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知識,見地,咒

一般說來,修行是需要學習很多知識的。佛是正遍知,要想成佛,非得知道一切知識不可。但這太難了,要達到這個目標,需要無量劫,無窮無盡的時間。樹立這個幾乎不可能企及的目標的意義在於,讓人永遠不要放棄求知的腳步。

因為窮盡一切知識太難,就有一種傾向出現了,而且被廣泛接受:需要的不是知識,而是見地。知識是為了見地。假如你知道某個生僻的知識,但對提高見地沒有任何幫助,你出門買菜,還是會被坑被騙,知道“死了的知識”,有什麼意義呢?

王路:知識,見地,咒

聽起來似乎雄辯。但問題是,離開了知識的見地,很容易成為惡見。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學到的是知識,實際上,學到的是見地,而且是錯誤的見地。

比如你出去見各種人,混各種圈子,學怎樣給領導敬酒,敬酒時怎麼說話,怎麼察言觀色,這些是知識嗎?這些當中包含的也有知識的成分,它讓你知道這個圈子是如何運作的,是怎樣的生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在這塊土壤中,什麼樣的行為引發什麼樣的結果。這些可以說是知識。——知識是理性的,知識不是評價對錯好壞,不是貼上善惡的標籤,而是瞭解一樣東西是怎樣來的,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受什麼因素的影響。因此,不管怎樣的場合,都是有知識在的。

但如果,你因為接觸這樣的酒局,建立了這些觀念:見了什麼樣的人應該有怎樣的說辭,能給領導擋酒陪酒是好樣的,能在酒局上講點段子讓大家談笑風生是好樣的,否則就是糟糕的,這就不是知識,而是見地了。

王路:知識,見地,咒

一旦這樣的見地形成,並且越來越堅固,它的效果就是讓你取著這樣的環境。而不持有這種見地的人,則會出離這樣的環境。有些人,你會發現他越來越適應酒局,越來越在酒局上玩得轉,也越來越離不開酒局。相反的人,越來越不適應酒局,逢著適合的條件,就從酒局中淡出了。

這就是為什麼,觀念會塑造生活的環境。你建立一種觀念,行為就會受那種觀念的影響,而你所處的環境,就一點一點被你的行為所構築。

這並不意味著,不習慣、不適應酒局的人就不承認酒局的“知識”。知識是無論他承認不承認,事情都是那樣運轉的。見地則是,它好不好。知識關心的是,一種行為引發什麼樣的結果,什麼樣的原因引發一種行為。見地關心的則是如何評價它。

王路:知識,見地,咒

什麼叫知識呢?比如說,“蘋果的滋味”,這個叫知識。但是,“蘋果是甜的”,就叫見地。你把蘋果放到陽臺上幾個月,再拿起來啃,蘋果不是甜的,而是餿的。蘋果中含有百分之多少的水分,百分之多少的糖,纖維素,這個用我們世間的說法,算是知識了,硬邦邦的知識。但從修行的角度看,這個依然不叫知識,依然叫見地。為什麼?當你把蘋果拿到太陽底下暴曬,曬得皺巴巴的,裡面水分幾乎沒有了,我們還是會把它叫做蘋果,但它就不符合前面的標準了。

如果我們用榨汁機把蘋果榨乾,喝上一杯蘋果汁,再吃掉碎屑殘渣,以前蘋果的成分仍然到我們肚子裡了,但滋味是很不一樣的。同樣一盤菜,放到盤子裡,大家都想吃,誰對著那盤菜打了個噴嚏,噴嚏沫都飛濺到菜上,送到實驗室測一下,菜的物理化學成分幾乎沒有發生變化,但誰也不想動筷子了。

因此,無論我們怎麼下定義,覺得定義多麼精確,它都不能百分之百地叫知識。總有定義不契合的時候。它只能作為知識的近似。因為其中包含了見地。你去新華字典裡查“豬”的意思,它會告訴你“哺乳動物,肉可食,鬃可制刷,皮可製革,糞是很好的肥料”,好像豬天生就是被人吃的,被人用來制刷、製革。你把新華字典背下來,都不能說擁有知識。你只是擁有一些見地。有時候,這種見地未必與世俗看法相符,比如認為考上北大、考上中專,和當上售貨員擁有同樣美好的前途。但這還算好,像“豬”這樣的解釋可能就是比較糟糕的見地,它在潛移默化中讓人增長了某些生命生下來就是為另外生命服務的印象。這樣的見地,是無助於解脫的。佛教裡,把隨順解脫的見地叫“慧”,障礙解脫的見地叫“惡見”。

王路:知識,見地,咒

得到“慧”,一般來說,需要以“知識”作為基礎。但為了得到慧,並不是知識越多越好,而是知識的純度越高越好。前面說的“正遍知”,佛教裡叫“智”,那個是需要知道一切的,但在那之前,要先有“慧”,也就是說,在一件事情上,要先把摻雜其中的“惡見”去除,才好去學習瞭解更多的事情。

我們很難直接得到“純淨”的知識,就像我們得不到100%純淨的水。我們得到的知識裡,都包含著雜質,雜質就是見地。如果問“蘋果的滋味”,我們沒有辦法用語言來精確地表達,你形容得再形象生動,都不如直接嘗一口更接近真相。即便你直接嘗一口,嚐到的也是一個蘋果的滋味,不同蘋果的滋味是不一樣的。我們能夠說出的“蘋果的滋味”,只能是近似。

在佛教看來,真正的知識,純淨的知識,就是“法身”,你沒有辦法表示它,只能說它“就是這樣”。我們喝水,沒有辦法喝純淨的水,但雜質少一點,也可以勉強叫做“純淨水”。上超市幾塊錢買一瓶“純淨水”,雖然它並不是百分之百“純淨”,但畢竟比自來水純淨些,叫它“純淨水”,也是可以的。但如果從臭水溝裡舀一捧水,說這是“純淨水”,大家是不能承認的。

因此,見地和知識,也可以說沒有絕對的界限。知識是更具體的,更清晰的見地。而見地是模糊的,概略的知識。因為任何兩法都不會完完全全相同,就像兩個一模一樣的蘋果你找不到,知識是無窮無盡的,而且是沒有辦法遷移的,我們常說的“知識遷移”,其實遷移的是近似知識的見地。

我們學數理化,一般說,學到的是知識。但學政治、歷史,可能更多的是見地。如果你的數學老師告訴你,“泰勒公式很優美”,這就不是知識,而是見地。無論你多麼強烈地認同泰勒公式優美,你的微積分可以照樣不及格。作為修行者,首先需要學習的是知識,你要知道如何推導泰勒公式,應用泰勒公式,至於它優美不優美,不必著急下評價。

學習泰勒公式很難,你要先學四則運算,初等數學,然後才具備學習泰勒公式的基礎。但是,喊出一句“泰勒公式很優美”,就簡單得多。一隻鸚鵡,你都能教會它。

很多人學習,會著眼在見地上。因為他覺得見地最好學。人家吭哧吭哧花了好多時間,理解透徹中間每一個過程,他呢,瞄一眼結論,講出去,好像自己就會了。學會一個“沉鬱頓挫”,就好像懂得了杜甫的一切。知道“菜單成本”,就好像精通了曼昆的經濟學理論。

如果沒有知識作為依託,想憑自己有限的見聞,就在很大的事情上樹立見地,就十分容易成為“惡見”。“慧”和“惡見”有時候看起來一模一樣,就像一個天才數學家,說“泰勒公式很優美啊”,你也可以說。但他說就是“慧”,你說就可能是“惡見”。因為在你這裡,並沒有堅實地得出這種見解的基礎。

這就是為什麼,修行一般要講次第。在次第中,見地會一點點轉變,在修行的初始,要知道苦,知道“生滅四諦”,在對“無常、苦、空、無我”產生了堅定的信解之後,才可以踏上下一級臺階。如果上來就講“無生四諦”,“無量四諦”,“無作四諦”,是很容易掉到溝裡的。就像連二十以內的加減法還要掰手指頭算,就已經高呼“泰勒公式太優美了”。

不過,見地也是有必要的。見地的必要在於它可以攝持知識。如果沒有見地的攝持,就像一把銅錢沒有線串起來,就會散漫無歸。

王路:知識,見地,咒

在娑婆世界“學習”不易,是因為我們接觸到的“知識”,都摻雜了太多雜質。它們更是惡見而不是知識。就像如何拍領導馬屁,如何做表面文章,你處在那樣的環境,是會把那些當成“知識”的。但那些混雜過多惡見的知識,非但不能令你解脫,反而會成為解脫的障礙。就像你喝了有毒的水,受益於水的地方小,受害於毒的地方大。

因此,佛教的修行,最初講的就是“親近善知識”。佛陀說,親近善知識是滿梵行。當你親近善知識的時候,容易建立隨順解脫的見地;而當你親近惡知識的時候,容易建立隨順煩惱的見地。對凡夫來說,選擇淨土,選擇親近善知識,是非常必要的,有助於我們在知識不夠的時候建立起隨順解脫的見地。當然,對菩薩來講,因為他已經能用正見去抉擇,無論面對什麼境界,都不會隨順他的煩惱,所以一切有情都是菩薩的善知識,一切國土都是菩薩的淨土。但凡夫還做不到。

凡夫常常爭論什麼好,什麼不好。什麼應該,什麼不應該。但凡夫並不能從甚深緣起上觀察,見到一件事與其他種種事情千絲萬縷的關聯。有些誰都知道“不應該”的事情,在某種情況下也會發生,甚至必定發生。如果你不去阻止那些條件,只是大聲譴責,說不應該,能起到什麼作用呢?

比如,我們手裡一件雕塑。見地就是這件雕塑好不好。這件雕塑值錢不值錢,值多少錢,也是見地,但已經有點向知識的方向靠了。而這件雕塑的質料、刻工、風格、結構、年代,就接近知識了。按次第學習就是,先了解這件雕塑的質料、刻工、風格等,根據這些,結合市場行情,判斷出它值多少錢,最後說它好不好。這樣,就是先以知識得到見地,再用見地攝持知識。知識是零散的,多方面的,用見地攝持,可以令很多知識不失。如果沒有見地攝持,一個人裝不了多少知識的。

無生法忍的菩薩,用般若的見地去攝持,可以“悉學一切善法一切道”,最終達到“正遍知”。有了般若,無論多麼繁瑣複雜的細節,都可以被消化,而且消化掉之後,不佔用一點空間。所以,煩惱障一旦斷除,再斷所知障就有希望了。就好比先讓一個人消化吸收功能好起來,再給他補充種種營養,如果連基本的消化吸收功能都沒有,幹吃不消化,是不行的。

王路:知識,見地,咒

《心經》說:“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咒也叫“陀羅尼”,意思是“總持”,就像一條錢串子,把所有的法都攝持起來,令善法不散,惡法不起作用。般若不是知識,而是見地,用這樣的見地,可以總體攝持一切知識。

就好像我們有一張銀行卡,就可以把所有錢都存進去,身上就不用帶現金了。不過,“總持”的“總”字,也有大有小,銀行卡雖然可以買東西,卻不能當公交卡刷。況且我們去吃飯,不同的飯店都有自己的會員卡,去游泳健身,也要辦個健身卡,刷公交也要卡,這樣,雖然不用直接帶錢,卻需要帶很多張卡。現在,可以把不同的卡都關聯到手機上,手機上的電子卡包可以裝各種卡,不佔物理空間,吃飯理髮出行,只帶手機就行了。手機也起到了“陀羅尼”的作用,相當於“咒”了。在幾十年前的人看起來,手機也是很神奇的。

不過,因為在娑婆世界親近善知識不易,聽聞正法很難,或者因為根機的愚鈍,按照次第學是很不容易的。就像老師去教一個差學生,可能直接讓他把答案背下來。當通過知識得到正見太難的情況下,也有一條容易的路,就是直接把正確的見地背下來,用這個見地。但這個見地絕對不是從自己的見聞中總結出來的,而是老師給的。早期大乘佛法裡,說“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無上咒。這咒就不是可以唸誦的咒,就像一道題的正確答案並不是“正確答案”四個字。而後來,咒的種類越來越多,直接通過唸誦起作用,就好比背下老師教給你的答案。這要比理解一道題怎麼做輕鬆一些。

王路:知識,見地,咒

這和“泰勒公式很優美”不一樣,是因為咒不是自己創造的,而是老師給的。如果自己寫個咒念,是不起作用的。“泰勒公式”在哪裡都是一樣的,但“泰勒公式優美不優美”,就算在數學家眼裡,也是不能得到統一結論的。所以,不是說修行者不能直接從見地入手,如果從見地入手,那就需要保證這個見地百分之百地正確,無條件成立。這樣的話,這個見地就和知識沒有什麼區別。用佛教的話說,“正智”和“真如”不異,正智是真如的用,真如是正智的體。直接從這樣的見地入手,就是“果地法門”。

最有名的果地法門,是念佛人稱“南無阿彌陀佛”。這也是咒,攝持一切善法,迴向往生淨土。印光大師說,“須知六字括三乘”,等於直接把結論給你了。學三乘法,最後得到的結論也是“南無阿彌陀佛”。直接唸佛,它保證你結果是正確的,保證你往生淨土,但是中間的推導過程你是迷糊的,不知道的。也就是說,在往生淨土之前,世間的道理,你是不能認識清楚的。不過,反過來說,世間很愚鈍的人,一點智慧都沒有,也照樣可以用這種方法往生。這就是念佛法門。

來源:王路在隱身。圖文僅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如有侵權,深表歉意,並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