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果品標準?你先要破除這幾個認知誤區

如何建立果品標準?你先要破除這幾個認知誤區

各位農創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板磚大餘。今天我要回答一個新農人提出的問題:如何建立果品的分級標準?其實很多老農人都在做這件事情。我通過和這個新農人聊,我會發現他對於果品標準有著非常大的誤解。

比如說,他認為果品有標準就代表著好,代表著安全,那我說這完全是兩個維度的事情。那我今天就來給大家分享一下,什麼是標準以及如何建立果品分級標準這個問題。

什麼叫做標準?我們拿一個橙子舉例,贛南臍橙的標準是什麼呢?你根據商業包裝決定,一箱裝40個,或者一箱裝40斤。你看這叫一個標準。第二個,比如說這一箱,我們選擇的臍橙的個頭直徑都在80毫米左右,這是第二個標準。第三個,我們選擇臍橙的糖度都是17度5的,這是第三個標準。比如說,我們還有第四個標準,我們選擇的臍橙都是當天採摘的。

我提了這四個標準:一件多少個,要求個頭是多少,糖度是多少,新鮮度是要當天採摘的。這四個標準就是形成了一套標準,就形成了商品的標準化。所以認識果品標準第一個點就是它是一個套系。

第二個問題,我們剛才提的四個標準中間,有一個標準就是不可執行的標準。“當天採摘裝箱”這個標準就沒有價值。你當天裝箱之後,到消費者手上的時候又是多久呢?所以這個標準就只能成為一個公司在內部作業的時候一個作業標準,而不是對消費者形成的一個商品標準。

公司的作業比如說從採摘到入庫到包裝到出庫,需要一天時間,這是企業內部工作效率的一個標準,而不是果業的商品標準。我們要區分清楚。

第三個問題,所以當我們知道整個標準是一個套係指標了之後,那標準一定要能夠形成幾個特定的規則,一定要遵循smart原則,就是說這些標準必須是可量化的、可衡量的,是可以持續的,可以做到的,可以穩定的等等。否則這個標準就是一個不可執行的標準。

第四個問題,也是非常關鍵的一點,是不是有了果業的標準,你的品質就好了?農殘就降低了?不安全性就降低了?我想告訴大家,這是兩碼事,這是不見得的。

假設你的套系的標準中間沒有農殘檢測標準,那並不意味著有了標準,果品的安全就增加了。所以這裡我要特別提出是果業標準中間一定會有農殘檢測的指標。

而這裡又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誤區。比如,很多人在講我們不打農藥,我們天然種植,那是不是就意味著這個果品一定是高品質的?或者對人體沒有危害的?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誤區。因為極有可能土地的重金屬殘留就是超標的,它比農殘還糟糕。

所以最後我們得認識到,在一個套系的指標中間和大家息息相關的這些指標,每個都要達到可以允許的範圍,能夠標準化控制,這就能做到標準的制定和實施。

最後我還想講一個認識誤區:個頭、長度、甜度、包裝規格、農殘等等這些標準都已經有了,是不是有了這些標準,我的產品就是更好的?這又是一個非常大的誤區,一個標準化的產品絕對不是最好的產品,尤其在農業中間。

能夠達到標準化的農產品,它的整體品質水平一定是中等、中等偏上或者中等偏下。因為這是它最大的量的部分,才有可能實施標準化,沒有量的支撐,它是沒有辦法實施標準化的。

最好的一部分水果是沒有辦法標準化的,它只能定製化,只能讓用戶去果園採摘,或者專門採摘下來,搭配個性化的包裝,然後拿去送禮。所以最高端的那一部分是沒有辦法標準化的,而最低端的一部分達不到我們的檢測標準的果品可能就會做成肥料、去榨汁等等。

這就回到我們對於標準的認知,標準一定不是最高的也不是最低的,而是中間的。標準是一個套系,通過外化的方式來解決我們和消費者溝通的問題。這是我們所談的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