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華鎮合作社「變形記」

初秋時節,走進西華大地,農業合作社一片繁忙景象,有的在運送秋葵,有的在採摘萬壽菊,有的在放養肉鴨......

以上畫面是西華鎮合作社“變形”後生機勃勃發展的真實體現。放在一年前,這樣的景象是不存在的。全鎮二十多個合作社,幾乎都沒有運營,是一個空殼子。究其原因,主要是合作社沒有“拳頭”產品、銷路狹窄、中長期項目多、短期項目少等,導致合作社經營不景氣,產業龍頭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合作社一片蕭條慘淡之氣。

今年以來,西華鎮以“三變”改革為契機,以解決合作社產品、銷路問題為抓手,大力推進合作社“易筋換血”、“升級更新”,積極消除“空殼社”、“殭屍社”,有效激發農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內生動力,全鎮合作社“浴火重生”成為推動產業發展的有力載體。

立足優勢創特色

青林村肉鴨養殖基地內,老劉一大早就趕著3000只鴨子到樹林裡“放風”,一個個鴨子或食草、或啄蟲、或飲水,好一幅群鴨覓食圖.....

“我們合作社立足青林村得天獨厚的優勢自然資源,流轉土地100畝,大力發展林下鴨養殖。”青林村大山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孫永軍介紹,“我們養的林下鴨,一天放出來到樹林子活動兩次,吃的是青草、昆蟲,喝的是泉水,肉質肥而不膩、滑而不柴,很受市場的歡迎。目前已出欄3000只銷往四川,毛收入10萬元,第二批又購進了鴨苗6000只。”

青林村大山農民專業合作社2017年成立後,苦於沒有合適的經營項目,遲遲未運營。今年,鎮、村幹部在瞭解情況後,積極為其出謀劃策,在多次走訪、考察之後,確定了依靠青林村天然的林草資源優勢,發展林下養鴨的項目,使合作社運營走上了“快車道”。

第一批肉鴨出欄後,市場反響好,青林村大山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自身發展的同時,又帶動該村36戶貧困戶發展,切實發揮起了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

“打鐵還需自身硬。”合作社要發展,首先要有自己的特色產品。今年,鎮上通過推進合作社“一社一產”,促進合作社產品差異化,避免了產品的類同,豐富了市場,促進了合作社健康發展。

西華鎮合作社“變形記”

合作共贏齊發展

草灘村萬壽菊種植基地,朵朵金菊競相怒放,大地一片金黃。壯麗的景色惹得遊人紛至沓來,嬉笑聲、拍照聲此起彼伏。玩累的遊人被路邊小吃攤的農家風味吸引駐足,美美的吃上一碗麵皮或涼粉魚魚,一種愜意至極的滿足感浮上游人心頭......

這是草灘村萬壽菊基地的真實寫照。“今年,我村利用村部周圍的閒置土地,與綠園農業綜合開發責任公司合作,以土地入股,種植了萬壽菊100畝,畝產值近萬元。”草灘村黨支部書記閆偉張介紹,“花剛開的時候,遊客來了很多,但他們花一看完也沒啥做的就走了。後來我們村班子一合計,放著這麼好的資源不用就太浪費了,就想著讓群眾在花圃邊上擺幾個小吃攤,也能增加些收入。優先給幾個建檔立卡貧困戶說了,他們也很樂意。這幾天看了一下,一天下來能賣300元左右,兩個月花期結束也能掙2萬多。”

利用閒置土地入股,找準優質項目,合作社有了產值收益,村集體有了收入來源,貧困戶搭上了創收順車,可謂一舉三得的共贏之局。這是“三變”改革中的有益探索,為破除當前合作社困局提供了可鑑之策。

西華鎮合作社“變形記”

電商銷售解難題

什民村秋葵種植基地,採摘好的500斤秋葵已經裝車,準備運往策底電商收購點。

“秋葵快成熟時,我愁得連續幾晚上沒有睡個好覺,現在銷路解決了,我晚上也睡得踏實。”談起秋葵的銷路,什民村綠嶺種養殖合作社負責人趙春和眉開眼笑。“我們合作社流轉了土地600畝,種植了500畝核桃。因為核桃收益見效慢,就在周圍考察了一下,種了70畝秋葵。今年秋葵收成不錯,一畝能產1000多斤,現在產品通過策底電商銷往北京等地,沒有了後顧之憂,可創收30萬元。”

西華鎮合作社“變形記”

今年以來,西華鎮成立1個鎮級電子商務站、6個村級電子商務點,定期與縣電子商務中心進行信息溝通,及時瞭解市場行情,不僅解決了農戶的農產品銷售問題,也幫助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聯繫銷售渠道,解決了合作社只產不銷的難題,推動了合作社轉型升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