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一線,「紅心」向陽

脫貧攻堅‘夏秋攻勢’啟動,駐村工作到了向駐村隊伍要成效的新階段。”近三年來,羅甸縣針對貧困村派駐“縣領導、縣直部門、掛幫幹部、派駐幹部、社會企業、扶貧工作隊、特崗扶貧員和村‘兩委’班子”等“八支隊伍”,力保扶貧任務層層分解、舉措件件落實、效果次次發揮。

年初以來,該縣大力開展“鄉鎮幹部隊伍建設年”活動,選派部門專業技術優秀年輕人才到鄉鎮掛職,引導鄉鎮人才紮根基層、為民服務。截至目前,由機關選派38名幹部到村任職支部書記,90名農業輔導員常駐各行政村。

“有為才有位。”據瞭解,為激發一線駐村工作隊伍的工作熱情,該縣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是明確鄉鎮幹部年度績效獎勵高於縣級機關同級幹部的20%,鄉鎮公務員年度考核優秀比例由原來的15%提高到20%;同等條件下,鄉鎮幹部年度綜合目標考核獎勵標準在現有的基數上上浮20%,駐村幹部提升至30%;其次是不斷規範完善縣處級以下公務員職務與職級晉升考核審批機制,對獲得省級以上表彰、連續兩年獲得州級表彰或連續三年獲得縣級表彰的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落實鄉鎮副科級幹部經濟待遇,完成晉升和轉任副處級(正科級)職數30人,股級幹部享受副科級待遇68人,一線村幹部享受鄉鎮副科級幹部經濟待遇5人。

新的駐村工作形勢下,羅甸縣脫貧攻堅工作前線的駐村工作隊員、黨支部書記、村兩委幹部、帶富能手形成合力,喊出了號子,想出了點子,帶領群眾大踏步向前走。

駐村一線,“紅心”向陽

召集村民開會

駐村一線,“紅心”向陽

紅水河鎮冗袍村駐村工作隊到黨員家中開展宣講

馮安俊:我的400多個駐村日夜

2017年4月,當馮安俊被選派到羅悃鎮各化村擔任第一書記時,他對“駐村之苦”並沒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作為駐村第一書記兼任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長,他不敢有絲毫馬虎,每天都用日誌本仔仔細細地記錄。

“只有理解了各個崗位的困難,才能更好地統籌工作。”翻開馮安俊的日誌本一數,記者發現他已駐村400多天。其間,他把信息填報員、群眾聯絡員、後勤炊事員和民事調解員的身份都體驗了一番。

“為了提升群眾對政策的知曉率,他自掏腰包製作了一紮扎小卡片。”一到農戶家裡就發小卡片,和群眾在一起開院壩會、擺龍門陣。就這樣不到半月,他和村裡的群眾打成了一片。為了進村方便,他把自己的小轎車賣了,貸款換成了國產越野車。

“馮書記人很好,沒架子,接地氣。”一年的時間裡,村裡群眾找馮書記辦的事不下百件,但群眾的事無論大小,無論鉅細,他都力所能及地解決,解決不了的就梳理成問題清單,向上級反映。

“駐村工作沒有周末。”2017年8月19日是星期六,當晚,接到各化村一組貧困戶張成亮的電話,說是突然肚子疼得受不了,親人都不在身邊,希望馮書記帶他到醫院。馮安俊當即答應了下來,安撫了張成亮幾句後,掛斷電話就立即驅車到村將張成亮送到縣中醫院進行救治。張成亮全家外出務工,只有他一人在家照顧年過八十的老母親,經醫院診斷後確定張成亮為急性闌尾炎,需立即進行手術,手術費用3500元。馮安俊知道張成亮家庭情況不好,沒有錢治病,在安排張成亮進行手術後,馮安俊為他墊付了手術費,最後張成亮順利得到救治並康復出院。

“馮書記的工作成效很好,大家都很滿意。”據村民介紹,他幫村裡對接拿到了9.7公里的通組硬化路項目、1.8萬㎡的串戶路硬化項目,全村“改廚、改圈、改廁”的三改項目穩步推進;為村裡申報了總值20萬元的200箱蜂蜜養殖的村集體經濟項目、2017年實施扶貧養殖產業項目發放仔豬154頭,引導貧困群眾新增種植砂仁169畝,群眾受益發放種植補助資金7.89萬元,協調社會資源幫扶資金0.5萬元帶動貧困戶示範糖蜂養殖,幫助貧困戶13戶申請特惠貸自主貼息貸款55萬元,用於自身產業發展,引導貧困戶14戶特惠貸70萬元參與入股紅水河公司進行產業發展分紅,多種扶貧發展模式讓貧困戶收入得到穩定保障。

在駐村400多個日夜裡,馮安俊和村黨支部還有當地群眾共同成長,他們與群眾一起學習脫貧攻堅新政策,組織黨員群眾共同制定了村規民約,定期組織專家到農民講習所給群眾培訓生產知識,後續還要評先進戶,通過系列教育引導,激發群眾主動脫貧的內生動力。

駐村一線,“紅心”向陽

馮安俊(右一)向群眾宣傳政策

黃保權:願帶村民共同富

“我選擇回鄉,就是為了讓大坪人過上好日子。”為了這個目標,羅甸縣龍坪鎮大坪村村委會副主任黃保權忙碌成常態。

5年前,黃保權也隨大流到廣東務工。但是他只打了不到一年,學了技術後就回了家。“有一次,我送父母出門看病,黃泥巴路爛啊,很心痛,但又無能為力。”那次出行難的經歷依然歷歷在目,但是黃保權不甘心,他有股“衝勁”——要帶領村民發展、走出大山。

俗話說:“要致富先修路。”他和村支書號召村裡的年輕人動手拓寬道路,經過三年的努力,終於拓寬了村裡13公里的毛坯路,為村裡出行緩解了一些困難。但這條路在下雨時經常出現滑坡,很危險。黃保權著急了,四處申請,終於得到了通組路硬化項目,“這將是通往富裕的新希望,一條打通了的致富路。”

路通了,發展還得“活”起來。2016年,黃保權開始養牛,從最初的幾頭發展到現在的五十多頭,逐步走上了富裕道路,在當地傳為佳話。

時間倒回到2013年,黃保權回到家鄉,看到家鄉還是老樣子,他心裡很不是滋味。在與村支書、多位黨員交流後,一個大膽的念頭產生了,用他在外面學到的技術,想盡法子說服村裡一起發展,他決定先在家裡發展養殖業,通過自己的示範帶動大家。說幹就幹,他把養牛場選建在村裡的一塊空地裡,建場地、買種牛,餵養……經過努力,終於建成了一個能容納100多頭牛的養殖場。

為摸索和掌握科學的飼養管理技術,他白天勞作,晚上自學,不斷向擁有這方面技術的專業人員請教,同時借閱和觀看各地養殖技術的書和光碟。他從書本中學知識、從錄像中觀摩實踐,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半年的努力,他終於掌握了營養配比、疫病防治等一整套養殖方法。

“要養好牛,防治牛生病是關鍵。”黃保權說,除了每年春秋兩季打防疫針外,夏、冬時節也從不敢有半點馬虎。喂牛還要不怕累、不嫌髒。每天早晨,他都要清理牛糞,用水把牛圈衝得乾乾淨淨,夏天,他要給牛沖澡。特別是每當牛下崽的時候,他就在牛圈內整日整夜的守護,冬天也不例外。這樣的艱辛體現在他的一句話裡:“經常是牛吃了三餐,我還沒有吃一餐。”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經過一年多的摸索和實踐,黃保權的養牛事業逐步發展壯大起來,辛勤的汗水換來了豐厚的回報,不僅還清了貸款,還淨賺了5萬元。

黃保權飼養牛成功後,附近的村民紛紛上門向他討教養殖技術,他總是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大家。率先富起來的黃保權認為,在搞好自家致富的同時,不能忘記帶領周邊群眾脫貧致富,正如他常說的一樣:“自己富不算富,共同富才是小康路。”他還號召其他貧困戶加入養牛隊伍,擴大了養殖規模,目前,帶動了十幾戶貧困戶養牛致富。黃保權的養殖場也存欄可出欄生牛53頭,成了龍坪鎮規模最大的養牛專業戶。

在他的帶動下,全村十幾戶群眾都積極學習各種農村實用技術,嘗試發展種養致富項目,掀起了學科技、用科技、依託科技致富的熱潮。目前正準備擴大養殖至100多頭牛,同時,和村裡的黨員、貧困戶共同謀劃,種植200畝蔬菜和油茶,向上級申報項目,種植後再發展養殖黑豬,一步步地擴大規模,為全村群眾脫貧致富謀求更多出路。

駐村一線,“紅心”向陽

黃保權的養殖場

王芹芳:一心一意為扶貧

“我的老家在浙江的台州,我們一家人10多年前就來到貴州做生意,對這塊土地有感情。”2014年,羅甸縣紅心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王芹芳靠著一顆“閃閃的紅心”,帶領家人爬上荒山,種下3000多畝火龍果,開始實踐“農業夢想”。

“我們公司黨支部成立於2016年11月,現有4名正式黨員,3名入黨積極分子。”任黨支部書記以來,王芹芳紮實開展黨建工作,以“黨建+企業+農戶+基地”的運作模式,積極參與“雙帶雙樹”活動,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和政治引領作用,實現了黨建與企業發展的互促共贏。在王芹芳的帶領下,公司經過三年的發展,如今的火龍果基地已經成為“農旅結合”的世外桃源。遊客除了常規的火龍果採摘體驗外,還可自行採摘野菜、做飯、燒烤,體驗實實在在的農家樂。

王芹芳組織公司黨支部與龍坪鎮六一村簽訂《幫扶協議書》,以黨員隊伍互帶、學習互促、發展互助、活動互聯、困難互幫的方式,每季度至少與附近村黨支部開展共建組織活動一次,不斷提高基層黨建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聯合部門黨組織一起上黨課,加大對扶貧思想觀念宣傳力度,不斷幫助貧困群眾轉變“等、靠、要”思想觀念,從思想觀念上引導他們怎樣去脫貧致富。

以“黨支部+企業+農戶”的形式,吸納貧困戶就近就業,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王芹芳決心利用好火龍果基地的平臺,讓附近村的村民能夠在自己的家門口用自己的種植技術來養活自己,讓很多人能在家門口就業,實現“掙錢顧家兩不誤”。向附近村農戶提供火龍果培土、種植、施肥、除害和管護等工作崗位,解決了附近村組200餘人剩餘勞動力的季節性用工,帶動周邊群眾發展火龍果種植及周邊旅遊業發展。組織公司黨支部黨員定期到村裡的貧困戶家裡慰問走訪,為留守兒童和孤寡老人送去物資,並藉助紅心農業公司發展農旅結合、旅遊觀光的契機,團結公司黨員和員工,為該村修通了一條2.4公里5米寬的通村公路,方便了當地群眾出行,村民生活得到改善,也大大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幸福感。截至止目前,共幫扶貧困戶21戶,捐贈資金物資共計20餘萬元。

結合附近村產業發展特點,開展針對性強,實用性高,貧困戶易接受的技術培訓和指導,使貧困戶能夠掌握一門實用技術,投身參與產業發展,實現持續“造血”。王芹芳邀請火龍果種植專家,通過理論講解、基地實操培訓等多種方式,讓群眾廣泛瞭解了火龍果的種植、管護方法和經濟效益,既提高了產量,也提高了火龍果的質量,讓果農們靠手藝吃飯,同時也更加堅定了群眾發展火龍果種植增收致富的信心。

駐村一線,“紅心”向陽

王芹芳查看火龍果長勢

駐村一線,“紅心”向陽

駐村工作隊與合作社社員檢查砂仁質量(王孝文 攝)

來 源 | 黔南日報

作 者 | 羅敘文 韋鳳鑫 肖家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