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深刻的一首邊塞詩,悲涼無比,嘲諷唐玄宗好戰,慘無人道!

戰爭,永遠是以塗炭生靈為代價換取的少數人的利益。所謂江山是由白骨堆成的,正所謂“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因此,在一些有識之士的號召下,唐代邊塞詩中就產生一個響亮的呼聲,便是反戰。唐人李頎便為其中之一。

史上最深刻的一首邊塞詩,悲涼無比,嘲諷唐玄宗好戰,慘無人道!

李頎原本是一位富家子弟,後來因為交友不慎,導致傾家蕩產。被逼無奈的他開始十年苦讀,並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考取進士。李頎性格疏放超脫,厭薄世俗,一生最燦爛的作品當屬《古從軍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雲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此詩是樂府古題。李頎表面是說漢武帝開邊,其實是諷唐玄宗用兵。實寫當代之事,由於怕觸犯忌諱,所以題目加上一個“古”字。它對當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窮兵黷武,視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徑,加以諷刺,悲多於壯。

史上最深刻的一首邊塞詩,悲涼無比,嘲諷唐玄宗好戰,慘無人道!

白日望烽火,黃昏飲戰馬,將士們揹著刁斗在風沙中行軍,苦不堪言。而軍營處在雨雪紛紛的荒野大漠之中,夜裡常常傳來大雁悲鳴,一片淒冷酷寒景象。遙想當年遠嫁烏孫王的公主一路幽怨的琵琶聲,“吾家嫁我兮天一方”的聲歌猶在耳畔。種種悲慘境地,就連胡雁也夜夜哀鳴,胡兒也涕淚零落如雨。

面對如此的艱苦極寒,沒有人不想班師復員。可是辦不到。“聞道玉門猶被遮”一句,筆一折,似當頭一棒,打斷了“行人”思歸之念。

據《史記·大宛列傳》記載,漢武帝太初元年,漢軍攻大宛,攻戰不利,請求罷兵。漢武帝聞之大怒,派人遮斷玉門關,下令:“軍有敢入者輒斬之。”這裡暗刺當朝皇帝一意孤行,窮兵黷武。

史上最深刻的一首邊塞詩,悲涼無比,嘲諷唐玄宗好戰,慘無人道!

隨後,詩人又壓一句,罷兵不能,“應將性命逐輕車”,只有跟著本部的將領去與敵軍拼命,這一句其份量壓倒了上面八句。下面一句,再接再厲。拼命死戰的結果無外乎“戰骨埋荒外”。詩人用“年年”兩字,指出了這種情況的經常性。

全詩一步緊一步,由軍中平時生活,到戰時緊急情況,最後說到死,為的是什麼?這十一句的壓力,逼出了最後一句的答案:“空見蒲桃入漢家。”

“蒲桃”就是葡萄。漢武帝時為了得到最好的戰馬,開通西域,亂啟戰端。當時隨天馬入中國的還有蒲桃的種子,漢武帝把它們種在離宮別館之旁,彌望皆是。這裡“空見蒲桃入漢家”一句,用此典故,譏諷好大喜功的帝王,犧牲了無數人的性命,換到的只有區區的蒲桃而已。言外之意,這君王是何等的草菅人命。

史上最深刻的一首邊塞詩,悲涼無比,嘲諷唐玄宗好戰,慘無人道!

全詩句句蓄意,步步逼緊,最後才畫龍點睛,著落主題,顯出其諷刺筆力。

而實際上,唐玄宗錯誤的開邊政策,不僅使唐朝與周邊少數民族地區交惡,還使得唐朝國庫空虛難以自持,甚至因為兵力外放,使得內部空虛,從而給了“安史之亂”與中唐以後藩鎮割據等矛盾產生的機會。這些現象的產生證明了李頎的看法相當超前,也證實了這首詩的現實意義和存在價值。

只是可惜,文人的筆桿子還沒有武人的一支箭頭重,即使是在開明的唐代,這樣的聲音眾多又能怎樣?還不是天子一怒,帝國揚威。而只有經歷了漫長征戰的苦難,才會感受到征伐帶來的煩擾和罪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