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这8本心理学书籍,它们会悄悄改变你的心灵

别看这8本心理学书籍,它们会悄悄改变你的心灵

捧卷阅读,扩展了自己的人生。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书都会有益,有一些书读起来很High,读完后,却只是增加了一些知识,或者一些吹牛的资本,甚至也会给自己增加了烦恼。比如我读完海灵格的书,开始对号入座,觉得谁谁错位了,去衡量和批判,而不是走入自己的心理。

5年来,我不断的读成长类的书,再不断的换代,换了一批又一拼,有一些书真的深入到心里,就像慈悲、智慧的人在与我对话,走入我的生命,让自己的心触动和开阔。

今天,我再次把书柜翻了底朝上,然后,把这8本心理学相关的书郑重的推荐给你。感性的人可以从后往前读,理性的人从前往后读。

一,自控力

如果你认为提升意志力的关键是对自己狠一点,那么,你错了。众多的研究显示,自我批评会降低积极性和自控力,而且也是最容易导致抑郁的因素。

别看这8本心理学书籍,它们会悄悄改变你的心灵

这本书是拖延症患者的福音,不仅仅如此,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拖延的行为,想到和做到之间有一个或大或小的沟壑。

作者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书中大量使用实验数据,并从实践中取材,也包括最新的神经科学。学习心理学很容易走偏,这本书具有非常高的客观性。尤其是对于一些注重理性思维,对逻辑要求比较高的人更加合适。

二,我们与生俱来的七情

情绪是流动的能量,能与其和平共处就是自己生命的主人。

别看这8本心理学书籍,它们会悄悄改变你的心灵

情绪是我们生命的能量,是我们的一部分,对于情绪的了解,远远比其它的学科知识要重要,我们的诸多痛苦和烦恼,都和情绪有关系,可惜的是,这么重要的知识竟然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

这本书,详细的解释了每种情绪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如何有效的管理情绪。

我坚定的认为,在给一个人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之前,先学习一下情绪,因为它不但影响着我们如何生活和生存,也影响着我们如何学习。

三,身体从未忘记

忽略和扭曲身体信息(感受和情绪)的代价是,不能够真正有效地体会到危险和伤害,而且同样糟糕地不能体会到安全和丰盛。

别看这8本心理学书籍,它们会悄悄改变你的心灵

这本书结合了当今的神经科学,系统阐述了创伤的形成,以及如何有效的疗愈创伤。文中证明了东方的瑜伽、禅修的有效性。自我成长的人,尤其是有过创伤的人,会得到清晰有效的疗愈指导。

四,正念,此刻是一枝花

与自己在一起,满怀兴趣的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自己,意在理解,而不是评判,完全接受浮现出来的一切,因为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

前面的书,苦口婆心告诉我们要深入自己的身心,与自己的情绪和想法相处。那么接下来就要采用正念来执行了。

正念(Mindfullness)这个翻译并不好,情绪,没有好与坏,念也没有正与邪,而另一本书《冥想》里面将Mindfullness翻译全意识,意指一种完全开阔的意识空间,这个翻译我更喜欢。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与《冥想》很接近,这两本人读任何一本都可以,看你喜欢喽。

别看这8本心理学书籍,它们会悄悄改变你的心灵

五,与自己和解,治愈你内心的内在小孩

吸气,我知道痛苦的感受、悲伤、忧愁,恐惧在我之内。呼气,我拥抱内在的痛苦的感受、悲伤、忧愁、恐惧。

别看这8本心理学书籍,它们会悄悄改变你的心灵

西方人写的书的有数据,有理论,有实验,证明了东方的智慧的有效性,让我们回到东方人的作品上吧。

最早了解一行禅师,是他的《佛陀传》,写的是既精彩,又朴实。

在这本书里,里面不但有东方的传统理论和方法,也结合了一些西方的技术,比如写一封信等,相比较于正念,有了一些更主动、具体的行动和内容。

六,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我们愈熟悉如何检验自心,就愈了解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也愈容易认出所经历的一切,无论是贪着、嗔恨、压力、焦虑、恐惧或渴望,都只是自心的造作罢了。

别看这8本心理学书籍,它们会悄悄改变你的心灵

2002年,这位仁波切被西方的机器检测为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快乐指数达到了700%,科学家还一度以为机器坏了。听听仁波切从佛学的角度,如何认识、调整自己的身心,成为快乐的人。

,完美的爱,不完美的关系

我们无法给予我们没有能力接受的东西。正因为大地能够接受和吸收,所以是丰饶的;我们能够接受爱,浸润于爱,滋养于爱,才能大量付出。

别看这8本心理学书籍,它们会悄悄改变你的心灵

2016年的初夏,我抱着这本书,感受着一种温暖和爱意,走进了咨询室”心方向“,开始了心理咨询师之旅。约翰*威尔伍德把爱和痛苦(无爱之所)连到了一起,从痛苦中进入爱,让人看到希望——日常的痛苦,原来就是进入爱的门。他也是心理学家,同样在书中融入了东方的智慧。

,六祖坛经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别看这8本心理学书籍,它们会悄悄改变你的心灵

通过阅读六祖坛经,一个人将彻底成为自我成长的人,因为这里所有的言语都指向自身,指向自心,如道德经所说,其出弥远,其知愈少,六祖坛经,则避免一个人以任何的方式离开身心——佛在自己的心里,众生也在自己的心里。当每个人真正的认识到,烦恼不过是自心造作的时候,就开始有了降伏烦恼的信心和机会。

(完)

读书还需践行,我创建了中国首个践行心理社群,综合以上的内容,给出生活中的践行指导。点击左下方“了解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