚信用牛头、羊头装饰房屋祈求神灵保佑,能驱灾辟邪、庇佑家庭幸福安康。庄严凝重的石头墙体用不规则的黑色石片砌成,石头就地取材,墙体绘有黑色腰线,一种历史的沉淀不禁令人遐想。山墙上镶嵌着代表着保护神的太阳和代表着祖先的老虎图腾。古朴自然的灰瓦房屋顶用灰色瓦铺盖,四周翘角,朴素怀旧。屋顶竖立的圆圈瓦片,是太阳的标志,加上屋顶圆圈下的月亮,表示日月生辉。在建筑核心区的中心位置有一个瓦片搭建成的五角星。“五角星象征我们的党和国家,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刘加维说。

罗平那色峰海,藏在万山深处的美丽人家

丨特色民居 (杨劲松 摄)

观自然风景,看特色民居的同时,游客在大补懂还能品尝传统美食,体会彝族风情。一个个农家乐里,自家烧制的小黑药土鸡、现磨的石磨豆花成了招揽游客的招牌菜。“游客来得多,国外有法国的、韩国的、日本的,国内有北京的、上海的、新疆的……他们都说,我们这的云海多么漂亮,又夸我们的菜做得好吃。土鸡、土鸡蛋、石磨豆腐,还有应季的山茅野菜都是我们的本地特色,游客非常喜欢。”王国翠一脸自豪。

2017年、2018年,那色峰海连续两年被列为“中国避暑名山”。短短几年间,大补懂的名气越来越大,成了“旅游天堂”。全村30多户人家,有10多户开起了农家乐。每到周末,很多人家都在摆摊,村民们纷纷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罗平那色峰海,藏在万山深处的美丽人家

丨大补懂村里的“彝味”寨门

据统计,

2017年全年,大补懂村共接待游客4万多人。截至今年5月,接待游客人数已突破去年全年总数。预计到2018年年底,全年接待游客人数将实现8万。目前,投资25亿元的那色峰海旅游度假区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项目建成后,将成为罗平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村寨面貌变化大,大补懂村人的改变也不小。“陈氏家训:知荣辱、守法纪、重教育、讲文明……”在每家每户的堂屋外,都能看到用彝汉双语标明的家训牌。

“现在家家都往前奔,原来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纷纷回乡,做农家乐的、搞养殖的、种菜的……现在,人人都要过好日子,个个都不愿偷懒了。”村民陈树芳说。

罗平那色峰海,藏在万山深处的美丽人家

丨那色峰海夕阳 (杨劲松 摄)

大补懂村只是旧屋基乡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旧屋基乡通过文旅结合、农旅结合的方式,串联起辖区内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以及农特产品,形成了一条迷人的旅游产业环线。依托自然风光和特色资源,很多村寨的产业由一产向二产、三产转型。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文化是魂。”许松琳说。

为让乡村真正美起来、农村经济强起来、农民生活好起来,近几年,罗平县全力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把发展全域生态文化旅游业作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首选路径、主选产业,在机制上创新、在资源上整合、在产业上融合、在文化上先行,赋予全域振兴活的灵魂,引领了大批贫困村脱贫致富,不少地处山区的贫困村改换新貌。

罗平那色峰海,藏在万山深处的美丽人家

带着“产业先行,文化是魂”的振兴理念,民族地区乡村走上了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的快车道。

罗平那色峰海,藏在万山深处的美丽人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