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已過,學會沉默

海明威說:“我們花了兩年學會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來學會閉嘴

大多數時候,我們說得越多,彼此的距離越遠,矛盾也越多。在溝通中,人們總是急於表達自己,一吐為快,卻一點也不懂對方。

兩年學說話,一生學閉嘴。懂與不懂,不多說;心亂心靜,慢慢說;若真沒話,就別說。”

半生已過,才懂得沉默是金。“水深不語,人穩不言”,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說無意義的話。適時的沉默,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境界。

半生已過,學會沉默

01

看破不說破

乃是大智慧

為人處世,看透不說透,是一種洞察,一種胸襟,更是一種大智慧

《紅樓夢》中,最歡快的一回當數劉姥姥進大觀園,王熙鳳與鴛鴦為了討好賈母,故意捉弄劉姥姥,囑咐劉姥姥賈府吃飯的規矩,又說:“要錯了,我們就笑話呢。”

吃飯時,賈母這邊說“請”,劉姥姥便按之前的囑咐,站起來高聲說道:“老劉,老劉,食量大如牛,吃個老母豬不抬頭。”說完,鼓著腮幫子,兩眼直視,一聲不語。

半生已過,學會沉默

眾人先發怔,後來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齊哈哈大笑起來。

事後,王熙鳳和鴛鴦向劉姥姥道歉,劉姥姥卻笑著說:“姑娘說哪裡的話?咱們哄著老太太開個心兒,有什麼惱的?你先囑咐我,我就明白了,不過大家取笑。我要惱,也就不說了。”

劉姥姥深受喜愛,憑的不是城府深,而是憨厚直爽,她飽經滄桑,看透人情冷暖,心裡比誰都明白。賈府雖然富貴,暗裡卻籠罩著沉重又壓抑的氣氛。這只不過是逢場作戲,看破不說破,既能給大家帶去歡笑,並因此獲得賈府上下的好感,何樂而不為?

莎士比亞曾說:“與其做愚蠢的聰明人,不如做聰明的笨人。”看破不說破,知人不評人,知理不爭論。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包容別人,就是寬容自己

善良的沉默,是智者的境界,因為心裡充滿了慈悲

半生已過,學會沉默

02

說話是天性

沉默是修行

英國聲音專家朱利安·特瑞雪曾總結我們說話時最容易犯的“七宗罪”:

一、傳播流言蜚語

二、隨意評價他人

三、消極,負能量滿滿

四、愛抱怨

五、找藉口推卸責任和過錯

六、撒謊與欺騙

七、固執己見

不可否認的是,我們或多或少都犯過幾宗“罪名”。

半生已過,學會沉默

古人說:“智者先思而後言,愚者先言而後思”,說話出自天性,沉默出自智慧

一位高僧曾傳授給賈平凹八字成功秘訣:“心繫一處,守口如瓶”。什麼是“守口如瓶”?

謠言謊言,不如不言;

他人是非,不如不言;

虛偽之言,不如不言;

人云亦云,不如不言;

言而無信,不如不言。

半生已過,學會沉默

禍從口出,沉默,可使自己少惹是非,少留把柄,不讓雜念擾亂心志。

佛曰:不可說,道家講三緘其口,孔子說:訥於言而敏於行。真正的智者,知而不言

是非對錯,轉眼就成過眼雲煙。沉默是一種修行,無言是一種境界。

03

你的沉默

自有力量

尼采說:“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古龍也說:“越是沉默寡言之人,其言語便越可貴。其人若論武功,氣度必有懾人之處,其言之價就更高。”你的沉默,自有力量

半生已過,學會沉默

春秋時期,楚莊王繼位三年無所作為,大臣以隱喻來勸諫:“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翔,不鳴叫,默然無聲,為什麼?”

楚莊王答道:“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果然,半年後,楚莊王親自處理朝政,罷除奸佞,提拔賢能,楚國迅速崛起,問鼎中原,楚莊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半生已過,學會沉默

沉默是韜光養晦,在沉默中思考、積蓄力量。成大事業者,都有一段沉默期,十年磨一劍,出鞘必驚人

不知不覺間,人生已過半

漸漸懂得了沉默的智慧

是非有公理,慎言莫冒犯別人

遇上冷風雨,休太認真

自信滿心裡,休理會諷刺與質問

笑罵由人,灑脫地做人

任你怎麼說,安守我本分

始終相信,沉默是金

半生已過,學會沉默

作者丨杯小茶,本文首發於公眾號茶的故事(ID:teastories),愛茶、懂茶的人都在這裡!

來源:網絡。圖文僅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如有侵權,深表歉意,並請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