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小孩子本來陽氣就盛。你把他包裹得很嚴,他馬上就上火。


然後就嗓子痛、流鼻血,接著就燒了起來,再燒得高一點呢,他就開始抽風。所以,你看人家老太太不懂得那些所謂的科學知識,人家就掌握一個道理:“三分飢與寒”。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這是岐伯老師回答黃帝的問題,是一個總結性的發言。

沒有“智”可以,但一定要有“慧”

在這裡,我覺得有必要解釋一下“道德”這個詞。我們經常說做人要講“道德”,其實它通常和另外兩個字合成一詞,叫倫理道德。但真正的道和德是分開來說的,是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道——天道,是指自然變化的規律。德是雙人旁,底下還有個心。你用心去體會天道的變化,做的事情符合天道,我們就把你叫做“有德之人”,就是叫“有德者必有所得”。你得了天道,就是岐伯說的“其知道者”,或者我們叫的得道高人。得道的人,他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叫有德。沒得天道,甚至是違背天道做事的人,他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就叫缺德。

現代社會是一個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時代,我們認為這個人很有道德,其實這種人的人生也許過得很痛苦。但是,他還要挺在那裡。這人表面上是很道德,但真正有道德的人,他還要有智慧,他是明白事理的。不但自己不累,大家不累,他在人群中也不會覺得累。

但是,智和慧也是有區別的。有道德的人有沒有“智”不重要,但是,他必須是一個有“慧”的人。否則,他就體會不到“天道”的變化,更談不上跟它走。比如說,我看到很多農村的老頭、老太太沒讀過書,不識字,但說出來的話極富哲理。他可能是沒“智”,但是,他絕對有“慧”。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再比如說,我的朋友經常跟我說拉扯孩子的事情。現在很多小孩都講究科學餵養:嚴格的按照體重、幾個月大了,然後,爹媽拿著那個配方在那兒配東西調給孩子吃。這簡直比餵豬還要高級,但是,喂出來的結果連豬都不如。這麼餵豬的話,豬倒是長得膘肥體重。而這麼喂人的結果呢?一個個面黃肌瘦的,跟非洲小難民似的。

所以,有很多的爹媽就奇怪,怎麼我們這麼講科學,孩子還會長成這樣呢?可是農村老太太拉扯孩子,她們就沒有這麼多的講究。人家就信奉一句話:“若要小兒安,三分飢與寒”。她們從來不給孩子塞得滿滿的,從來不把孩子裹得嚴嚴實實的放在火炕上。而且,人家還知道那個飢不是餓。她從來不會讓孩子餓著。她理解的飢就是讓孩子吃個七八分飽。哎,你看,這麼拉扯孩子就叫符合天道,就叫德全。我們現在好像知道了很多知識,是智者了,但是無道德。

“德全不危”一句話就可以解釋為:我們要想養生、想健康、想長壽,想生活得有質又有量,就應該做個“有德之人”。符合天道,叫德。背道,或者是說對天道瞭解的不太全面,這叫缺點德。最後乾脆連天道都不知道,這叫無德。

不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你就會活得一塌糊塗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除了老師教給你的,你自己還得“覺道”。節氣一變化,儘管溫度還很低,但是“吹面不寒楊柳風”。春天來了,你能感覺到它。所以,“有知”“有覺”“有悟”,才能去“悟道”“正道”“行道”,最後再給別人“佈道”。

有“道”比有“德”的境界還要高。“德”是雙人旁,他還是個人。但“道”是“天道”,它沒有雙人旁。他已經不是“人”了,已經做到了與天地的變化完全一致的狀態。

有一天,我被朋友請到了一個跑馬場。他幫我帶上了所有的裝備,戴上頭盔,然後他還牽著馬,我就圍著那個圈跑。他告訴我說,先讓馬慢慢走,然後快步走。馬起你也起,馬落你也落,這就叫“人馬合一”。這樣的話,馬也不累,你也不累,大家都不累。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但是,我老掌握不了那個節奏,總是馬往上拱,我往下砸;馬往下跌,我往上起。最後鬧得自己腰痠背疼,馬也很痛苦。所以,我也知道馬為什麼要尥蹶子了,因為我太討厭了。我本來還打算多騎它兩個小時的,結果騎了才十幾分鍾,趔著個腿就下去了。腿內側的肌肉還非常疼,第二天走路還撇著八字。

所以,如果你不能做到“人馬合一”的話,雙方都會很累。而你如果不能做到天人合一,你也就完成不了你的“天壽”,盡不了天年。而且,在這個活的過程中,你甚至會罹患很多的疾病,活得生不如死。

從騎馬這個例子我們就可以看出,要做到“人馬合一”就要掌握節奏。“天人合一”也是如此。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白天晝夜,生命還真是個節奏。不掌握這個節奏,你的生活就會一塌糊塗。比如說,和別人跳舞,你老踩人家的腳,一步落下了就會步步落。一步沒跟上,步步全錯了。所以,黃帝提到的這個“道者”是與天地同步的,他完全跟上了時代的節奏,而且它還不是社會的節奏,是大自然的節奏。

人隨時都可能“危如累卵”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我再來說說“危”這個字。危是象形字,上面是一個人站在懸崖邊上的狀態。往下一看,懸了,沒準要掉下來。所以說,有個成語叫危如累卵,就像把雞蛋一個個摞上來。人其實很脆弱的。

我是北京中醫學院畢業的。我們同學都到大學五年級開始臨床實習,一般都在急診室。我是在協和醫院的急診室實習。在急診室實習以後,那會兒我們都不約而同的開始給家裡寫信,感激父母把我們拉扯這麼大。為什麼?原來我們認為我們活這麼大歲數,天經地義的。但是,在那個急診室裡面,我們突然發現黃泉路上無老少。小到幾個月的嬰兒,大到青壯年,“呱嘰”一下就“掛”了。這個床上的病人幾個月前才進來,現在床上的人卻換了,在急診室換得更快。

我還親自參加搶救過施光南。從進來到瞳孔散大,前後沒有多長時間。人死了,神就跑了,瞳孔就散大了。他患的是腦疝,就是顱內出血。當時來的時候就是一個瞳孔大,一個瞳孔小。在實習那會兒,我們才知道,人活著原來是這麼脆弱,這麼“危”的呀。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所以,從現在開始,大家就應該善待自己的生命、心靈,好好去養生。只有德全的人,才能夠處於不危的境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