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醫院田艷濤:壓力是如何「壓」出胃癌的?|腫瘤防控60年60人

腫瘤醫院田豔濤:壓力是如何“壓”出胃癌的?|腫瘤防控60年60人

作者 | 幹玎竹

來源 | 搜狐健康

《新聞聯播》曾報道過一則感人事蹟。40歲的江漢剛是北京軍區工兵團團長,受中央指派,到利比里亞給總統修飛機跑道。每年雨季漫長,該地區公路基本中斷,交通陷於癱瘓,被稱為“雨季孤島”。江漢剛是工程總指揮,而且再有兩個月雨季就來臨了。他的壓力非常非常大,白天研究土質,詳細記錄道路受損情況,經常是飢一頓飽一頓,一身泥一身水;晚上接著研究氣候特點、泥土特性和修補方案,有時為搞清一個問題通宵達旦地工作。後來他開始胃疼,越疼越厲害,疼的時候只能拿著墩布條子繫住自己的腰部。由於工程需要,江漢剛沒有停下他的工作,等終於可以回國時,他已經是胃癌晚期了。

中國醫學科學院胰胃外科主任田豔濤教授就是江漢剛的主刀醫生之一,他告訴搜狐健康,幸運的是,江漢剛團長最後恢復得非常好,現在仍然奮鬥在工作崗位上。這個故事給我們更大的教訓是,我們一定要做好自己的情緒管理、飲食管理。

腫瘤醫院田豔濤:壓力是如何“壓”出胃癌的?|腫瘤防控60年60人

胃癌是怎麼發生的呢?

田豔濤指出,癌症的發生與發展與心理因素有著密切的關係,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過度勞累,激烈競爭,使人體處於持續應激狀態。而精神壓力過重,會影響胃的蠕動和分泌,降低人體的免疫功能,容易誘發胃部疾病。大多數人在生命不同時期都曾罹患不同程度的胃腸疾病,而很多胃腸道腫瘤正是由慢性炎症、潰瘍、息肉等病變發展而來。

除了壓力,胃還怕“鹹”。胃癌的發病率有明顯的地域性,沿海地區和吃比較鹹的地方胃癌高發,如喜食醃魚、醃菜、臘肉等地。鹽本身不致癌,但是它可以破壞我們的胃黏膜,黏膜破壞了,這些致癌因素乘虛而入,胃癌的發病風險就會大大增高。

燒烤肉串、熏製食品等都是美味的“下酒菜”,是常見的夜宵。但這些食物中含有較多的亞硝酸鹽,在胃內則會轉變成亞硝胺,有強烈致癌性。另外,生活無規律和過度的夜生活,會導致消化道飢飽無度,也為胃癌的發生留下禍根。

吸菸酗酒等不良生活習慣也是胃癌的影響因素。長期吸菸,不僅容易罹患肺癌,而且還有誘發胃炎、胃潰瘍等作用,嚴重可引起胃癌。度數高的烈酒,對我們的消化道黏膜而言,是一種燒傷,如果經常飲酒,會反覆燒傷我們的消化道黏膜,那癌症就容易發生了。

最後,幽門螺桿菌感染也會大大增加患胃癌的風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每年新發現的胃癌中近一半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幽門螺桿菌感染者的胃癌發病風險增加2倍-3倍。

如何遠離胃癌呢?

田豔濤表示,古人有云,“夫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對胃癌有一定的預防作用,我們吃得好,吃得健康,就會減少疾病的發生。國家衛健委提倡,最好每天吃50克粗糧,走6000步,大家在吃好的同時,也要加強活動。我國居民膳食指南提倡每人每日食鹽量應少於6克。膳食豐富,營養均衡,儘量多吃五穀雜糧、蔬菜水果和菌菇類等,要注意控制肥膩肉類的攝入,儘量選擇魚肉、雞肉、牛肉等脂肪含量更低一些的肉類。有氧運動要做到“1,3,5,7”每天至少運動1次;連續運動不少於30分鐘;每週確保運動5天;運動時的適宜心率=170—年齡,達到微微出汗的狀態。吃飯時應儘量分餐,儘量用公筷、公勺來分餐,減少幽門螺旋桿菌的交叉感染。

注意這些細節,都可以減少胃癌的發生。田豔濤同時強調,如果不幸身體抱恙,一定要重視,及時接受正規醫院的治療,將病變控制在早期。

腫瘤醫院田豔濤:壓力是如何“壓”出胃癌的?|腫瘤防控60年60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