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又一昏招,40年前別人就踩過的雷,他卻視而不見接著踩

諸葛亮的軍事能力一直飽受三國粉質疑,最丟臉的莫過於第二次北伐(229年)時,雖然佔據絕對兵力優勢,但仍然被郝昭擋在小小的陳倉城下,想盡各種辦法,都被郝昭一一破解,無法前進。更讓人無語的是,其實陳倉早在40年前就已經讓人踩過雷,可諸葛丞相偏偏還是要走這條路。

諸葛亮的又一昏招,40年前別人就踩過的雷,他卻視而不見接著踩​​​​​​


拔高郝昭是為了給諸葛亮遮羞

《三國志》對這段歷史的描述,是比較不給諸葛亮留顏面的。“(曹)真以(諸葛)亮懲於祁山,後出必從陳倉,乃使將軍郝昭、王生守陳倉,治其城。明年春,(諸葛)亮果圍陳倉,已有備而不能克。”

這就是說,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進攻意圖是被曹真事先預判準了。而且曹魏方面準備得當,諸葛亮沒討到什麼便宜,糧盡而返,基本就是白折騰一場(退兵路上殺了王雙)。

諸葛亮的又一昏招,40年前別人就踩過的雷,他卻視而不見接著踩​​


但是在《資治通鑑》、《三國演義》中,卻對陳倉攻防戰增添了許多筆墨。諸葛亮用雲梯攻城,郝昭用火箭射梯,雲梯上的人都被燒死;諸葛亮用衝車攻城,郝昭用“繩連石磨”把衝車壓斷;諸葛亮搭起高臺(“井闌百尺”)向城中射箭,讓人堆土包想直接鋪一條登上城牆的路,沒想到郝昭在城裡又築了一道內牆,巧妙化解;諸葛亮挖地道進攻,也被郝昭在城內挖橫向地道截斷。“晝夜相攻拒二十餘日。”

諸葛亮是能力超群,算無遺策的,他的失敗,必須是偶然的,必須是無奈的。如果按照《三國志》那樣描述,太有損諸葛亮的光輝形象。於是,郝昭就必須被拔高,來保護諸葛亮的形象。其實換個人守城,諸葛亮也很可能是面臨同樣的結局。

諸葛亮的又一昏招,40年前別人就踩過的雷,他卻視而不見接著踩​​


郝昭守軍只有千餘人,這合理嗎?

《資治通鑑》說,“(諸葛亮)有眾數萬,而(郝)昭兵才千餘人”。這其中就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了。

曹真事先預判到了諸葛亮的進攻線路,也派郝昭在此認真準備,以曹魏的實力,不至於在一個重點設防的據點只能安排千餘人的部隊。

合理的解釋只有兩種:第一種可能是,郝昭的部隊遠遠不止千人,即使少於蜀軍,但至少也是足以防禦、實力相當的。第二種可能是,陳倉防守面相當狹窄,部隊安排多了也擺不開,千餘人足以扼守城池。

蜀漢本來整體實力就弱於曹魏,居然還來打拼消耗的陣地戰,魏軍正好以逸待勞,據險堅守。

諸葛亮可能想學漢高祖時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辦法。可是,自從韓信用過這招以後,陳倉早已成為了一個人人皆知的重要軍事據點,哪裡還有“暗度”的機會。

諸葛亮的又一昏招,40年前別人就踩過的雷,他卻視而不見接著踩


諸葛亮的失敗早在40年前已經註定

諸葛亮選擇從陳倉進攻,失敗是註定的。諸葛亮熟讀兵書,但卻忽略了40年前的一個戰例。公元188年,王國(人名)、韓遂、馬騰在西涼叛亂,“寇略三輔”。當年十一月,王國圍困陳倉,朝廷派皇甫嵩、董卓前去平叛。

董卓對皇甫嵩說,“陳倉危急,請速救之。”皇甫嵩回答說,“不然,百戰百勝,不如不戰而屈人兵。陳倉雖小,城守固備,未易可拔。王國雖強,攻陳倉不下,其眾必疲,疲而擊之,全勝之道也,將何救焉(為什麼要救呢)!”

最後的結果是,王國圍攻陳倉八十餘天,最終都沒能攻下。諸葛亮只攻了二十餘天,就因為糧盡而退。由此可見,陳倉確實是易守難攻,完全不適合作為蜀軍北上的攻擊點。

諸葛亮的又一昏招,40年前別人就踩過的雷,他卻視而不見接著踩​​​


在冷兵器時代,如果守城方準備充分,攻城方被拖住曠日持久的情況比比皆是,霍峻守葭萌,曹仁守江陵,都長達一年以上。如果攻城方的資源準備不夠充分,或者守城方還有援兵,攻城方難免徒勞無功。

總之,諸葛亮在戰術層面本身也沒什麼特別創新,《三國演義》和《資治通鑑》津津樂道的雲梯、衝車、高臺、地道、土坡……都只是古代攻城的常規套路而已。但在戰略層面,諸葛亮從選擇陳倉作為進攻點開始,其實已經註定了他的失敗。

本文由三國摸金探秘記出品。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