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美髮店不燙髮,不剪髮,但是卻做到了年收入1億美金

又是高溫又是颱風的盛夏時節,

多想每天宅在家裡一步也不出門。

可是不得不做造型的時候,

是不是恨不得將自家變成一個美髮沙龍

這家美髮店不燙髮,不剪髮,但是卻做到了年收入1億美金

但是,剪個頭莫名被宰了成百上千,到店之後被洗腦辦卡,剪完之後貨不對版,理髮師的“藝術創造”……

諸上,可以概括為美髮行業中的明顯痛點:價格不透明、排隊時間長、強制辦卡、非標程度高。

自 2014 年開始,美髮經歷過一波創業熱潮,有做供應鏈的弘火、星沙龍,以及系統服務商美管加等。

到中間的服務環節,則有上門和到店兩種思路,像上門的KAKA,以及到店的南瓜車、快發、優剪等。

上門和到店兩種方式各有利弊,上門服務則會有美髮工具上的限制,到店則加重了租金和運營成本,擴張需謹慎。

這家美髮店不燙髮,不剪髮,但是卻做到了年收入1億美金

在國外,有一家美髮店不燙髮 不剪髮 但是卻做到了年收入1億美金。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美國家庭主婦AlliWebb開設的Drybar美髮店,做得就是不剪髮、不染燙的洗吹造型服務。

自2010年開業至2015年,Drybar的收入從100萬美元飆升到7000萬美元;預計2016年,這個數字將超過1億美元。

AlliWebb的夢想,年業績做到10億美元,把公司打造成美髮界的星巴克。

每個月,都有超過50000名女性使用Drybar的服務;截至今年3月,Drybar旗下共有57間門店,預計2016年底擴張至75家門店。Drybar在美國計劃開到300到400家,並且將向加拿大和英國擴張。

這家美髮店不燙髮,不剪髮,但是卻做到了年收入1億美金

只做洗染及護理造型;預約制,服務流程全部標準化,滿足高頻次需求。

全自營,權力下放到每個單店。

做商圈/社區店,密集開店,結合新零售做“美髮超市”。

所以,在中國也是可行的。

不過,標準化是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的事兒,很大程度依賴於供應鏈和對運營的把握。

市場分析到位

在開店之前,對市場已經有精準的分析:

1、吹髮才是高頻需求

女性在美髮上最高頻的需求不是剪髮、燙髮和染髮,而是吹髮。按照頭髮生長週期,剪髮可能是1-3個月一次,燙、染的時間間隔就更久。但吹髮造型不一樣,想要迅速打造一個完美的形象出席場合,比如聚餐、參加活動、購物逛街或者其他時刻—通過吹髮就能快速完成。

這家美髮店不燙髮,不剪髮,但是卻做到了年收入1億美金

2、愛美,就得做造型

另外,自拍狂潮的興起及各種曬圖也推動了吹髮造型。女孩在社交平臺和圖片視頻上秀自己,新潮和多變的造型變成一種迫切的需求。將DIY髮型的視頻上傳到微博、抖音等社交網站,收穫粉絲,不僅成為網紅,還給自己的店鋪和吹髮帶來人氣。

海底撈式師徒制、預約制

選擇了到店模式,租金及運營是降成本的重點。

用預約制和標準化降低成本,進行規模化擴張,每家店按工位比例配備人員。所有服務都拆分成固定的步驟,在標準時間內完成,擁有標準的一套服務體系。比如,洗頭一項就被拆解成了數十步,從開始洗頭到吹頭、造型到護理,整套流程控制在 30 分鐘左右,過程中員工嚴禁向顧客推銷任何產品和辦卡服務。

在經營方式上,則仿照海底撈的師徒制,權力下放到單店,店長用完整且可量化的培訓體系讓員工快速成長,並且設有獎勵及淘汰機制。

由於服務足夠標準化,時長確定,能夠充分利用資源,提高坪效。

商圈+社區店

滿足快速洗護染需求,用戶會買賬嗎?

也許可以從行業數據來看看。點評 2014 年的數據顯示,中國美業市場(體驗性消費)有 5000 億的市場,其中美髮佔了 3000 億。數字還在逐年增長。商務部 2016 年美容美髮典型調查企業數據統計測算,截至 2016 年底,行業營業額為 3129.34 億元,同比增長 2.70%。可以看出,市場是逐漸擴大的,不過 沒有剪髮和燙髮業務,模式更輕,剩下的洗護染業務能否抓住足夠用戶,則是另一個問題了。

假如營業時間早 8 點半到晚 9 點。希望能達到的效果就是,如果 9 點上班,或者要見客戶,用戶能提前半個小時到公司樓下的 V+洗個頭、吹個造型再去上班。

這家美髮店不燙髮,不剪髮,但是卻做到了年收入1億美金

總結一句,這種經營模式是相當互聯網的打法,重資產、標準化、密集開店。以火鍋店類比的話,經營則是海底撈師徒制+呷哺呷哺的高坪效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