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發展的人工智慧,主要存在哪些風險?

由於真正的人工智能技術還未成熟,人類對自主智慧的風險預想大多集中在較可情境想象的“強人工智能”如擁有高度智能的機器人上;隨著物聯網/AI世代來臨,“弱人工智能”已先滲入人類生活,這些由具自主思考之機器所產生的不確定性也已開始在人類社會中發酵,我們不得不更早審視所有可能影響的人工智能範疇與其所產生的風險。

快速發展的人工智能,主要存在哪些風險?

資源分配極度不均

人工智能已經開始改變我們的工作型態,2016年全球經濟論壇預測,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將於未來幾年造成約700萬個工作機會消失,並同時創造出200萬個新創的工作機會;英國物理學家霍金也認為,人工智能的崛起將可能重創中產階級而留下少數特定的工作,導致嚴重的經濟失衡。

這些推論都認為人類的“既有專業”將輕易地被機器快速複製,造成經濟階層結構性的調整並形成技術性的失業,生產效益與利潤會被集中掌握在少數擁有高度人工智能資源的群體手中,因此貧富差異極劇,社會高度暴露在資源分配不均的風險環境中。

快速發展的人工智能,主要存在哪些風險?

信息壟斷

人類思考無法跳脫自身之經驗範疇外,機器也是如此。人工智能若沒了數據,即便搭配再優異的運算硬件與演算方法仍無法在目標的領域中發揮功效。

未來在相關軟硬件技術到位的情況下,“足夠且有用(海量且標記過)的數據”將是人工智能產業建立利基的最大關鍵之一,各領域領先者會大量的對關鍵數據建立屏障來產生區隔,而使一般用戶取得數據的成本愈來愈高,造成“智者愈智、愚者愈愚”的信息壟斷風險。

快速發展的人工智能,主要存在哪些風險?

未來無隱私

據羿戓信息所瞭解,麥肯錫預估2025年將會有1兆種類的對象相互聯網,這表示在物聯網趨勢下,未來我們的周遭可能全是信息收集器,而在人工智能技術的涵蓋下,這些信息收集器可能都具有自主思考的功能並自行判斷所需的時機來開啟傳感器。

無論未來隱私權的防治可做到何種地步,人工智能與萬物聯網的綜效一開始就將隱私權相關風險推進到一個很高的級數。

快速發展的人工智能,主要存在哪些風險?

社會疏離

在網絡時代盛行時,依賴網絡虛擬世界來滿足社會互動的人數有顯著的提升,不同於真實世界,網絡虛擬世界的友善讓人與人的交流充滿了想象與機會,網絡虛擬的人格似乎也變得更有勇氣與創造力;但這畢竟不是真實世界,會讓對它極度依賴的群體產生跟真實世界間很大的落差,進而造成社會疏離的風險。

而未來到了人工智能時代,這個虛擬的世界得到了延伸,各種虛擬現實與人工智能技術讓這虛擬世界更為真實,進而催生出更多上述的依賴群聚,造成真實社會間人際關係互動更疏離的現象。

無自主權

在智慧科技時代人類所做的各種決定都是自主的嗎? 過濾氣泡現象或許已先給了警訊:人工智能已經進化到可以判斷出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看且想看的信息,進而篩選出它認為對人們有用的內容。機器投其所好的做法固然幫忙省了很多時間,但也讓我們得到的訊息越來越趨單一化,目前這現象普遍存在網絡如搜索引擎和社團群組裡。

在未來AI對象更普及的世界中,這種人類過度依賴且被單一化價值(或者是目標化價值)的現象會往更惡化的方向升級,導致人類在各領域無自主思考的風險,這某種程度上也算是人類心智上的滅亡危機。

在不久的將來,多智時代一定會徹底走入我們的生活,有興趣入行未來前沿產業的朋友,可以收藏多智時代,及時獲取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和物聯網的前沿資訊和基礎知識,讓我們一起攜手,引領人工智能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