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体验真理的故事》非暴力不合作110——印度圣雄甘地的自传

《我体验真理的故事》是甘地写的自传,之前我说过《拿破仑传》,若是就这么对比两者的不同的话,甘地的自传是以“我”来叙事的,他能让你跟着他走一遭,来看一下他体验真理的过程,而《拿破仑传》是能让你切实感受一个人的存在,两者各有优点,但若是要我推荐读的话,我还是推荐《拿破仑传》,因为除非你是想对甘地有所了解,或者有着宗教般的爱,否则你会看不下去的。

我看过一句话,应该是出自《思想录》,里面说到:你要读懂《圣经》就得相信耶稣。同理,你要对甘地有了解的欲望,看这书才不是那么无趣。每本书都会在主题之外告诉你其他的事,比方说《拿破仑传》,说拿破仑为什么身体好,有他本身的军人训练,还有不挑食,睡眠质量好的帮助,所以我也在训练自己不挑食,我之前在学校吃午餐现在一般都吃完的。除了过年,我一般也是不熬夜的,到现在工作了我也很少熬夜。

甘地的书是讲述他体验非暴力主义历程的,在其中也讲了些他的饮食体验,这在我们这看来简直是神经病了,甘地是不吃肉,连牛奶和鸡蛋都不吃的。

哪怕到了病重时,医生建议他吃他都不吃,有一次是为了活下来,实在没办法就喝了羊奶,事后还很懊悔。怎么说他呢?我想说,那是他的选择,不过他之前是发过誓不吃的,他能在病重时都想着遵守誓言,而且也没人监督他的誓言,就凭这样的精神,实在让人佩服(印度自古就有苦行文化,磨炼出来的印度人大家都懂的)。

《我体验真理的故事》非暴力不合作110——印度圣雄甘地的自传

历史书上也说过,甘地以前偷过东西,事后很后悔,写信向父亲道歉,父亲原谅了他,他在书中说这是他第一次感受非暴力,他认为这比打他骂他更有作用。

我相信甘地在书中没有说谎,他只体罚过一次学生,而且事后他也觉得这不对。若是反思现在,我也认为打不是个好办法,你说贾宝玉对自己的爹有爱吗?我同意柏杨先生的话,贾宝玉对爹只有怕。教育是应该教人爱的。

甘地是位律师,他是在英国取得执照的,他的发迹起点,我想就是他所说的南非了。在南非那个种族歧视严重的地方,甘地受到了无数不公正的待遇,但同时他也发现,事情不是只能靠暴力解决的,随着他对非暴力的不断探索,最终坚信非暴力才是真理。这在后来也被马丁路德金,曼德拉等人使用,他们也取得了成功,虽然现在世界上还有种族歧视,但是正在不断减少,这不是靠不断地战争,而是人本身的发展。

《我体验真理的故事》非暴力不合作110——印度圣雄甘地的自传

别以为非暴力就是别人打你你不还手,或者甘心被人欺负,甘地本人说过:如果宽恕来自毫无能力者的装模作样,那就毫无意义。

非暴力不是忍受暴力,而是以非暴力的形式进行斗争,在后来甘地也提出,要文明的不服从,并且是怀有仁慈的结束非暴力抵抗运动。

什么意思呢?甘地本人会接受政府的安排,他们要逮捕他,他就被逮捕,无意违抗法律,但如果法律违背常理,含有种族观念等,那他就绝不服从。在此我也想说,不服从是要有理智的,那不是游戏,你要做出正确地判断。

不合作是甘地后来提出来的,那是为了让国家自治。要么印度自治,要么印度独立,他为了不合作,发动了土布运动,号召所有印度人自己纺织,这大大打击了英国的洋布,也为后来印度发展提供了道路。

《我体验真理的故事》非暴力不合作110——印度圣雄甘地的自传

从甘地的自传中,我看不出甘地有什么极端倾向,即使是绝食,不吃肉,也是针对个人而言的,他在书中所说的真理是他自己的,像我们这些读者应该自己去体验,因为这真理不一定是适合你的,但我相信甘地的非暴力思想确实值得所有人思考,因为暴力本身未必能解决问题,它可能只是隐藏了问题。

读甘地的自传,也许你觉得很奇怪。的确,我有时也觉得,不过我还从书中读出了甘地宗教般的爱,也就是从神的角度来爱世人,爱护动物,不对任何人抱有偏见。中国历史上我觉得墨子是对这宗教般的爱的代言人,因为神的爱就是兼爱,没有等级的爱,可怜墨子的思想无法成为主流。

甘地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爱所有同胞的人,也许有人说我对甘地了解那么少就妄下断言欠妥当,不,甘地是一位表里如一的人,他是人类的良心,他无意冒犯任何人,无意伤害任何人,纵然最终被刺杀,他也表现得很平静。

以上都是从甘地的自传中我看到的形象,一个与人最原始的欲望相抗争的人。随着我对这位圣雄,还有对印度的了解,我有了更新的看法,之后我会与大家说一下印度的事,毕竟是中国的邻居,也是人口大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