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殺兄娶嫂,卻爲什麼不敢殺了父親李淵?

砸水缸的司馬光


古代把父母看得比天還重要,稱身體髮膚皆受之父母,連頭髮鬍鬚都不能剪掉,所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奪帝位,表面上看是奪自己父親的帝位,實則是奪自己兄弟的帝位,自古以來,兄弟之間奪位正常不過了,所以殺兄才是以絕後患的必須所為,而殺父則不然,殺父奪取的帝位就是道德的淪喪,人性的扭曲,連自己的父親都敢殺,這樣的皇帝還能期望他做什麼對天下好的事情?




殺父之後所揹負的罪惡肯定是幾千年都難以洗清的,但是從更加深層分析來看,李世民其實不是怕什麼倫理道德,至少後來殺兄娶嫂的事情都做了,真正原因是李淵不死作用反而更大。如果李淵在刀兵相見之時可以立刻服軟,那麼作為皇帝的李淵可以很好的把控當時的局面,不會因為李世民殺自己的兄弟而造成動亂,難道太子,還有其他幾個兄弟會沒有自己的勢力嗎?如果李淵被殺,那些人的主子莫名被殺,他們必然不會服軟,到時候又會是一場征戰,無論誰贏,遭殃的就是百姓,江山社稷。



那麼就當時玄武門之變發展的事態來看,李世民真的是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首先就是詳細的部署計劃,然後就是買通了李淵身邊的守衛以及部署了很多的眼線,只要計劃實施就可以迅速控制李淵,在短時間內直接將李建成全家趕盡殺絕,而事實也做到了,而當尉遲敬德率兵到達李淵面前的時候,這位政治場上的老油條瞬間明白了,好就好在李淵明白了,不然尉遲敬德估計要當替罪羊了,因為不服從的結果就是直接殺,而代價就是李世民為了不讓自己揹負殺父的罪名殺了尉遲敬德。



李淵服軟之後,這才是李世民這場叛亂最大的勝利。因為有了皇上的政治手腕,不愁那些兄弟後面的勢力了,通過李淵的手諭,硬是活生生的把玄武門事件變成了李建成和齊王作亂。所以李世民的目的很明顯,只要李淵不死,自己不但可以逼迫李淵退位,而且還可以順順當當的做這個皇帝,不會被天下人譴責。這場動亂通過皇帝的手諭之後性質變了,如果李建成和齊王背後的力量還想叛亂,李世民殺他們就成了剿滅逆黨,名正言順,相反,如果沒有李淵的手諭就是群雄爭天下,很顯然,李淵不死反而省事多了。所以可以理解為不敢殺李淵,因為殺了李淵李世民這個皇位很難坐穩。



而李世民殺兄的事情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不殺他們他這個皇位永遠坐不安穩。舉個不殺的例子,在康熙皇帝駕崩的時候,欽定的繼承人是雍正皇四子,但是剛剛嚥氣就被說為是皇十四子。後來雍正當上皇帝之後應康熙死前留下的話,不到萬不得已不可以殺自己的兄弟,但是八爺黨的勢力巨大,八王議政、逼宮等等都是八王爺做出來的事情,要不是十三爺的忠心,雍正很可能就被逼退位了,所以這樣的兄弟留著只會讓人心堵,而事實也證明雍正後來的深夜暴病而亡很大原因就是因為這些人、以及這些人後面的勢力所氣的。


一個看歷史的小矮人


李世民沒有必要殺父親。如果明目張膽的殺了還是皇帝的親爹,就是不忠不孝、有悖人倫的畜生。比被大唐狠狠批判的“昏君”隋煬帝還不如。

李世民在李淵建立大唐的過程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而李建成也並平庸之輩。所以才有二虎相爭,李建成因為是老大,被立為太子。李世民封秦王、尚書令、天策上將,沒辦法再封了。兄弟兩個,各自有自己隊伍,明爭暗鬥,水火不容。

對於兄弟的矛盾,李淵想了一個辦法。

資治通鑑載「(李淵)因謂世民曰:“首建大謀,削平海內,皆汝之功。吾欲立汝為嗣,汝固辭;且建成年長,為嗣日久,吾不忍奪也。觀汝兄弟似不相容,同處京邑,必有紛競,當遣汝還行臺,居洛陽,自陝以東皆王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如漢梁孝王故事。」

但梁孝王仍是臣,李世民從心裡是不會接受的。這段話的真實性也值得推敲。

如果李世民不發動玄武門之變,等李建成繼位,他就被收拾了,也可能都等不到那時候。

事變中,李世民殺了大哥、四弟齊王李元吉,殺了他們所有的兒子,夠狠的,但女眷沒殺。而且這兄弟三人是同父同母的。

資治通鑑載「建成子安陸王承道、河東王承德、武安王承訓、汝南王承明、鉅鹿王承義,元吉子梁郡王承業、漁陽王承鸞、普安王承獎、江夏王承裕、義陽王承度,皆坐誅,仍絕屬籍。」

事變之後,李世民派尉遲恭向李淵彙報,大哥四弟謀反,被處決了。老爹也不傻,早已心知肚明。都是兒子,死了兩個,再和這個過不去,自己也危險了。於是順水推舟,表示,我早就看他們有問題……

「癸亥,立世民為皇太子。又詔:“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

很快李淵當皇帝也懶了,禪位。

上述故事中,因為大家都明白,在皇權的天平上,父子兄弟妻兒都是沒有足夠分量的。


幾葦渡


不敢殺絕對是不可能的,李世民完全可以殺了李淵,並且找出非常正當的理由,最起碼目前來看李世民可是史書中洗的最白的一個皇帝,這一點朱棣可遠遠比不上他。準確的說是李世民沒有必要殺掉李淵,既然殺了自己的父親沒有一丁點的好處,也沒有絲毫的必要,李世民當然不可能那麼幹。

首先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事發突然,這是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或許李世民在心中已經計劃了無數個政變的策略,可他也沒想到李淵突然要奪他的權,他在緊急情況下,選擇了第二天就立馬謀反,玄武門事變是李世民的一場豪賭,毫無疑問這次他贏了,在玄武門事變的當天,李世民派人殺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兒子。

有人要問了,既然李世民把這件事做的這麼絕,為什麼不乾脆把李淵給殺了呢?殺李淵的理由非常好找,直接昭告天下,太子李建成以及李元吉,兄弟二人謀反篡位,自己拼了性命才將這二人斬殺,可惜的是自己終究沒能保護父親李淵,在他趕到的時候,李淵已經被李建成殺死,這樣一來一切都順理成章了。

其實李世民不這樣做,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李淵很識時務,李淵得知李建成的死因是尉遲恭專門去告訴他的,尉遲恭全副武裝,李淵只要不是個傻子都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如果他敢反抗,肯定是死路一條,自古以來帝王家中無親情,他相信李世民敢殺自己,所以他很配合。

所以說李世民沒有必要殺了李淵,這樣一來萬一事情暴露,很多人便有起兵伐他的理由,而他作為新上任的皇帝,他是很在乎史書對自己的評價的,所以他不會殺李淵,可絕對不是不敢。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李世民在公元626年發動了玄武門事變,這一事件徹底改變了大唐的走向,李世民也果斷的殺死了兄長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而發生這件事的導火索就是李淵在他們兄弟二人的鬥爭中逐漸偏向了李建成。那為何李世民在玄武門事變中沒有殺掉李淵呢。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原因是李淵尚有利用價值,另一個方面是李淵已經沒有了危害。



李淵的利用價值

招撫太子殘部

玄武門事變中,李世民雖然殺死了李建成,但是李世民的威信不足以威懾太子黨的勢力。

在李世民殺掉李建成後,太子府心腹薛萬徹和馮立立即率兵攻打玄武門,危機時刻尉遲恭扔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頭,薛萬徹和馮立逃散,但是這些人並沒有歸順李世民的意思。



之後李世民需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太子府的舊臣需要招撫,還有各地的封疆大吏需要安穩,這些原本李建成的勢力一時半會無法接受李世民,所以留下李淵才能更好的維持局面的穩定。

事實也證明,太子黨人馬和秦王府人馬交戰之時,尉遲恭拿來了李淵的詔書,下達了李建成舊部放下武器,聽從秦王處置的命令。之後李世民又借李淵之手寫下了罪名只加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其餘人等一概不究,如此維持了長安城內的穩定。



繼位合法性

李世民斬殺了李建成後,迅速控制了李淵,並且伏在李淵胸口大哭,向廣大朝臣表示自己的忠孝,如此一來可以博得一些中立大臣和世人的好感。

在利用李淵穩定了局勢之後,李世民繼位也需要讓李淵禪讓,如此才能彰顯自己繼位的合法性。於是在政變後兩個月,李淵禪位給李世民,李世民名義上合法繼承了大唐的江山,維持了大唐的穩定。



李淵已經沒有了危害

李淵在玄武門事變之前已經把大部分權力分攤給了李建成和李世民,而自己也因為年老等其他原因對朝政的控制力下降。

而且在玄武門事變後李淵已經被李世民牢牢的控制住,沒有了任何權力。這時的李淵就是李世民手中隨意擺佈的棋子,這時留下李淵顯然比殺掉李淵更有價值。



綜合來說,李世民不是不敢殺掉李淵,而是留下李淵的利益更大,殺掉李淵反而適得其反。


我是越關


玄武門事變中,李世民雖然是先發制人,但也是險象叢生,要不是事先策反玄武門守將,把玄武門關的老緊老緊,自己差點就報銷在玄武門。後來,李世民部將尉遲恭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的首級示眾,外面圍攻的東宮兵馬才知道大勢已去,不得已散去。

太子李建成(能征慣戰的將才)、齊王李元吉(為人驍勇且擅使馬槊)也非等閒之輩,之能怪運氣實在太差,當時在玄武門稍微注意保護小命,等外面的援軍殺到,還不是吊打李世民。可惜,歷史就是這麼現實,玄武門事變開始沒多久,李建成被李世民射死、李元吉被尉遲恭射死。

玄武門事變成功後,大家都已經明白當今皇帝就只剩下一個兒子——李世民。對於大多數大臣們來說,誰當皇帝都是老李家的。你殺的飛沙走石,我也著不急,那是皇家內部的事情。家天下的皇權爭奪,基本大家都是不怎麼急的,只要是皇家的人上臺,臣子們都認。現在就一個李世民了,大家都心知肚明的。

李淵更是清楚,雖然突然少了兩個兒子,但是自己也沒辦法啊。生米都煮成熟飯了,自己都剩下一個兒子了,難不成要幹掉最後一個兒子,讓老李家成了絕戶。

況且,李淵必須支持李世民的另一個原因是,玄武門之變的性質如果不快速定位的話,誰也不能保證李世民下面的夥計,哪天不高興就替主子動手幹掉李淵。因為李世民的班子是一隻船上的蚱蜢,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因此,不要說當時李淵的人身自由已經被李世民控制,就算沒有被控制,他也不大可能對李世民下手的,畢竟王朝的延續更重於兒子之死。

對於李世民來說,李淵可殺不得,在儒家的統治倫理裡他是君,也是父。他要是動了李淵,就是對“君父”不敬,這樣雖然無妨於他的登基,但是對以後的統治和名聲是有極其壞的影響的。天下文人的唾沫子都能淹沒了他。

同樣的,李世民清楚,自己已經是最後勝出的兒子,其他的皇室血脈都已經被他斬斷,大唐王朝要想延續,老爸歸天之後要想享受香火祭祀,那是必須要跟他妥協的。事實上是,李淵聰明就支持,大家和氣;李淵不配合,也不影響李世民的大權在握。

因此,李世民實在沒有必要對李淵動手。歷史也表現出李淵的大局意識,玄武門事變後3天,就冊立李世民為皇太子,2個月後就退位當太上皇。

李世民殺兄屠弟、娶兄嫂納弟媳,很多人認為李世民好色,小編“子屠龍”覺得未必如此,至少史料裡李世民也沒這麼明顯的“色”。

雖然各位美人姿色撩人,但我更傾向認為李世民是出於統治的需要,一來有濃厚鮮卑血統的李唐王朝,娶兄嫂納弟媳乃是正常的“胡風”;二來兄嫂弟媳都是名門之後,娶了他們就能籠絡住重要的關隴集團的成員,讓自己的統治更加穩固。


子屠龍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之後,殺死了李建成與李元吉及其十個侄子,那麼殺紅眼的李世民為何不殺父親李淵?難道他沒有想到過弒父奪位?顯然不是,而是玄武門之變後逼李淵就範,而唐高祖李淵也十分識時務,因此才躲過被殺的結局,同時也使得李世民沒有揹負殺父的歷史罪名!

玄武門之變因何起?

先來看一下玄武門之變的這段歷史。隨著大唐王朝的建立,李淵的江山日益鞏固,而兒子們的羽翼也日益豐滿。除了皇長子李建成被立為皇太子,還形成了秦王李世民,齊王李元吉兩股勢力。而其中秦王李世民因為為大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而被封為天策上將,領尚書令,而且允許秦王開府,儼然成了一個小朝廷。

因此秦王身邊聚集了大批的武將和謀士,有尉遲恭、秦叔寶、程知節、侯君集、段志玄等武將,另外還有杜如晦、房玄齡等文臣謀士!秦王府的勢力與東宮加上齊王府的勢力相比也毫不遜色。除此以外,秦王李世民憑藉自己為大唐立下的功勞最大,而從一開始就對太子之位覬覦,因此,皇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之間的矛盾日益深化。而齊王李元吉選擇站在了太子李建成這邊。


而身為父親和皇帝的李淵在這時犯了糊塗,唐高祖李淵雖然很早就知道了東宮與秦王府之間的矛盾,但出於愛子情深的李淵卻遲遲不採取措施,既沒有罷黜太子李建成而改立秦王李世民為太子,也沒有為了鞏固太子李建成的儲君地位,而削弱秦王府的勢力。反而是任由東宮與秦王府的矛盾日益發展。終究於武德九年六月初四這天爆發了手足相殘的玄武門事變。秦王李世民經過一系列的準備,誘騙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進入玄武門之後將其殺害。

玄武門之變是如何善後的?

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門得手以後,殺了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之後的李世民其實處境十分危險,根據提前安排好的計劃,李世民及其帶領來的親信們主要做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禁閉玄武門大門,令聞訊趕來的東宮和齊王府的士兵不能進入城門,太子,李建成的部下馮立、薛萬徹等人率領兩千東宮守衛前來攻打城門。建成門久攻不下的薛萬徹,轉而率領士兵去攻打秦王府,將士們都十分擔心秦王府內的安危,於是尉遲恭手持李建成與李元吉的首級給其屬下看,嚇得東宮和齊王府的士兵四散逃去。


第二件事,令尉遲恭身著鎧甲,手持利刃,帶著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的人頭進宮面見李淵,此時的李淵正與嬪妃們泛舟湖上,見一身是血身著鎧甲的尉遲恭怒氣衝衝而來,更是拎著自己兒子的人頭,差一點掉進湖裡,高祖皇帝問道:外面何人作亂?尉遲恭開口答到:皇帝陛下,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意圖謀反,好在被秦王李世民及時發現,帶領臣下等將亂臣賊子殺死,現在東宮的兵馬和齊王府的兵馬正在圍攻皇城,請皇上下令,令秦王李世民統領各軍,剿滅其餘叛軍。

李淵雖經歷喪子之痛,但馬上意識到慘劇已成事實,只有答應尉遲恭的要求,封秦王李世民為太子才能保全自己。只能頒佈詔書,令秦王李世民平定東宮和齊王府叛亂的士兵和家奴。秦王,李世民帶領士兵血洗了東宮和齊王府,殺害了十個侄子。而且還霸佔了四弟齊王的妃子楊氏。


隨後不久李淵禪位給李世民,李世民正式成為大唐王朝的新主人,知難而退的高祖皇帝李淵做了太上皇,待在後宮之中度過餘生。

玄武門之變中李淵為何沒被殺?

其實尉遲恭帶著利刃和頭顱來見李淵時,其實一定是帶著兩個計劃來的,其一就我們看到的那樣,李淵按照設想的那樣承認了李世民的地位,同時頒佈詔書令秦王李世民平叛反賊。其二就是如果李淵表現出了不配合,或者揚言要殺死殺兄弒弟、意圖謀反的李世民為其兩個兒子報仇。那麼尉遲恭也會毫不留情的殺害李淵,武力解決掉這最後的障礙,幫助李世民登上皇位。只是第一情況恰好發生了。這也就避免了李世民揹負殺父的罪名。


我是珞珈山的貓,不知道我的分析,您是否滿意?可以下方留言互相交流~


珞珈山的貓


殺兄霸嫂,搶了老爸的江山,奪了兒子的媳婦,李世民的人生波瀾壯闊,狗血沸騰,沒有白活。

玄武門之變,李二橫下一條心,一定要出線,果然就殺了長兄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成功抵壘,錦繡江山唾手可得,於是他真的就唾了唾手,前來到“上所”找他老爸皇上李淵。

從內廷大門到李淵的座椅,只有短短几十步,在李淵的盯視下,李二走的心驚膽戰,每一步都像是一個世紀,爺兒倆各自的盤算,連同即將要組織成的語言,凝滯了宮闈上方的空氣。

李二最後兩步幾乎是連滾帶爬,跌落在李淵的懷抱裡,繼而“跪而吮上乳,號慟久之”,有記載說李淵天賦異稟,生有三乳,也不知道李二吸吮的究竟是那隻乳,但被吸吮者的感覺一定很酸爽,在這酸爽的高潮之中,父子情感得到了最後的昇華。

李淵最後審時度勢,認可了現實,三日後,冊立李二為新太子,沒兩個月後,嘆了口氣,我不玩了,直接禪位。

李世民為何不殺老爸李淵,不敢,不能,也
不想。

為何不敢?

論實力,你李二手下有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名將如雲,你老爸李淵作為馬上皇帝,也不是吃乾飯的,坐穩龍庭八年,天子龍威正熾,眼神恨不得都能殺人,朝中威望根深蒂固,擁有軍隊最高調動指揮權,玄武門之變中,李二的那點人馬差點連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的人馬都沒掀翻,想要用武力捋老爸李淵的龍鬚,差的火候還大。

何謂不能?

名分,雖說老李家有胡族血統,但即使是胡族,也講究老爸是天,兒子是地,兒子弒父,天理難容。放在漢家倫理道德上,簡直就不稱其為人了,這個道義上的風險是不能的。

因何不想?

一則是父子感情基本盤尚好,李淵也一直感謝李二這些年的努力奉獻,也曾打過立他為太子的主意,也承諾李二等同於並肩王的待遇。

二則棋局形勢已然如此,李淵李世民父子心理都明鏡兒一般,棋手對弈,過程形勢無論怎樣紛蕪變幻,結局無非勝者為王,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經出局,唯一的勝利者只能是李世民。

李二邊哭邊想,在想這時哭著吸吮父親乳頭的即便是換成李建成,結果是一樣呢?還是一樣呢?他知道這是李淵所必須面對並承受的結果,李大李二根本就沒有什麼分別。一想到此際,李二禁不住又哀哀慟哭,這次的哭聲是真的,真的為自己差點被老四勒死而後怕。


歷來現實


李世民殺兄殺弟,但是就沒娶嫂子,反倒是娶了弟妹巢王妃。在這裡,不能說李世民“不敢”殺李淵,可以說“沒想過”殺李淵。



實際上,李淵很欣賞李世民,甚至在腦子裡有過立李世民為太子的衝動,但是他終究不是嫡長子,而長子李建成也沒那麼昏庸,也有些能力。實在是找不到理由來讓李世民當太子。

對此,李淵心裡有絲絲愧疚,畢竟大唐很多江山是李世民打下的。也因此,在李世民取得很高功勞後,無官可封后,大跌眼鏡的是李淵創立一種官職,叫“天策上將”,授予李世民。還給予他創立自己班子的權力,可以在天策府擁有自己的文武大臣。

這種待遇簡直就是“太子”啊!按道理說,李世民功高蓋主後,應該打壓才對。如果換朱元璋,不這樣做才怪!但李淵自創官職來授予李世民!




在這樣的背景下,李世民的地位蹭蹭上漲,可以說是帝國的第三把手,甚至可以當一把手了。只是缺點合法性罷了!

從上面可以看出,李淵對李世民的父愛,以及玄武門之變爆發的根本原因:太子李建成的地位受到威脅!

也有可能說明:李淵懦弱或者玩平衡,更或者創造機會,讓李世民自己去爭奪太子之位(這個猜測有點大膽)。

兄弟相爭,李淵讓他們第二天早上來對質,不料爆發玄武門之變,此時的李淵在哪裡?他在湖中乘船看風景。李世民也拿捏不穩李淵的意思,於是讓尉遲恭打前路,探探口氣。等李世民被李淵召來時,發生了這樣一個場面,資治通鑑說:

世民跪而吮上侞,號慟久之

李世民上前跪在李淵身旁,允李淵的乳頭。不要笑,這是他們的風俗,叫“乳翁”。也說明很久以前,李淵這曾這樣做過,或者做過這種儀式。此時,李世民吮父乳,是在喚醒早年的記憶,在表達“我是由你哺育長大的孩子”。這裡需要說明,李淵有三乳!再現早年李淵乳子的場景,這樣能不讓李世民“痛哭”嗎?



綜上,李世民不是“不敢”殺李淵,壓根是“沒想過”。李淵是個好父親,但不是個好皇帝。多年以後的李世民,他是個好皇帝,但不是個好的父親。



非常茴香豆


李家的奪嫡更像昔日的上海灘,而李淵是龍頭

據我所知李世民雖然很牛,開疆擴土,立下赫赫戰功。但是依舊沒有與他老爸李淵抗衡的能力

李淵在位時,李世民曾多次出征,但是他並沒有軍權,軍權一直掌握在他爸李淵手裡。而在歷史上,在現實中有軍權的才是真正老大。所以不要把李世民想的那麼猛,其實在李淵在位時,他頂天也就是能接觸到軍隊的皇子。而且李淵立太子就說明人家才是老大。

李世民鋌而走險殺掉倆個兄弟,其實是在賭。賭他老爸,年事已高:賭他老爸知道大局,傳位給自己。李世民若想殺他老爸,怕是自己會更慘。所以我說李世民不是不敢,而是沒能力。

玄武門之變,已是李世民的極限。

見識一下李淵

軍事戰略大佬(李淵)


奪取長安是李淵統一全國戰略的第一步;殲滅群雄、消除割據則是其第二步。第二步又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和好突厥,經略西北,鞏固根本;第二階段是消滅關東、江南等群雄,統一全國。基本方略是各個擊滅,先北後南。

李淵入據長安後,曾“以書諭諸郡縣,於是東自商洛,南盡巴蜀,郡縣長吏及盜賊渠帥,氏、羌酋長,爭遣子弟入見請降”(《資治通監》卷一八五《唐紀一》,高祖武德元年正月),用政治招撫手段達到了不戰而勝、拓土徠民的目的。在此後征服群雄中,他也多采用軍事進攻與政治瓦解相結合的手段,如在派李世民徵薛舉父子之前,他用認親和封官的手段相撫了李軌,從而對薛舉形成戰略牽制;後又派人深入李軌內部,得以不戰而降其地。在平蕭銑後,他命李靖為嶺南道撫慰大使,招撫嶺南96州等,都體現了軍政並用以制勝的策略思想。

當時關東李密與字文化及、王世充等殺得難解難分。因此,李淵對他們仍採取坐觀虎鬥、以敵制敵的策略,專力對付西北群雄。他採取各個殲滅、先急後緩的戰略,派李世民先消滅對長安威脅較大的薛仁杲;在劉武周南犯時,又“悉發關中兵”,派李世民擊滅之。在解除了這些後顧之憂後,才派李世民東出攻打王世充,奪佔洛陽。為平定蕭銑,他於武德二年(619年)就派李靖入蜀協助趙郡王李孝恭做水戰準備,因準備充分,用人得當,指揮得法,此役亦迅速告捷。而後又平定了劉黑闥和輔公祏,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很明顯,李淵在戰略上運籌周密,決策正確,用得其人,是取得這些作戰勝利、從而統一全國的首要條件。

這才是真正的李淵,李世民要殺他談何容易。不要只知李世民手段果敢。李淵其實套路,手段更深。曾是一方之主的他又豈能是如此懦弱。

李世民殺李淵怕是沒什麼戲吧。再者噬父名聲他也背不起吧,而奪嫡之爭則自古已有。


生而孤城


李世民的確“不敢”殺父親,在玄武門事變中殺了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已經是一個政治大麻煩,在後世備受爭議,如果殺了父親,就算這位千古一帝的貞觀之治再如何燦爛光輝,他的執政合法性也會得到極大挑戰,也很難再進入“第一等”帝王的大名單之中了。更何況,作為開國皇帝,李淵的舊勢力和舊臣仍然不容小覷,如果殺了李淵,李世民很可能會面臨政局大亂的潛在威脅。

不過,李世民沒殺李淵,最大的原因可能還不是因為“不敢”,真的被逼到絕路,為了消除迫在眉睫的威脅,李世民還是可能會動手,中國歷史上也不是沒有這樣的先例,君不見“沙丘之變”中被餓死的趙武靈王麼?畢竟,名聲和合法性都是相對遠期的事情,李世民大可以為了燃眉之急而暫時不考慮“長遠利益”。

所以,除了“不敢”,李世民不殺李淵最大的理由應該是“沒必要”。

首先,在玄武門之變後的奪權過程中,李淵體現出了大政治家的洞察時務和順應時勢,明知沒有勝算,何必逆流而動,沒有對李世民咄咄逼人的奪權做什麼抵抗。李淵在玄武門之變後就迅速發佈詔,“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僅僅兩個月後,這一新的權力結構就在法統上得到了確認——李世民登基,李淵做了“太上皇”。

其次,退位之後,李淵也表現得雲淡風輕,守住了不戀棧的邊界,每天也就是和舊臣喝喝酒,即使李世民推翻了他在位時的一系列大政方針,也沒有表現出什麼政治態度。當然,你也可以說,這是時勢如此,不得已也,但中國歷史上昧於大勢者難道還少了麼?

第三,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後,李世民已經是李淵唯一的嫡子和繼承人。從這個角度上而言,李世民也知道父親也沒有其它的政治選擇,不擔心李淵退位後搞什麼政變,他是唯一的嫡子,就算李淵想搞,哪個大臣會配合這種“絕戶”式的政變呢?

第四,李世民即位後政績非常輝煌,強大的突厥在唐軍的兵勢之下土崩瓦解,這也給了李世民充分的政治自信心:父親的政績不如我,已經充分證明了奪位的正確性,又何必去擔心父親呢?

而事實也證明,隨著貞觀時代的國勢日盛,李世民和李淵的關係也逐漸升溫。

可以試想一下,如果唐太宗在位期間邊患四起,內政不安,和“太上皇”的關係又會發生何種微妙變化,朝中政治勢力又會發生何種消長?李淵舊臣會不會圖謀復辟?李世民會不會先下手為強,以除後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