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稱王,爲什麼稱漢中王,而不稱蜀王,背後有大玄機

214年,劉備取得益州,領益州牧。219年,劉備取得漢中後,在諸大臣“勸進”中在沔陽(現陝西勉縣)稱漢中王。

劉備稱王,為什麼稱漢中王,而不稱蜀王,背後有大玄機


劉備先取得益州,後取得漢中,益州的範圍又包括漢中,為什麼劉備稱王的時候,不是自稱蜀王(蜀郡是益州的核心區域,當時益州的治所也定在成都),而是自稱漢中王?

而且,劉備舉行稱王儀式,沒有返回他的權力中心——成都,而是在漢中的沔陽(現陝西勉縣)築建高臺,接受百官和百姓的擁戴。這真的只是因為劉備迫不及待要稱王,所以就近舉行儀式嗎?

劉備稱王,為什麼稱漢中王,而不稱蜀王,背後有大玄機​​(東漢十三州劃分中,漢中郡是益州下屬郡,與蜀郡、巴郡、犍為郡等並列。張魯早期也是益州牧劉焉屬下,後與劉璋衝突,建立政教合一、獨立的五斗米教政權。)

其實,劉備這麼做,背後是有大玄機的。

漢高祖劉邦在項羽大封諸侯的時候,被任命為漢王,他的屬地就是漢中郡、蜀郡、巴郡。《資治通鑑高祖本紀第八》:“正月,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負約,更立沛公(劉邦)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

劉邦對這個分封相當不滿意,當時巴、蜀、漢中都是相對落後的地方,按照當初的約定,先入咸陽者為王,劉邦是最先攻入咸陽的,卻沒有得到最好的封賞。

劉備稱王,為什麼稱漢中王,而不稱蜀王,背後有大玄機


但是,劉邦就是從漢中起步,當時他的大本營就在南鄭(張魯統治時,南鄭也是漢中的首府),先出三秦、再入中原,一步步走向全國,最終建立大一統帝國。

對劉備來說,在漢中稱王,追隨劉邦當年的足跡,複製劉邦當年的成功,是劉備做夢都想的事。劉備希望,四年以後(劉邦用四年打敗項羽),他也能一統天下。

同時,劉備一直把自己包裝成漢朝正統的延祚,是劉氏宗親的繼承者。如果自稱蜀王,很容易被人誤解為地方割據勢力,在此之前東漢初年,公孫述就曾割據蜀地稱帝。自稱漢中王,會讓依然忠心大漢朝的臣民加強對劉備勢力的認同感,使劉備獲得更多的政治話語權。

從以上分析看,劉備自稱漢中王,絕不僅是對某個地域的喜好,而是包涵著諸多劉備的政治抱負、政治意圖,確實大有玄機。

本文由三國摸金探秘記出品。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