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在傳經給唐僧師徒時爲什麼要索取財物,難道佛祖缺錢嗎?

因果雖然貌似看不見摸不著,但卻是實實在在存在著的。而有些我們認為不是因果的事情,其實也存在著因果。

比如說,你受了別人的恩惠,於是就產生了一個“不勞而獲之因”。那麼為了消除這個因,你就應該付出相應的報酬。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可以說說佛祖傳經收費的事情了。

佛祖在傳經給唐僧師徒時為什麼要索取財物,難道佛祖缺錢嗎?

唐僧師徒四人歡天喜地到了靈山,佛祖讓迦葉和阿南傳經。沒想到在傳經閣,二位尊者居然公開索要“人事”。這讓唐僧師徒非常想不明白,怎麼傳經還要費用呀!真是豈有此理!後來,白本經被燃燈祖師破掉,於是,師徒四人回到如來處,找佛祖評理。

佛祖說,但只是經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向時眾比丘聖僧下山,曾將此經在舍衛國趙長者家與他誦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脫,只討得他三鬥三升米粒黃金回來,我還說他們忒賣賤了,教後代兒孫沒錢使用。

那麼問題來了,佛祖要錢是做什麼用呀?佛祖缺錢嗎?

佛祖當然不需要錢。但是,錢還是很有用處的。這叫做“存得方寸田,留與子孫種”。

首先說,傳你真經,你平白無故得了好處,於是就產生了因,這個因不消除的話就會結果。結什麼果呢?因為是“不勞而獲之因”,所以必然就會結出“貪得無厭之果”。

所以我們發現了一個問題,越是得來容易,越會貪得無厭。

這樣,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

佛祖在傳經給唐僧師徒時為什麼要索取財物,難道佛祖缺錢嗎?

在俄羅斯漢特-曼西自治區,發生過這樣一個事件。一名保安在過去兩年間,經常在下班的路上給附近的流浪狗餵食。有一天夜裡23點,該男子像往常一樣下班,準備回到自己居住的麵包車內,途中遇到了流浪狗。但這天他沒有帶食物,還有點喝醉了,手中只拿著一瓶啤酒,因此沒有停下來為流浪狗餵食,而是試圖直接穿過狗群。結果遭到至少12條流浪狗的圍攻,最終被撕咬致死。

馬雲曾經說過這樣的話,花錢比賺錢難太多。他這裡說的花錢,其實是指公益。公益本身是高尚的事業,但如何做公益,則是一道難題。做公益之前,你必須考慮到你的公益所產生的因果。

再比如說,有人為了滿足自己放生的願望,往未名湖裡去放生鱷龜。你的龜放生了,可是你想到過其他生物的環境會變得惡化了嗎?這樣的例子實在是不勝枚舉。這些人也被社會打上一個佛棍的烙印。

佛祖在傳經給唐僧師徒時為什麼要索取財物,難道佛祖缺錢嗎?

那麼我們再看佛祖給趙長者家傳經的做法。經傳了之後,你受益了,就要有所付出,這個付出就是三鬥三升米粒的黃金。那麼佛祖用這黃金去做什麼用了呢?因為這是趙長者家給的黃金,這就是因,然後佛祖用這個黃金去做更多公益的事情,這個公益就是趙長者種的,這就是“火裡種金蓮”。

所有的行為,都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那麼傳經也是如此。

如果所有的經都是白傳,就沒有人去種金蓮。久而久之,怎麼還會有心田福地呢?所以說,得到就必須付出,這才是真正的天道。

佛祖在傳經給唐僧師徒時為什麼要索取財物,難道佛祖缺錢嗎?

當然,這個付出是因人而異的。不是每一家都像趙長者家裡那麼有錢。但你可以以其他你力所能及的形式進行回報。比如說,你可以去做志願者,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去做公益宣傳,讓更多人積極向善等等。即使你目前一無所有,也要心存善念,我們有時候並不能回報所有幫助過我們的人,但我們可以盡力去回報社會,回報那些更需要幫助的人。這就是投桃報李。

所以說,傳經收費,其實是佛祖借唐僧眾人取經之事傳達給世人的一個道理。

那麼,對於唐僧眾人來說,他們能拿出來的“人事”真得僅僅是一個紫金缽盂嗎?當然不是,其實孫悟空懷裡還有一支犀牛角,可是他沒有拿出來。沒有拿出來的原因是,孫悟空也認為二位尊者索取“人事”是不對的。

於是,用一個紫金缽盂換來了三分之一的大乘三藏真經。

於是問題來了。給趙長者家念念經就得了三鬥三升米粒的黃金;而如今,傳授這麼多經卷就給了一個紫金缽盂。是不是如佛祖所說,賣賤了呀?

果然,就是賣賤了。

因為後面,經卷都掉到了通天河裡!這個地方,在《西遊記》中出現了兩次。同樣出現兩次的還有,老黿和陳家莊的一村子人。

佛祖在傳經給唐僧師徒時為什麼要索取財物,難道佛祖缺錢嗎?

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問題。《西遊記》中出現的普通百姓很多,比如長安城對詩詞的樵夫和漁夫,孫悟空在靈臺方寸山遇到的樵夫,孫悟空被壓五行山下的那個小童(後來的老者),還有七個盜賊的父親等等,都是沒有姓名的。可偏偏通天河旁邊的陳家莊的人,都是有名有姓的。

兄長陳澄,有一個女兒名叫一秤金;弟弟陳清,有一個兒子叫陳官保。書中對一秤金的來歷專門進行了交代:陳澄因兒女艱難,修橋補路,建寺立塔,佈施齋僧。有一本帳目,那裡使三兩,那裡使五兩,到生女之年,卻好用過有三十斤黃金。三十斤為一秤,所以女兒喚名一秤金。

可見這個女兒真是來之不易。恰好唐僧眾人來得時候救了她。這就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唐僧等人取得的經書,與付出的酬勞其實是不相稱的。那麼沒有辦法,就不能完整把經書取回去。於是經書被老黿掀翻落水。所以唐僧等人送回大唐的經書是不完整的經書。那失落的部分丟在哪裡了呢?當然是丟在了陳家莊。

書中說得很清楚。至今本行經不全,曬經石上猶有字跡。經卷留在了陳家莊,也是陳家莊人“建寺立塔,佈施齋僧”的因果。也正因為傳到大唐的經卷殘缺不全,後人智慧不齊,理解難免不一。才導致現在對佛教的理解似是而非。

文章摘自:歷史大學堂 。文:風林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