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容消費崛起,背負標籤的人生是種什麼體驗?

整容消費崛起,揹負標籤的人生是種什麼體驗?

請輸入圖片描述

文 | 王麗娜:[email protected]

數據支持 | 李宇琳

圖 | 張梓豪

題圖來源 | JTBC

你為什麼而整容?整容後的人生究竟是種什麼體驗?

▍你的ID是“江南美人”嗎?

最近一部直面整容話題的韓劇《我的id是江南美人》(注:韓國首爾江南區以整容醫院彙集聞名,因此包含女主在內的所謂“江南美人”成為了整容女生的代名詞)引起了DT君的注意,這部豆瓣評分8.0,微博同名話題閱讀量近4億的電視劇,講述的是從小因長相醜陋備受欺凌的女主角,渴望整容後能在大學過上新生活,卻在大學經歷各種爭議與挫敗,並最終找到真愛的故事(結尾當然很韓劇啦)。

整容消費崛起,揹負標籤的人生是種什麼體驗?

除了“鑑婊師”男主的高顏值、女主的帥氣逆襲和真愛故事夠吸引人之外,從彈幕和影評可以發現,這部劇打動不少觀眾的點在於:

每一個曾經胖過、醜過,糾結過要不要整容/已經整容過的女生,都能在女主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比如,她們中的不少人也許和女主一樣,因為曾經外貌上的缺陷和自卑,反而會非常刻意地在乎自己和他人的外貌。劇中女主一直有個習慣,就是用大眾的審美邏輯對周圍所有遇見的女性進行外貌評分。從她的視角來看,從小肥胖、單眼皮、腫眼泡、塌鼻樑的自己顯然是負分,而女二則是超級真實完美的天然美人:

整容消費崛起,揹負標籤的人生是種什麼體驗?

除了刻意在乎外貌外,女主整容前的自卑、總是被孤立的處境,和整容後的憂心、總是擔心被拆穿和背後議論的忐忑,更是容易引起屏幕外一批女觀眾們的共鳴。

畢竟,整容風潮早已刮進中國,和女主有相似經歷的人越來越多。2017新浪整形年度大數據顯示,僅2017年一年,中國醫療美容總量就超過1000萬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醫美國家。

且像女主這樣,選擇在18歲高考結束後給自己一場別樣成人禮的年輕人數量正在增加。《新氧2018年醫美行業白皮書》顯示,2018年,中國每100位醫美消費者中有64位90後,19位00後。相比2017年,25歲以下的醫美消費者佔比呈增長趨勢。

整容消費崛起,揹負標籤的人生是種什麼體驗?

當整容消費群體年齡整體趨於年輕化,這部劇又赤裸裸地把她們可能需要面對的彷徨經歷擺在鏡頭前,讓DT君意識到,也許是時候關注和討論健康的審美標準和整容心態了。

▍你為什麼而整容?

最近幾年,醫美技術的迭代進步和行業競爭加劇的價格戰,都讓獲得一張漂亮臉蛋的門檻快速降低。但這只是客觀因素,驅動整容行業整體興旺的,還得是人們主觀求美需求的爆發。

“為什麼要整你的臉”,劇中男主得知女主整容後表現出了強烈的不解,“有規定什麼臉需要整,什麼臉不需要整嗎”?

整容消費崛起,揹負標籤的人生是種什麼體驗?

男主的這個疑問其實也是關注整容的這部分人群共有的好奇。在知乎上搜索與整容相關的問題,DT君發現,回答數最高的十個話題裡,高居榜首的話題就是“整容到底為了什麼?”

整容消費崛起,揹負標籤的人生是種什麼體驗?

對這個來自心底的問題,女主的回答是:

我只是想和其他人一樣平凡的活下去罷了。

哪怕父親強烈反對也堅持選擇整容的女主認為,自己是“當時不整就不行的臉啊”,選擇整容她並不希冀成為人群中的主角,只求能彌補長相缺陷,獲得平凡女孩該有的生活待遇。比如可以不被叫做怪物、可以大方和同學朋友拍照、可以跟喜歡的男生表白……

整容消費崛起,揹負標籤的人生是種什麼體驗?

根據新氧數據,像女主這樣希望“彌補天生缺陷”的整容動機連續四年佔比穩定,屬於佔比較低的剛需動機。

整容消費崛起,揹負標籤的人生是種什麼體驗?

但這顯然不是一個單選題,雖然原始目標是彌補天生缺陷,但終極動機還是希望可以擁有普通平凡、可以被公平對待的人生。

DT君在不少知乎答主的身上,見到了和女主相似的身影——

整容不是為了男朋友,不是為了工作,只是為了跟同等水平的人站在一起能受到公平對待。——@我就是你冉子哥

媽媽說支持我整容就是希望我日子好過一點。不要那麼自卑。——@隱蔽青年莉莉

她們對普通和自信人生的嚮往更多是從自我出發,為了讓自己開心(取悅自己),讓自己的人生翻篇。

從小就長得帥的男主自然無法理解這種心態,他因為對漂亮母親出軌的誤會和外界對他外形的過於在乎而厭惡/輕視長相,一度認為整容只是出於女生愛美的虛榮心,女主也不例外。

但新氧過去四年的數據顯示,為取悅他人(老闆或另一半)而整容的動機持續下降,反倒是隻為“取悅自己”而整容的人數佔比,在過去四年從14%陡升至57%。

整容正在變成女性追求美好生活體驗的方式之一。好看的外表也許不能改變命運,但為悅己而容的姑娘們,卻可以從此獲得“老孃有底氣”的自信心態:

愛美很多時候,真的是給自己看的,這代表了對美好人生的追求。——@十號胖狐狸

▍整容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忍受手術帶來的各種疼痛,摘下面紗後看到那張熟悉又陌生的NEW FACE,除了收穫周遭陌生人欣賞的目光,究竟對“江南美人”來說意味著什麼?

DT君採集了知乎上300多條提及“整容”二字的問題,對問題文本本身進行關鍵詞分析,嘗試找到人們最為關注的整容體驗:

整容消費崛起,揹負標籤的人生是種什麼體驗?

​顯然,能否變“好看”、變“漂亮”,是人們最為關注的話題之一。

比如人們會好奇詢問“整容以後變得好看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上了大學後,我第一次感受到了長得好看是多麼棒的體驗。我進了自己喜歡的社團,認識到了很多長得很好看的小哥哥(以前想都不敢想),開始有人關注我,會有人在背後誇我長得好看,會有男生主動找我聊天,甚至發一條很無聊的朋友圈都會有人點贊……很多很多的事情,我覺得都和我變好看有一定的聯繫。可能你們會覺得我上面講的事很平凡甚至很庸俗,但對於我來說,這些是我從未有過的體驗。被別人關注的感覺很好,被別人羨慕的感覺很好。———@匿名用戶

劇中女主幾乎和上述用戶有完全相同的經歷——大學開學第一天,第一次有男生主動索要電話號碼,第一次被誇讚是對方的理想型,第一次體會被人喜歡的感覺原來如此幸福。

除了關注可以被改變的“命運”外,人們也非常擔心整容“後遺症”,這當中既有對手術後遺症的焦慮,也有對整容後得不到外界認同的擔憂:

除非你周圍都是非常開明,不會拿你整容說事兒的人,或者你有一顆百毒不侵的心臟,可以規避一切精神攻擊,不然將很容易陷入無休止的窺探質疑與反窺探質疑,為自己正名的戰爭中。這是我覺得最可怕的後遺症,有時候可以摧毀一個人。——@秦淮

整容消費崛起,揹負標籤的人生是種什麼體驗?

劇中女主在享受短暫的聚焦欣賞後,很快就受到身邊女性出於嫉妒的拆穿,也因為“江南美女”身份暴露,成為同學口中的“整形怪”,原本想要追求她的學長,也轉身奔向“天然美”的女二號。

古語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一直以來,整容這件事在一些人看來都是大逆不道,或者很容易被蓋上虛榮的標籤。“女兒執意要整容怎麼辦?”也是知乎受關注提問TOP10,劇中女主爸爸也一度因為女兒瞞著他整容而表示不接受和生氣。

哪怕在醫療美容高度發達和普及的當下,《新氧2018年醫美行業白皮書》的統計中,依然有15.92%的人認為整容的人“有病”。因此如何與“反對”的周遭和睦相處也是整容的後遺症之一。

整容消費崛起,揹負標籤的人生是種什麼體驗?

這其中需要和睦相處的心態,也包含了像劇裡一樣,可能遭受的來自純天然女孩的比較和嫉妒。

“純天然的女孩子和整容的女孩子放在一起比較公平嗎?”這個整容話題榜排名第二的問題,在知乎上獲得2309個回答,1.09萬關注,2439.7萬瀏覽。

放在求職的競爭環境下,整容後的漂亮臉蛋,確實會發生“吊打”同水平天然普通長相的情況(如果你恰好遇到一個看臉的面試官),但放到生活中呢?

這個問題獲得最高贊同的回答是:

天生長得漂亮的人,聰明的人,有錢的人都是相當於中了彩票的人。——@少女P不哭

在《我的id是江南美人》裡,小時候又胖又醜的女主也一度以為自己是還沒刮開的彩票,於是她減肥,運動,可就算瘦身成功也無法改變外貌缺陷的事實。

整容消費崛起,揹負標籤的人生是種什麼體驗?

但在醜女的標籤之下,女主其實更是一枚學霸、dancer,和有天賦的調香師,只不過因為從小到大都被當做一個隱形人,從未有被看到的可能。直到經歷開眼角、割雙眼皮、鼻部整形、面部輪廓V線條等一系列手術,有了漂亮臉蛋,這些才華才有了被展示和接受的機會。

整容消費崛起,揹負標籤的人生是種什麼體驗?

《奇葩說》曾經就是否要整容有過一期激烈的辯論,蔡康永在最後的總結髮言說:

如果你沒有經歷過因為“醜”,而被嘲笑、歧視,那你是沒資格說整容是沒必要的。

這部產自整容大國的劇情三觀也大抵如此,不管你是“中了彩票”的天然美女,還是“吊打天然女孩兒”的整容美女,自信做自己最重要。如果從心底出發想要改變外貌(合理範圍內),也請提前對即將迎接的新生和後遺症做好健全充足的心理準備。

除了以上我們說到的情況以外,歡迎在下方留言告訴DT君你對整容的看法。

後臺回覆“招聘”,獲取DT財經崗位招聘詳情。

關於NEXT50

DT財經重點推出的消費大數據研究項目,專注於結合大數據洞察中國消費趨勢。通過採集海量數據、量化指標,持續評估消費品類、行業和消費者在消費升級中的互相影響,定期推出深度稿件、研究報告、定製內容等消費研究產品,提供消費升級與“新零售”浪潮中最前沿的商業決策指導。

整容消費崛起,揹負標籤的人生是種什麼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