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信成首個上市美股的二手車電商 靠貸款業務營收不能說服投資人

雖然被冠之以“中國二手車電商第一股”的名頭,但優信二手車實際上是流血上市,也是到了資金短缺的地步,不得已而為之。優信的股市表現,深深牽動著所有同行的心跳,在普遍需求資金的二手車電商領域,都把優信看做未來自己上市時的模板。在股市行情不佳的背景下維持9.67美元的價格驚險收盤,可以提振部分人的信心,因為這初步表露出美國投資人對中國二手車電商的信任。

優信成首個上市美股的二手車電商 靠貸款業務營收不能說服投資人

請輸入圖片描述

但要讓公眾維持這種信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優信既受到客觀環境的制約,也有自己主觀方面的束縛。沒有盡頭的推廣活動加劇虧損,長期以來線上交易又沒有明顯優勢,行業內成交總額的可信度打了折扣,眾多廠商寄希望於貸款業務提供營收,尤其優信貸款業務營收達55%,這些情況一直保持下去很容易讓投資人失去耐心。

宣傳推廣花銷巨大 但這錢卻不能不花

二手車電商雖然前途遠大,但還遠遠沒有達到可以收穫果實的階段,目前各家平臺都還在教育普及二手車消費、培養用戶習慣,在做“前人栽樹”的工作。今年第一季度優信在“銷售及市場推廣”上花費了6.38億元,而這樣的花銷還會繼續維持下去。

另外優信二手車的行業知名度也還需要提升。Millward Brown針對二手車電商行業發佈的《二手車電商網站滲透率調查報告》顯示,54%的人沒有任何提示的情況下,提到二手車網站會第一個想到瓜子二手車直賣網,13.3%的用戶會第一個提到58二手車,10.4%的用戶會第一個提到人人車,但只有8.8%的用戶會第一個想到優信。可見行業內的差距仍然比較明顯,這對優信之後的推廣也產生了一定的壓力。

優信成首個上市美股的二手車電商 靠貸款業務營收不能說服投資人

請輸入圖片描述

陷入這樣的境地,與整個行業的同質化有關係。各家平臺的業務基本都是類似的,普遍缺乏核心競爭力,嚴重依賴廣告的推廣作用,不能通過自身的功能和服務說服用戶選擇這個平臺。

長期以來線上優勢不突出 “+互聯網”而不是“互聯網+”

優信二手車和其他平臺比沒有太多優勢,和傳統二手車買賣從業者相比,也沒有很大優勢,至少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是這樣的。二手車電商與傳統二手車商的本質區別究竟在哪裡?目前看來無非只是把交易的地點放到了網上,可靠性並沒有得到提升,都上網衝浪了能沒有泡水車嗎?

艾瑞數據預計,到2020年,中國二手車交易規模將達到2920萬輛,新車與二手車交易規模比例將接近1∶1。而在此背景下,58同城的二手車消費行為調查報告顯示只有兩成用戶完全依靠互聯網二手車電商,約三成完全依靠傳統經銷商(另外一半線上線下結合),二手車電商還沒有完全把握住廣大的潛在市場。

優信成首個上市美股的二手車電商 靠貸款業務營收不能說服投資人

請輸入圖片描述

但這個現象有望得到好轉,今年政策放開二手車限遷,異地購買二手車將逐步成為現實,與實體店有限的場地相比,在線網站將可以用有限的成本將近乎無限的選擇呈現在所有消費者面前,並提供高效的搜索工具,實現效率上的極大提升。如果能夠恰當地運營,真正的互聯網+二手車電商將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業內成交總額虛高 實際虧損可能更大

王海璐在36氪介紹了一位投資人透露的消息,一些傳統二手車經銷商改頭換面,將線下的交易刷二手車電商的銀行流水,記錄成電商平臺的成交額。這就造成了二手車電商成交總額整體虛高,優信是其中受影響的一家,而且也不是唯一的一家,整個行業可能都存在這樣的現象。

目前優信仍然有虧損,考慮到成交額的數據可能過於樂觀,實際的虧損額會更加巨大。雖說不會因為虧損就看衰總體向好上升空間很大的這樣一家公司,但現實的考量也是會讓投資人產生猶豫的。畢竟目前營收方面比較可觀的數據,竟然還是通過貸款業務拉動出來的。

貸款業務營收佔比過半 營收結構比較畸形

從2016年到2018年,優信二手車的營收組成中,貸款業務帶來的營收佔總營收的比重總體上是呈上升趨勢,並在去年和今年的第一季度兩度達到55%。這一點也是最讓人擔心的一點,此前上市的易鑫此前上市的易鑫也是貸款業務佔比過高,現在市值腰斬,2017年易鑫的汽車金融業務收入達26.5億,佔總營收的67.9%,而如今易鑫的股價只有最高值時的38.8%了。

有了易鑫上市的經驗,優信二手車肯定也知道,金融業務雖然賺錢,但不是長久之計。盯著優信股價的友商們,也應該在考慮這個問題了。優信存在的這個問題,也是行業內普遍存在的,甚至在營收不景氣的情況下,成為眾多平臺發力的重點。但如果有心上市的話,肯定會要有策略上的調整。

不能說服投資人 就準備好迎接改變

優信拿到資金,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強競爭力,但並不代表沒有後顧之憂了,因為各種難題在侵蝕著優信的發展空間。維持長期的虧損和畸形的營收結構,最終會讓投資人失去耐心,二手車電商的行業價值並不通過跨界來體現,尤其是在美國這個二手車交易發達的地方,交易業務表現得太弱勢怎麼能說服別人?

因此,優信在上市後還需要解決好這一系列問題。在用戶規模和產品知名度上,前期的投入已經生效,沒理由不繼續撐著,只能繼續在推廣大戰中燒錢、僵持、煎熬,或者發掘獨特優勢,形成競爭壁壘,省下過於昂貴的推廣費用;另一方面要促進營收結構合理化,就必須重新審視貸款業務的地位,逐步實現去金融化,這樣就不得不開拓新的營收空間。這也是優信的同行們同樣需要面對的問題,誰先破解,誰就能多搶佔一席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