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功底不夠,胡適就該被「新儒家」輕視?

國學功底不夠,胡適就該被“新儒家”輕視?

胡適在學問上被輕視被嘲笑被攻擊,實際在胡適生前就遭遇過多次。據傳,黃侃測井在課堂上說,昔日謝靈運為秘書監,今日胡適可謂著作監。學生不太明白。黃侃接著解釋道,監者,太監也。太監者,下部沒有了也——因為胡適的著作《中國哲學史大綱》、《白話文學史》都只寫上部,沒寫下部。

再比如,哲學家方東美對中國文化感情深厚,他認為中國文化在精神上超勝於西方文化。即便受到了西方文化的薰陶,但他對中國傳統文化依然保持了堅固的信念,並且在柏格森和懷特海那裡找到了共鳴,並進一步強化。方東美堅持文化保守主義的立場,與胡適對中國文化批判性的立場明顯分歧。因此,方東美曾經數次批評胡適。

國學功底不夠,胡適就該被“新儒家”輕視?

在最高統治者面前,胡適保持了獨立人格

相對而言,梁啟超與胡適的爭論更為純粹,主要集中於學術領域。1921年初,梁啟超出版《墨經校釋》一書,並致信胡適,希望他能為此書作序。接到學術前輩的書信,胡適不敢馬虎,寫了一篇序文,對梁啟超採用的校勘學方法提出質疑和批評。但梁啟超把自序放在卷首,把胡適的序文放在書後,而且將《復胡適之書》作為附錄,放在《讀墨經餘記》之後,卻不刊用胡適的答書。胡適對此意見很大,認為梁啟超心胸狹窄。

1919年2月,胡適出版了《中國哲學史大綱》,此書以新的學術方法為手段,劃清了哲學史與經學史的界限,奠定了胡適在思想文化界的地位,很快引發轟動,出版後一印再印。1922年3月4日,梁啟超應北大哲學社邀請,在三院大禮堂作了演講,題為《評胡適之〈哲學史大綱〉》。這次演講講了兩天,每天兩個小時。梁啟超的演講經過了長時間的準備,“批評都能把握重點,措辭犀利,極不客氣,卻頗見風趣”。次日,胡適也坐在臺上並當場答辯。他在40分鐘內,輕鬆地將梁啟超主要論點一一批駁,使得聽眾偏向於胡適。

1922年和1923年,胡適應清華學校胡敦元等四人的要求,開列了《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書單,刊載在1922年《讀書雜誌》第七期上。1923年4月26日,梁啟超應《清華週報》記者的要求,寫了一篇《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所列數目與胡適差別較大。不僅如此,梁啟超還對胡適提出了批評。

國學功底不夠,胡適就該被“新儒家”輕視?

梁啟超幾次與胡適論爭

近年來,一些儒學研究者對胡適也頻頻批評,例如,有人一再攻擊胡適淺薄,沒學問。例如,近年來很活躍的儒學研究者秋風就曾經宣稱,“比如大家都十分尊敬的胡適先生,他從27歲就活躍在文化舞臺的中央,他幾十年為中國留下了什麼?當然他在觀念的領域的確產生了巨大影響,但他有任何一本值得現代人反覆閱讀的著作麼?沒有,甚至一篇都沒有。”

秋風的論斷,我以為有許多可以商榷之處。所謂“值得現代人反覆閱讀的著作”以何作為標準,是義理、辭章、考據,還是思想性或者學術性?以義理或思想性而論,胡適的有些篇章,至今讀來仍擲地有聲,且頗具現實意義;以辭章而論,胡適是白話文運動的領袖,他的文章從不故作高深,而是儘量寫得淺顯易懂;以考據或學術而論,胡適對禪宗的研究,對《水經注》的研究,對紅學的研究,至今仍不失為學者的參照,胡適自稱“但開風氣不為師”,他的有些言論或學說固然可以批評。例如,梁啟超與胡適雖然在學術問題上有所爭論,但他對胡適的研究亦不乏欣賞,但如秋風這樣一竿子打死,顯然不是理性的態度。

類似秋風這樣的國學研究者不乏其人。一方面,他們自稱對傳統保持溫情和敬意;但另一方面,他們卻採取了雙重標準:對自己認可的傳統大家稱讚,對於自己反對的傳統,則毫無敬意可言。他們最大的謬誤在於沒有認識到,傳統並非一成不變,一個優秀的傳統,往往能夠與時俱進,吐故納新。例如,儒家的孔子、孟子和朱熹、王陽明等人,無不是在繼承傳統的前提下另闢蹊徑,創立自己的的學說。而他們創立的學說,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成為新的傳統。同樣,胡適等人開闢的新文化運動,也是新的傳統,迄今仍有很多學者自覺繼承和發揚。既然如此,這些對胡適極端輕蔑的國學研究者有何理由厚此薄彼?

國學功底不夠,胡適就該被“新儒家”輕視?

孟子主張威武不能屈

如果按照秋風的邏輯,他的學術對手也可以如是論斷:“秋風這些年除了一本又一本書,但他有任何一本值得現代人反覆閱讀的著作麼?沒有,甚至一篇都沒有。”套用《過秦論》中的話,“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如果以待人處世和政治品格而論(不是以學術主張和方向),胡適在統治者面前保持了獨立人格,與孟子主張的“威武不能屈”一脈相承;胡適待人寬厚,樂於助人,是儒家提倡的“仁義禮智信”的真正踐行者。僅此兩點,現在研究儒學的人,有多少人能夠做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學術視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學術基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學術問題,一代人有一代人對於傳統的取捨與態度。以國學功底而論,梁啟超大約不及章太炎,胡適大約不及梁啟超,但包括秋風在內當下大部分國學研究者,未必比得上胡適。如果人們主張對傳統保持敬意,那麼,他們就必須對胡適保持敬意,而不全然是譏諷和攻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