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農業有了區塊鏈 股民不用再擔心獐子島的扇貝跑了

當農業有了區塊鏈 股民不用再擔心獐子島的扇貝跑了

各位農創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板磚大餘。今天有一個新農人,他是個投資人,他問了一個問題:區塊鏈會對農業產生什麼樣的影響?農業適不適合做區塊鏈?

這是一個非常高逼格的問題,今天我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要知道區塊鏈是什麼?區塊鏈是一種分佈式賬本。很多人一說區塊鏈就談到幣上去了,我們只說區塊鏈不談幣。

什麼叫做分佈式賬本呢?系統中每個用戶他自己使用的行為就會產生數據。比如說你在賣貨,你是不是就會產生賣貨的數據?你在採購,你是不是就會產生採購的數據?

那麼我們知道一個產業鏈的上中下游的格局,上游在賣,中游在做服務,下游在採。那上中下游的數據分佈採集上來之後,然後進行交叉驗證來確認這個數據是準確的,同時這個數據是不可篡改的。這就是一種非常典型的區塊鏈的場景。

當然這個數據可以是更小範圍內的一個數據採集,不用泛化到整個產業鏈。從這個角度看,區塊鏈有幾個典型特徵:第一個叫分佈式記賬,即很多人從一個維度上記錄一個交易流;第二個事情,數據一旦記錄上來,是沒有辦法篡改的;第三個點,是數據的二次應用,當這個數據不可篡改的時候,第三方就可以看這個真實的交易數據,這個數據可以被用作貸款、徵信各個層面上。

我們從採集端來講,區塊鏈是一個分佈式賬本;我們從數據應用端來講,區塊鏈技術其實就是一個大數據中心,然後把大數據開放給第三方來使用。所以區塊鏈的技術也是大數據應用的技術方法和方向。

基於此,我們回到投資人的立場上來講,區塊鏈能不能在農業場景中使用?我的回答是,它不光能在農業場景中使用,並且在一產、二產、三產中,它是最優質的使用場景。區塊鏈在農業中的應用會提高上中下游的協同效率,會提高上中下游之間數據的透明度。它會讓外部的人更加相信農業上中下游的數據的真實性。

舉例說,有家上市公司叫獐子島,今天報道一個新聞說扇貝跑了。因為養殖在海里的扇貝的種苗沒有辦法把它拉出來清理一遍,所以它就可以有很多造假的數據存在。

但是如果用區塊鏈來講,那上游誰供應的扇貝種苗,如果說它供應了50萬隻扇貝種苗,那我們就知道這個佐證的數據。那我們會預估洪水可能對種苗形成的影響。最後我們往下游銷售來看,比如說它向下遊銷售了20萬隻。我們就可以額定算出它在海里的種苗還剩30萬隻,也就是它的庫存還有30萬隻。

我們可以看到,上游和下游的數據可以反核中間可能的庫存量。如果它後續沒有扇貝來售賣,那說明我們核定它跑了30萬隻扇貝,而不是50萬隻。

也就是說從這個場景中,我們其實可以看到什麼?獐子島這樣的上市公司,它說種苗跑了,我首先可以核定它是不是從上游採購了50萬隻種苗,以及下游賣了多少,如果它中游沒有,一隻都賣不了,那的確這50萬隻扇貝的資產是流失了。

所以從會計上我們很容易核算出它數據的準確性,這就是一種非常典型的基於農業的產業鏈上中下游的一個區塊鏈的應用場景。所以我們可以講,不光整個農業是優質的區塊鏈的應用場景,區塊鏈還是一個能夠促進農業開放,能夠促進農業真正變得優質的、變得更好的一個技術。

我們繼續沿著這個例子來說,這個時候,就算獐子島這個上市公司公告出來扇貝跑了,整個投資人來預虧跑多少。上游進了50萬隻,下游賣了20萬隻,它大不了就跑了30萬隻。那它整個的虧損是有底線的,那投資人就能夠去核算出一個值,它的股票到了什麼情況下,投資人敢進,我能進,我準備進。而不是說永遠被一家公司可能的財務造假牽著鼻子走,導致你根本不敢下手。

這就是區塊鏈在農業中一種非常好的應用場景,這個數據真實的採集,它可以讓投資人能夠準確的獲得區塊鏈的不可篡改的數據。這個不可篡改的數據就決定著投資人的行為是進是退還是繼續持有,進我就補倉,退我就斬倉,繼續持有我就不變。這樣就促進了整個產業鏈核心公司獐子島這家公司往前往後所有的真實的交易數據,因為這個數據一旦上了區塊鏈,它是不可篡改的,永遠的歷史是留著的。

所以回到投資人這個問題上,區塊鏈在農業中能不能用?非常好用,而且是非常典型的場景的應用。農業因為沒有區塊鏈技術,才會出現現金交易、造假的可能性、資產不可盤存。有了區塊鏈整個農業就沒有辦法造假,就會成為良性的產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