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同舟六十載 通遼機場60周年紀

民航資源網2018年8月27日消息:草原之濱、遼河之畔,水草豐美的科爾沁草原閃耀著璀璨的光芒,通遼猶如一顆珍珠鑲嵌於此,使之更加熠熠耀目。這裡是敖包相會的地方,盛滿了幸福甜蜜的瓊漿。科爾沁旖旎的風光是建築在記憶裡的畫廊,雋永的版畫鐫刻著馬背民族的硬朗,夢境般的山地草原輪迴著日夜的守望,更迭著四季的盛裝。這裡凝聚著最深厚的情懷,孕育著最鮮活的力量。這裡是通遼——東臨吉林,南銜遼寧,坐擁渤海灣,牽手東北亞,是國家“向北開放”的橋頭堡,亦是“草原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

2018年,通遼機場通航60週年,回首60載,通遼機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產指標穩步增長,一轉過去可有可無的“功能保障型”地位;安全管理制度不斷完善,屢創安全佳績;服務水平全面提升,旅客滿意度逐年提高;創新企業運營管理模式,營造和諧的企業氛圍。

繪製夢想藍圖 創業路艱辛

通遼機場始建於1958年,當時只有1200米的土跑道,直到1992年才改建為1800米的水泥跑道。運營歷史雖久遠卻一直處於可有可無的“功能保障型”地位,在內蒙古民航機場集團公司所屬機場中,是人員相對最多、年經費支出數額最大、年運輸生產量和人均貢獻率最低、職工收入最少的“老大難”單位。職工思想不穩定,企業處在了關鍵的十字路口。針對這種情況,2005年3月,集團公司對通遼機場公司進行了及時的調整,集團公司總經理助理陳建軍出任機場公司總經理兼黨委書記。在內蒙古民航機場集團公司領導及相關部門的支持下,2005年3月27日,停頓了一年多的北京-通遼航線終於得以恢復,每週四班小飛機往返於京蒙大地。同年7月11日,改飛國航每週三班,執飛機型波音737。

經過1992年、2002年和2009年三次擴建之後。通遼機場對2300×45m跑道和聯絡道進行了瀝青混凝土加蓋,建成一條垂直聯絡道及17120平方米站坪;對原有站坪採用混凝土加蓋;更新了供電及助航燈光設施,對導航、氣象、消防、巡場路、圍界等配套設施進行了改造,使機場飛行區等級由3C提升到了4C,滿足了B737-800等C類飛機的起降條件,為進一步適應地區經濟發展、為機場各項事業快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硬件保障,也為通遼民航事業繪製了夢想藍圖。

一手抓市場一手抓市長,兩手都要硬

從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出發,2005年6月,通遼機場向通遼市委、市政府提出由地方政府出資承包經營北京-通遼航線,由國內大航空公司執飛的新思路。這一思路立即得到通遼市委、市政府的肯定,決定政府拿出專項資金,採取政府包機形式培育北京-通遼航線。經過爭取,2006年3 月27日,由中國東方航空公司執飛的波音737航班增加到每日一班。在日起降1100班次的首都機場,北京-通遼航線爭取到了正午12點50分起飛、下午14點50分返航的黃金時段。地方政府與民航互動合作經營支線航線的做法,也被業內譽為“通遼模式”。從沒有進京航班到恢復進京航班,為了表彰通遼機場的開拓進取精神,通遼市政府拿出700多萬元用於機場候機樓改造和售票樓新建。

2009年,通遼市委、市政府提出“努力實現在自治區東部率先崛起”的戰略,不斷擴大對外開放,通過招商引資,密切與區內外的聯繫,帶動了地區航空市場的繁榮和發展,通遼航空市場呈現出強勁的發展態勢。僅用短短4年完成年吞吐量2萬到10萬人次的突破,通遼機場公司沒有滿足於既有成績,對中國航空運輸市場進行了進一步分析研究:中國宏觀經濟高速增長的形勢,勢必帶動幹線航空運輸市場的持續升溫,同時也使開拓支線航空運輸市場成為熱門話題。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結合內蒙機場集團確立的支線強區戰略,通遼機場率先啟動“呼通支線快線”,加密呼和—通遼往返頻次,與華夏航空簽訂戰略協議,升級版“呼通支線快線”——“雲上公交”飛入通遼,從此開啟了通遼機場“多機型、大密度、低票價、高客座”的新時代。

當第一架民航客機從通遼大地飛向藍天時,沒有人會想到,60年後,這座小機場會取得如此大的發展成績。目前,以通遼為中心的航線網絡已經輻射到華北、東北、西北、西南、東南等全國熱點城市,形成了獨具通遼特色的“米”字型航線網絡佈局。

勞築安全基石 打造平安空港

安全是民航的生命線,也是衡量機場管理的最重要指標。過去60年,隨著機場吞吐量的逐年攀升,機場管理機制的不斷變換,員工的新老交替和設施設備的更新換代,加上空防安全形勢日趨嚴峻、軍方飛行訓練任務逐漸增多,機場整體安全壓力逐漸加重。

通遼機場嚴格執行民航局各項安全規定,通過高標準的安全硬件投入和嚴要求的內部安全管理,深入推進民航安全管理體系建設,順利完成新老候機樓更替、飛行區改擴建工程,使得通遼機場具備24小時持續運轉能力;順利完成航站樓監控系統、航站樓隱秘報警系統、安檢信息系統等關鍵設施設備,充分發揮新科技在機場安全工作中的運用,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安全網絡保障。

長期以來,通遼機場以堅守“三個底線”和狠抓“三基”建設為出發點,抓痛點、補短板、夯體系,全面推行“人、物、規、管”四維管理模式,全面提升旅客的出行體驗。“人”是人員資質,“物”是硬件基礎,“規”是制度手段,“管”是根本統籌,先後制定並全面推廣了機場公司各項運行安全制度和基礎服務標準,機場安全管理基礎日益完善。同時,通遼機場與所有安全保障部門及駐場單位簽訂了安全和消防安全責任書,並且加大安全工作考核在績效、評優選先、職業晉升等考核中的比重,切實把主體、領導、監管和崗位4個安全責任逐級逐層分解並落到實處。每季度組織召開安全形勢分析會等各類安全保障會議,定期組織安全綜合性應急演練,全面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機場安全管理實現從事後到事前、從敞口到閉環、從局部到整體的轉變,確保了民航“生命線”的安全暢通。過去60年,通遼機場未發生任何責任原因的安全事故和事故徵候,實現持續安全60年。

真情服務旅客 用愛溫暖旅途

如果說安全是機場運營的基石,那麼服務則是機場發展的原動力。通遼機場一直致力於塑造通遼市城市第一窗口形象,始終堅持旅客至上,以人為本、真情服務的理念,為旅客提供安全、舒適、便捷、溫馨的旅程體驗。

服務無止境,細節鑄成功。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優質服務是吸引旅客、留住旅客永遠的法寶,而服務質量則融於工作流程的每個細節中。多年來,通遼機場始終堅持優化服務環境,通過改善航站樓服務設施、人文景觀環境、機場區域園林景觀提升旅客服務體驗。同時以推行人性化服務為宗旨,大力推進“經呼飛”、“無憂特服”、“新銳之翼”等服務品牌,將人性化服務延伸至日常服務之中,將主動服務理念貫穿服務工作始終,切實將提升服務質量與地方實際情況相結合,由於通遼市蒙古族人口占全國蒙古人口的五分之一,是全國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為更好的提供服務,通遼機場為不會說漢語的蒙古族旅客提供全程無人陪伴服務,填寫無陪單據,有專人陪伴旅客安檢、登機,切實做到急旅客之所急。另一方面開展預約值機,通遼機場結合“互聯網+地面服務”思維與地方旅行社聯絡,推出通遼機場團隊預約值機服務微信公眾平臺,旅行社將彙總蒙族旅遊團旅客姓名、證件號碼,在出發前一日22:00之前將以文字形式發送至微信公眾賬號,進行預約值機服務。努力為旅客提供真誠、熱情、專業、快捷的服務,機場整體服務水平逐年攀升,旅客滿意度顯著提升。

60年,我們經歷了考驗重重,有激盪,有平靜,有輝煌,有失落,有喜悅,有淚水,卻依然無怨無悔;

60年,我們見證了海陸空多種交通方式的高速發展,卻在不斷探索民航強國夢與百萬空港的實現之路中堅定前行;

60年,我們形成了“艱苦奮鬥,踏實寬厚”的企業精神,艱苦創業、勇於擔當、不懈追求、努力奮鬥、積澱;

60年,我們循著前人的歷史足跡,將這點滴記憶匯聚成永恆,我們感恩社會,感謝支持;

60年,我們風雨同舟,風雨兼程,海闊天高正起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