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名寺疊石岩開山法師仁智法師爲黃檗流芳,石岩衍派

仁智法師,俗姓名蔡隆,為僧後被人稱為“隆師”,生於一八一三年。

俗家廣東省潮汕南澳島(縣)雲澳鎮荖園鄉,世代務農,他在兄弟四人中居末,身材高大魁梧,貌古神清,勾鼻相公頭,長舌能遮鼻,美髯至肚臍。

仁智和尚幼有善根。

自小常掛佛像於胸。

十四歲(一八二七年)時,他突然對父母說∶“我要食齋,並再也不吃葷了”。

父母生氣地說∶“你若老是不食腥,就不要來家裡吃!”

他真的拿了爐、缸和米,到村東雲蓋寺後的蝻仔坪山的石洞住下,在洞前山坡下闢田園數畝,種植度日。

還築了通鄉四公里長之山道,其中田大石砌百米九層梯路,神力真令人不可思議。

十六歲(一八二九年)時,鄉人割草路過,打趣地大聲喊道∶“隆弟啊,乾脆去當和尚吧!”

南澳名寺疊石巖開山法師仁智法師為黃檗流芳,石巖衍派

他便跑到島上雲深處(即雲澳與深澳交界山)的雄鎮關寺,拜福建籍的和尚為剃度師,當了小沙彌,成為黃檗法脈的子孫。

雄鎮關寺由此成為潮汕黃檗祖庭(一九九八年十月八日由釋定持住持籌資二百萬元重建落成開光)。

黃檗派,屬中國佛教禪宗範疇。

據一九八九年再版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所述,唐貞元五年(七八九年),在福建省福清縣黃檗山(以產黃檗而故名),正於禪師傳六祖之法,開創般若堂八年後擴建為建福寺(至明萬曆三十五年改建大殿宇被賜名萬福禪寺),不久,(約唐開成年間即八三六年至八四0年)斷際禪師希運,大振法道,黃檗名遂著。

他後來駐錫江西宜豐縣鷲峰,改其名為黃檗山,揚黃檗派。

福建萬福寺後為臨濟一派之大道場,宋代最盛。

南澳名寺疊石巖開山法師仁智法師為黃檗流芳,石巖衍派

明崇禎九年(一六四二年),隱元禪師繼承寺門並興建之。

他於清初順治十一年(一六五四年),以六十二歲高齡,在鄭成功派船護送下(鄭成功給他的多封信,已在日本發現),應邀東渡日本傳禪,創立了黃檗宗,並撰《黃檗山志》。

在此九百年前,唐天寶十二年(七五三年),鑑真和尚以六十六歲高齡,東渡日本弘法,創立了律宗。

這兩件事先後交光,澤流萬世。

中國佛教大乘八宗是∶禪、密(真言)、律、淨土、天台、華嚴、法相、三論。

禪宗在六祖慧能之後,分臨濟、溈仰、雲門、法眼和曹洞五種流派,臨濟是繼承黃檗法脈的。

目前,海內外潮汕籍黃檗派僧尼皆是仁智祖後裔。

仁祖入佛門後,吟詩自勉道∶“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前途何處在?唸佛度春秋。”

他外字“仁智”,名副其實,既仁且智,天資聰穎。

童年雖只在村中讀書數年義學,但從經書上不斷學識字、長見識,過目能誦,學問猛進,不僅曉暢佛理,擅長講經、作詩、武功,特別是對佛教經典名著《宗鏡錄》、《佛經摘錄》及描寫唐僧取經的小說《西遊記》等,愛不釋手。

不久,他到“三江”(江西、江蘇、浙江)參學,精研佛理。

首次回雄鎮關時,能啟迪師父,指點迷津,令僧眾吃驚。

後又遠遊,到福州鼓山的湧泉寺受戒駐錫,受聘為羯磨師,繼而至江蘇省鎮江的金山江天禪寺當首座和尚。

創建石巖祖堂

南澳名寺疊石巖開山法師仁智法師為黃檗流芳,石巖衍派

約在道光二十五年(一八四五年),仁智重返南澳島。

為覓一幽靜之處修心養性,便選中在雄鎮關西側約二公里遠的馬鞍山嶺後,麓仔圍山東北側,西天嶺東南畔數公里遠的山上創建巖寺。

該地原有一間麓仔圍農人洪氏的草灰間,他花點錢買下,然後利用天然石洞,親自揮錘鑿擊,修築為佛廳。

在廳內再向西鑿了一條地下通道(兼作為僧房)。

又在通道出口處石壁上,題刻下一個高、寬各約2.5米的大“福”字(今存),以紀念其祖師堂黃檗山萬福寺。

壁前築起簡陋的瓦頂的福字廳,作為廚房、餐室。

廳洞修築後,以寺前的山坡上兩塊各高約五米的相疊巨石的奇觀而取名為:疊石巖。

南澳名寺疊石巖開山法師仁智法師為黃檗流芳,石巖衍派

附近深澳鄉秀才康蓋泉,為該巖撰龕聯曰∶“石墟近接西天鏡(附近有西天嶺山名),巖峻遙觀南海燈”(今改為般若堂門聯)。

約十年後,由於他含辛茹苦,經學日趨高超,聞名遠近,禪被聘為江蘇省宜興縣親禪寺方丈。

他重興了該寺,住僧多達四百餘人,盛極一時。

一八四六年,虛雲禪師(後任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慕名而至,在該寺當其侍者,參拜學道(見《虛雲大師年譜》)。

一九四六年廣東南澳島的定持法師,帶島上聚福庵釋維真等四人,到達韶關曲江縣南華寺,請虛雲大師受戒時,大師說∶“你們是仁智大師的子孫,來此我很高興。我是在仁智和尚座下才領悟的啊!”

虛雲大師約於同治三年(一八六四年)作《宜興顯親寺仁智和尚真贊》偈,高度讚揚仁祖∶

  • 者老風顛,不落不偏。
  • 入塵垂手,腦後著拳。
  • 換骨抽腸,掃去簾纖。
  • 隔江招扇雲裡仙,直上祖圖光大千。
  • 咦,欲識此翁真面目,鷓鴣啼徹百花鮮。

約光緒八年(一八八二年),年屆古稀的仁智大師,重返疊石巖弘法。

自此,大師一直以石巖為居室,吸收島內外信徒,廣播佛道,聲名更著,使疊石巖成為潮汕、港澳臺、東南亞國家現代潮內黃檗派的祖師堂,備受稱頌。

一九九三年九月二十四日,疊石巖由定根方丈擴建,公路闢通,共投資逾四百萬元。

南澳名寺疊石巖開山法師仁智法師為黃檗流芳,石巖衍派

根公德高望重,系廣東省佛協副會長、汕頭市佛協會長,市政協、南澳縣政協、達濠區政協常委,任過潮陽靈山寺、達濠青雲禪寺方丈(今任澄海水仙古寺、達濠妙法寺方丈)並重興之,不辭八旬高齡,雲水行腳,數十次登臨工地,拓展雄姿,使祖堂落成開光,成為縣文物重點保護單位、海島禮佛旅遊首剎。

經他再籌劃,二000年八月初六日千佛寶塔落成開光,並改建門面及其通道,築放生池,投資一百六十萬元。

二00二年六月至九月,改建大門,重整水電設施等,由弘禮、弘養、達隆法師辛苦奔波,投資約三十萬元。

今山寺壯觀雄偉,建築面積三千多平方米,為海島梵宇之最。

南澳名寺疊石巖開山法師仁智法師為黃檗流芳,石巖衍派

妙詩巧答同知

民間流傳著一個仁祖妙詩巧答同知的故事。

相傳在他創寺四十五年後的光緒十六年(一八九0年)一個秋日,雲澳兩位種菜女按例跋涉登山,至巖拜佛。

南澳名寺疊石巖開山法師仁智法師為黃檗流芳,石巖衍派

但是忽然失蹤,隔午仍不見歸家,鄉民遂報知南澳海防軍民府同知劉東昇。

劉同知又名傳林,善作詩文,今在南澳方誌中留下律詩二十首。

他聞報後心裡猜出幾分緣由。

翌晨,乘轎直奔疊石巖查訪。

旭日東昇,山巒剛醒。

想不到仁祖早已出寺半公里處相迎。

劉同知吃驚地說∶“大師何知我之將至?”

仁智祖笑容可掬,答道∶“昨天風雲驟變,大雨傾盆,貧僧猜今早必有大人光臨。”

同知暗自稱奇。

南澳名寺疊石巖開山法師仁智法師為黃檗流芳,石巖衍派

仁祖陪同知到福字廳。

品茶間,劉同知問∶“久仰大師聖名。你德高望重,佛理精通,不知能詩否?”

仁智祖笑曰∶“頗曉一二,請同知出題。”

劉同知說∶“你這山附近有桃花村,佛廳洞口又有一株桃花,今已入秋,未知桃花幾時紅?就以此為題吧。”

仁智手摸美髯,叫弟子拿出文房四寶,當即揮毫疾書∶

  • 為問桃花幾時紅,僧無春夏與秋冬。
  • 日向山間尋鳥跡,夜從海里覓魚蹤。
  • 兔角彎彎挑水月,龜毛直直系秋風。
  • 兩蘋泥牛鬥落海,一拳打破太虛空。

劉同知閱罷,反覆吟解,心中驚歎大師已知自己來意,想起昨天實在是下了一場暴雨,兩女可能被山洪衝落山坑,便密令左右,往坑尋找。

果然,在一處坑隙內撈到兩具菜女之屍。

經查勘,確係被驟發的山洪所淹死。

自此,劉同知對仁祖料事如神,佩服得五體投地,遂結為知交,常對詩吟詠。

有一次,兩人登上巖前西側約一公里遠的海島珠峰果老山顛說道,十分投機。

事後,屬下便在石巖上,刻下行書∶“光緒十六年,劉東昇、僧仁智談道於此。”(約一九六0年被毀掉)劉同知則作七律《偕僧仁智遊果老山》。

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年)的一天,劉同知到疊石巖與仁智祖敍舊,夜宿佛廳地下通道的禪房中。

翌日,劉同知題了兩首七絕《宿仁智疊石巖山洞中》。

仁智祖為顯示信佛志堅,甘受苦行,在年過八旬之歲月,還請了官員貼條封門,閉關(日夜在小屋內不出門)三年,遠近欽敬。

仁智法師於一九0二年農曆十一月初八日,在疊石巖圓寂,享壽九十虛歲。

南澳名寺疊石巖開山法師仁智法師為黃檗流芳,石巖衍派

授道高徒輩出

疊石開山,門庭高峻,高徒輩出,黃檗流芳。

石巖衍派,今已十代,逾四百人,散佈於粵東各縣市、廣州、閩南、港澳臺、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等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