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論語》之:真正的朋友是 「同仁」,是同道中人

慧眼《論語》之:真正的朋友是 “同仁”,是同道中人

真正的朋友是 “同仁”,是同道中人

“學而篇”的第一章的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們常說的“朋友”的概念,“朋”和“友”是有差別的。這個時代,人們都慨嘆哪還有真正的朋友呀!這是世風日下所造成的,人越來越自私,既不能做一個合格的朋友,也不能找到真正的朋友。朋友之間是講信用的,而又有多人為了朋友而守信呢?所以,如果把這句話理解為,有朋友從遠方前來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那要弄清楚究竟什麼是“朋”,什麼是“友”。

對於“朋”的含義,清朝註解《說文解字》的段玉裁,引用《周禮注》:“同師為朋”。東漢經學家包鹹註釋為“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意思是同一個老師門下的叫做“朋”,志趣相同的叫做“友”。按照這個理解,學習儒學的“朋”就是特指凡是以孔老夫子為老師的,統稱為“朋”。我們有共同的老師,就是孔子,被稱為大成至聖先師;我們都是孔老夫子的弟子,都是學習夫子所講的學問,統稱為儒生。而“友”是指相同志向的人。在這一句,沒有提到“友”。從狹義的角度來說,雖然有人不是拜在同一個老師們下,但是他們的志向相同,就可以稱為“友”。在《論語》中有“士志於道”,是說讀書人立志於學習聖賢之道。我們看從先秦時期有諸子百家,當今世界各種宗教都有用,人們追求的目標不同。說明既不是同一個老師門下的“朋”,更不是志趣相同的“友”。

真正學儒的,彼此之間稱“同仁”。同仁的意思是共同追求“仁”的人。仁,是儒家學問的核心。《論語》屬於孔子學問的“人道學”體系,就是講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人們看到的是有關社會倫理範疇的內容。難怪西方人認為孔子只是一個社會倫理學家,而不是什麼哲學家,是因為他們把《論語》當作孔子學問的全部了。儒家學問的最高追求,就是那個形而上的道。道,是宇宙的本體,不是我們凡夫的智慧所理解的。我們所能見到的,所運用著的也叫做到“道”,這是“道”的外用。如果非得說清“道”和“仁”的關係,那麼“道”就是體,“仁”就是“用”。

“仁”到底是什麼,如果結合“仁”字解釋,就兩個人的意思,二人成仁。講的是兩個人之間如何處關係、如何做事?擴充到整個社會,就是《顏淵篇》中的“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仁”是禮的體,禮是仁的用。至於仁之體的道,那就是隻要把仁之用做得越好,就越接近仁之體了。有一分境界就有一分認識,這說明夫子之道不是僅憑書本上的知識來討論的,而是要具體做出實踐。從《說文》的註釋來說,“仁,親也。”從“仁”之體來說,那就是指生命的本體,人類文化的核心就是“仁愛”。從“仁”之用來說,包括仁心以及仁心的外用,包括仁者,還包括所有的仁行。

各位同仁,讓我們一起每天觀照自己的心是否符合“仁”的要求,省察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仁”的標準。周圍有了“同仁”才能一起進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