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金秀下古陳,探祕坳瑤「五月衆」

前言:據說 金秀坳瑤自貴州遷入,生活在大瑤山已有四百餘年。坳瑤居住相當集中,村寨多建在河谷兩岸。居住在大瑤山裡的幾千坳瑤人,把五指山腳下的古陳村視為他們的發祥地。

初次走進下古陳,緣於今年三月的一次五指山戶外穿越。村子裡的盤哥:一位忠厚老實的中年男子做嚮導,帶著我們一路披荊斬棘,風餐露宿,順利完成五指山穿越。記得適逢仲春午時,走進下古陳,但見群峰環抱,潺潺六巷河水順村而過;整個村落依山旁水,順應山勢而構築,錯落有致,黃褐色的土牆上覆黛瓦,掩映於綠樹之中。寧靜、內斂、與世無爭的建築風格也許是對生活於此的瑤族同胞的最好詮釋……印象深刻的更是古老寨門、層疊而上的石板路以及那幾顆百年曆史的古樹,彷彿在向行人訴說過往的滄桑。

農曆五月十五是下古陳傳統文化“五月眾”節日。“五月眾”意為全村童叟於本村寨門口叫“師公”請各路神靈回來送瘟疫,故老古班謂“五月眾”。接到“開心就好”電話,說盤哥意欲邀請我們前來觀看。山水古陳,不能徒有外表;民俗古陳,方為內外兼修。之前對瑤族的民俗文化鮮有了解,注重行走戶外的我們,更多隻是跋山涉水,登高望遠而已。說走就走,於農歷五月十四,邀上幾個攝友,與象州“太陽和風、開心就好”會合,直奔六巷下古陳…..

月朗星稀,遠離城市的喧囂,站在天台上吹吹山風,呼吸著清新的空氣;心與天地之交融,讓我們忘卻了一路走來的疲憊。

走進金秀下古陳,探秘坳瑤“五月眾”

清冷的月色渲染著黃褐色的民居,綴著露珠的瓦屋面泛著微微亮光。年復一年,瑤家人早已習慣了這樣的景緻。

走進金秀下古陳,探秘坳瑤“五月眾”

來一碗土雞湯,喝上一杯醇香的瑤家米酒。月色如水,而醉眼已朦朧;侃侃而談,不問來時路,只做此中人…..

走進金秀下古陳,探秘坳瑤“五月眾”

鳥鳴聲聲催晨早,睜開眼睛,天邊已露白。遠山延綿,薄霧染霞,微風習習。

走進金秀下古陳,探秘坳瑤“五月眾”

佈滿青苔的石板路,從寨門一直延伸到山腳下。世居下古陳的村民,就是踏著祖輩鋪下的這條石板路,走出大山,走向夢想啟航的方向……

走進金秀下古陳,探秘坳瑤“五月眾”

嬉戲打鬧的孩子,為寂靜的山村帶來如夏日般的活力。

走進金秀下古陳,探秘坳瑤“五月眾”

走進金秀下古陳,探秘坳瑤“五月眾”

山谷裡有風 ,

山谷裡有雨,

山谷裡有樹 ,

山谷裡有河,

山谷裡的天永遠那樣藍 ……

也許這就是大山裡孩子眼睛裡的世界!

走進金秀下古陳,探秘坳瑤“五月眾”

長輩在聊天,稚氣的眼神好奇的看著、聚精會神的聽著,懂?非懂?坳瑤文化的傳承無不從生活中點點滴滴的言傳身教開始。

走進金秀下古陳,探秘坳瑤“五月眾”

長者為下古陳“師公”,盤哥的父親;年近八十,由於最近身體不適,這次“五月眾”是從上古陳請來“師公”主持法事。

走進金秀下古陳,探秘坳瑤“五月眾”

傳統的坳瑤男子頭髻,不偏不倚地結在頭頂正中,故稱為“坳瑤”。但如今坳瑤男子皆留短髮,沒發可盤,只有用裝飾性的帽子頭髺。看到這打扮,讓我想起日本的武士。據說有日本學者數次造訪下古陳,是因為類似的服飾?抑或某種隱藏的文化?不得而知。中間男子為盤哥。

走進金秀下古陳,探秘坳瑤“五月眾”

寨門入口處立石設神臺,神臺前分兩列插滿白色小紙旗,用紙製作兩“瘟神”。師公或站、或蹲以作法。數時過後,師公手拿一雄雞拋出寨門,意為雄雞帶走了瘟疫。等候在門外的村民抓住雄雞,隨同其他拿著小白旗、瘟神的村民下到河邊,把雞烤熟吃完方能回來。

走進金秀下古陳,探秘坳瑤“五月眾”

走進金秀下古陳,探秘坳瑤“五月眾”

深居大山的瑤民,田少山多,封閉而交通不便。自給自足的農耕方式註定得靠天吃飯。仰望蒼穹的每一次祈禱,都是對上蒼的感恩與期待!

走進金秀下古陳,探秘坳瑤“五月眾”

各司其職,各有期待……

走進金秀下古陳,探秘坳瑤“五月眾”

走進金秀下古陳,探秘坳瑤“五月眾”

節日當天,身在外鄉的盤姓親朋好友穿上傳統服裝,陸續從遠道而來。

走進金秀下古陳,探秘坳瑤“五月眾”

走進金秀下古陳,探秘坳瑤“五月眾”

走進金秀下古陳,探秘坳瑤“五月眾”

走進金秀下古陳,探秘坳瑤“五月眾”

送走瘟疫,師公在寨門口唸念有詞,意為感謝各路神靈保佑。

走進金秀下古陳,探秘坳瑤“五月眾”

走進金秀下古陳,探秘坳瑤“五月眾”

走進金秀下古陳,探秘坳瑤“五月眾”

用古陳當地特有的黃泥塗抹在鼓皮中央,擊鼓聲更加雄渾深遠。因當地的黃泥粘結力好,擊鼓時不會掉落,外出表演時都需捎上一把。

走進金秀下古陳,探秘坳瑤“五月眾”

坳瑤人每逢祭祀,祈福等民俗節日 ,黃泥鼓不可缺少。和著鑼鼓的節奏,黃泥鼓舞緩緩登場。

走進金秀下古陳,探秘坳瑤“五月眾”

黃泥鼓是坳瑤的一種膜鳴樂器,因演奏時鼓面塗抹上黃泥而得名,瑤語稱“尼王公”,分公鼓、母鼓兩種。

走進金秀下古陳,探秘坳瑤“五月眾”

黃泥鼓舞有著獨特的風格和韻味,跳舞時一隻母鼓配多隻公鼓,以母鼓為軸心,公鼓圍繞母鼓屈蹲、跳轉,並邊舞邊擊鼓,動作變化多樣,舞姿雄健、灑脫。

走進金秀下古陳,探秘坳瑤“五月眾”

走進金秀下古陳,探秘坳瑤“五月眾”

下古陳坳瑤的黃泥鼓舞起源於祭祀先祖盤王,至今已傳承上千年,現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上世紀九十年代曾受邀遠赴日本表演。

相傳瑤族的始祖盤王,因為國立功,評王賜三公主與之為妻。後夫妻至白雲深處南下腳下安居為業。數年後生下六男六女。一日盤主上山打獵,因窮追猛趕羚羊,不幸跌落山崖被梓木叉死。盤王子女不見父歸,就滿山遍野尋找,結果在山崖梓木樹上找到其父與羚羊的屍體。盤王子女悲痛不已。含淚將父屍扛下,同時又把其父之死歸罪於梓木與羚羊,於是將梓木砍下挖成鼓身,剝下羚羊皮蒙鼓兩端,用黃泥來糊鼓面,遂有了黃泥鼓。為了紀念盤王,盤瑤先民拿著鼓拼命敲打,邊打邊舞。一方面洩心中之恨,另一方面招其魂。據史載和瑤族傳說,盤王就是人格化了為盤瓤。這就是黃泥鼓來歷的傳說。

走進金秀下古陳,探秘坳瑤“五月眾”

據盤哥介紹,這次“五月眾”節日,因村裡年輕人外出謀生,留下的大多是中老年人,所以這次表演規模、節目類型有所欠缺。對我們來說,能觀賞到原生態的黃泥鼓表演,足矣!每每看到有些地方在ZF主導、當作旅遊項目來包裝的地方民俗舞表演時,心中總有種說不出的滋味!

走進金秀下古陳,探秘坳瑤“五月眾”

走進金秀下古陳,探秘坳瑤“五月眾”

走進金秀下古陳,探秘坳瑤“五月眾”

走進金秀下古陳,探秘坳瑤“五月眾”

合影

走進金秀下古陳,探秘坳瑤“五月眾”

下古陳鄉村民俗博物館,廣西唯一的坳瑤博物館。小小館內,陳列與展示著坳瑤人的遷徙史、血淚史以及生存史。

走進金秀下古陳,探秘坳瑤“五月眾”

坳瑤遠祖原居貴州龍魁(譯音,古縣名,今不祥),後遷居廣西,曾住過百色、南寧一帶,又遷至桂平、平南沿河一帶。因與漢族爭田奪地發生械鬥,坳瑤人少而失敗,被迫分為二路逃走。其中一路順流而下到達廣東連山,與當地瑤族匯合;另一路逆流而上,進入大瑤山區。兩路坳瑤分手時,曾共作瑤歌一首,約定各教子孫,將來憑歌重逢:“六月種六豆,六豆爬爬下嶺來;手把豆根不要問,貴州六豆有根源”。

走進金秀下古陳,探秘坳瑤“五月眾”

走進金秀下古陳,探秘坳瑤“五月眾”

走進金秀下古陳,探秘坳瑤“五月眾”

後記:金秀大瑤山共有茶山瑤、花籃瑤、坳瑤、盤瑤、山子瑤等五大瑤族支系,素有“世界瑤都”之美稱。走進下古陳,富有地方特色的坳瑤民居、純樸的民風、豐富多彩的民俗以及天真無邪的孩子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一種文化的傳承需要世世代代人的努力與不懈。古陳村為盤姓聚居,據瞭解,一直以來,古陳村民存在同姓通婚,也許這種婚姻方式的存在與自古以來封閉的生活環境以及與外族文化差異上的排他性有一定關係吧?但也正是這種封閉的環境,這種同族式婚姻紐帶的存在,讓坳瑤的習俗傳統得以世代相傳。

我在想,隨著信息、交通的發展,村裡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向外面的世界,嚮往大千世界的“現代文明“…..他們以及他們的下一代是否還念起村裡過往的歷史?記得刀耕火種的祖輩們留下的傳統習俗?都說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但願從瑤山裡走出去的年輕人,請記住,你們祖輩留下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與文明正在走向世界。

注:文中部分資料來自網絡以及盤哥的口述,感性以及表象的認知難以在用詞及術語上做到準確,僅代表本人的觀點。在此,再次感謝盤哥一家的熱情款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