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作爲十朝古都,爲何很難成爲大一統政權的首都?

木沐_Y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關於幾朝古都的問題,南京表示心好累,因為有說“六朝古都”的,有說“十朝都會”的。但無論怎麼說,南京很難成為大一統首都或者作為大一統首都時間短是毋庸置疑的。

這是為什麼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南京位置太偏

我們可以以唐朝為界,劃分數千年的悠久歷史。

在唐朝前,包括唐朝,我國封建王朝基本都以長安和洛陽為都城。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河北邯鄲臨漳縣的鄴城成為新的都會,但是後來被隋文帝徹底焚燬。因此長安或者洛陽基本都是各政權定都的首選。

甚至在北宋和明朝,趙匡胤和朱元璋還想將都城遷到其中一個城池。

唐朝之前,中原王朝的主要威脅來自西北方向,比如匈奴、鮮卑、突厥等都是蒙古草原上的遊牧民族政權,這些政權不僅佔據了蒙古高原,還將勢力延伸到西域甚至更遠的地區。

而同時期,中原王朝的絲綢之路逐漸興盛,與北方的遊牧民族發生了直接的衝突。從漢朝開始,中原王朝開始經營西域,一直到唐朝中期,此時的中原王朝,主要的擴張方向是東西方向,因此長安和洛陽組成了梯次防禦的形態,所以隋唐時期開始實行長安洛陽兩京制。

此時的南京,相比於長安和洛陽,位置太靠東!

唐朝滅亡後,絲綢之路開始走向衰落。宋朝開始,海上絲綢之路逐漸繁榮起來,海上絲綢之路逐漸取代陸上絲綢之路成為對外交流的主要形式。這種經濟形態的轉換帶來的是都城的不斷東遷,長安和洛陽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北宋以汴梁為都,元朝以後以北京為都,都比長安和洛陽位置偏東。

南京不是也偏東嗎?為什麼不能成為都城呢?這是因為除了經濟形態的變化,中原王朝面臨的外部環境也在發生著鉅變。

唐朝滅亡後,中原王朝的主要威脅開始轉向東北方向,遼金等政權都是發源於東北地區,對兩宋政權造成巨大威脅,清朝也是起源於東北,進而統一中原。

所以這時候的中原王朝想要固守中原,就一定要將都城設置在北方,因為我國的地形是自北向南傾斜,如果定都南方,對北方的控制勢必十分微弱,只有將都城設置在北方,才能有效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衝擊,同時控制南方的廣大區域。

從這樣的南北方向看,南京的位置是太偏南了。

概括起來,南京之所以難以成為大一統王朝的都城,是因為它的位置決定了對西東北等地天然地缺乏控制力,所以難以成就大一統事業!

2、南京起步較晚

最早的經濟重心在北方,具體來說就是中原地區。

當時的南京,還處於非常落後的狀態,直到春秋末期,吳越爭霸,南京才開始發展。

因為經濟的起步較晚,所以在南北朝以前,南京從來就不是大一統王朝的都城備選之地。

而在唐朝之後,隨著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出現了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分離的現象,而此時的南京所在的蘇浙地區,恰好成為中原王朝的賦稅重地,所以南京也成為中原王朝的經濟中心。

之所以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要出現分離,是因為統治者要平衡南北的發展,一旦政治中心和經濟重心都南移,那麼勢必導致北方地區失去控制。

所以在這樣的條件下,南京更不會成為大一統王朝的都城!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南京,六朝古都,而且多是半壁江山的首都。兩個最明顯的例子,朱元璋定都南京,最後朱棣又遷都北京,雖然與北京是他大本營有關,但也是為了防禦北方的蒙古,“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蔣介石定都南京,實際上是以江南六省作為自己的基本盤,對北方尤其是東北控馭不夠,最後被共產黨從東北帶來的百萬雄師給逐出大陸。

所以都城,對一個國家影響巨大。在山嶽時代,都城一定要在地形開拓,具有重大政治、軍事和經濟意義的地方,依山傍河,比如長安和洛陽;在運河時代,都城一定要在水運方便的地方,比如南京、北京和汴京;在海洋時代,都城一定會靠海。尤其對大國的首都來說,一定要考慮軍事因素。新中國把首都放在北京,在很大程度上是考慮了蘇聯因素。

從這些方面考量,南京有很多先天不足,雖然有鐘山、長江之險要,但只可號令東南,對西北、東北影響不足。


青年史學家


古時候,南京確實做過很多次都城,但是其政權大多不長久。一次算是偶然,但是每次定都南京的政權都很少有成為大一統政權的,這裡面,是有一定原因的。


首先,我們大概回顧一下歷史。

南北朝的歷史想必大家都有所瞭解,彼時宋齊梁陳在南方,定都南京與北方政權割據對立,但是,我們細想一下不難發現,南方定都南京的基本上綜合實力都不如北方政權,唯一出色的時期,就是劉裕北伐,但是人為因素更加顯著。

還有就是隋朝初年,南陳的滅亡,宋朝初年,南唐的滅亡,後來南明的滅亡,近代的就不多說了。明朝雖然前期定都南京,後來靖難之役後明成祖遷都北京。



綜上,南方政權定都南京,很難大一統。我覺得,首先是地理因素,南方水網密佈,民財殷實,但這些只適合偏安一方的小朝廷,不適合大一統政權的建立。南方多水,少馬,沒有多少適合養馬的地方,而在冷兵器戰爭時代,騎兵是非常重要的兵種,兩相對比,盛產戰馬的北方優勢很明顯。


再者,南京對於大一統政權來說,位置不佳,雖然有富庶的東南供養,在交通落後的古代很難實現對北方和西北的控制,只能做起家之地,不能做長久的國都。

【我是潁州小史官,歡迎朋友們評論區交流!】


潁州小史官


南京準確的來說是六朝古都,其中三國中的吳國、東晉、還有五代十國中的宋齊梁陳等都在此建國,除這些之外呢,還有一些政權或多或少都在這裡有過歷史,比如大明王朝的洪武大帝,還有洪秀全的太平天國,再者之後老蔣的國民政府,而除老朱外,其他人在這裡似乎都沒有建立形成大一統政權,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南京從自然環境上來說在古代還是頗為有利於建國的,這裡風調雨順,土地肥沃,又有長江天塹,既能震懾南方,又可阻擋北方之敵,當然了這也僅僅限於古代。而古代在這裡建國的雖多,但除大明朝朱元璋一帝之外,幾乎沒有那個大一統王朝的君主選擇立國於此,這其實原因在於古代南北方的差異。



在古代的時候國家經濟中心是北方地區,包括現今的河南河北、山西陝西等地,相比於南方錯綜複雜的水路地勢,北方無疑處於交通、經濟、政治、文化的發達地區,而古代科技的落後就限制了南方各地的發展,而南京雖說有紫金山之險,朱元璋更是認為有帝王之氣,但是最後大明朝也遷國都於北京,這就說明了南京可作為一方諸侯之都,卻不能輻射整個中國。



而步入近代,因為科技的發展南北方實力對比出現了差異,但南京畢竟是處於平原地帶,幾乎無險可依,而之後在南京保衛戰中,面對日軍的進犯國軍更是手足無措,死傷慘重,短短數日便淪陷,因而地勢地形所構成的地理位置就決定了這裡不能成為大一統政權的首都。


歷史之絕唱


鬱郁王氣鎮金陵!南京作為我國十朝古都,自是它地理重要,王氣所聚。

南京地理優越,三面環山,一面臨水,上可達巴蜀,下可出大海,北通江淮,南連浙水,形勢天成,鍾靈毓秀,素有“龍蟠虎踞,王者之氣”幹古帝王都之稱。

然縱觀古代定都南京的王朝,沒有一個國運長久。自三國東吳孫權開始,歷東晉,劉宋,齊,梁,陳以及南唐,明初,大平天國和中華民國,十朝帝王,歷經一,二代,匆匆幾十年,就國破人亡了。這始終是個歷史之迷,令人們猜測,狐疑上幹年,成為後人對帝都議論,頗感興趣的話題。

有一種傳說,公元前二百一十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最後一次東巡到達南京,隨身方士對他說:南京山勢不俗,地勢險峻,五百年後會有天子氣。始皇帝一心想帝業傳之萬世,這裡的王氣不就終結了他的萬世帝業夢想了嗎?於是派人鑿斷了方山地脈。

方山地處南京東南,山頂平坦,猶似官印,是上天賜予南京的一座吉祥命運山。秦始皇鑿斷方山龍脈,令秦淮河與長江溝通洩去了南京的王氣。

定都南京國運不長,自有它的宿命。其中真正原因令人費解,或將成為幹古之迷。

歡迎共同探討!


老賈😀


這個問題其實可以歸納成為什麼歷史上北伐戰爭多以失敗為主?在下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人口和經濟。南宋以前,中國的經濟重心一直是在北方,雖然北方戰亂不斷,但人口總是高於南方,古代戰爭勝利與否,很大一部分取決於人口數量,而戰爭就是燒錢,所以經濟也是一個關鍵因素。二是地理形勢和軍需運輸。北方多平原,南方多山地,行軍打仗,士兵集結,糧草運輸,北方因交通便利會更快的集結兵力,囤積糧草,而南方需要的時間更長,奔赴戰場,北方早已枕戈待旦。三是軍隊戰鬥力。為什麼大部分的時候北方戰鬥力強於南方,這是因為北方政權要時刻提防遊牧民族的入侵,甚至本身就是遊牧民族,而且北方產馬,騎兵精良,戰亂不止,使得軍隊戰鬥力一直保持強硬,一旦出現英主,統一北方,那整體戰力是真的強,反觀南方,多江水,善水戰,北伐無用,而且南方局勢相對北方平和,軍隊整體較弱,民不識兵的情況常有,蕭梁時甚至出現不知戰馬為何物的情況。所以歷史上也有北出將,南出相的說法。

歷史上北伐成功應該只有朱元璋這一次,民國那次應該也算失敗吧,不是很清楚,隱約記得北伐失敗後期又來了一回二次北伐。那麼朱元璋為什麼能夠北伐成功,一方面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高明之策,使得自身實力得以發展,並避免了無畏的戰爭,相對應的張士誠,陳友諒等人皆稱王稱帝,引得元朝大力進攻。另一方面元朝內部的分裂,多個黨派相互攻擊,削弱了援軍戰鬥力。再一方面就是元朝對人民的剝削政策,這使得各地起義不斷。朱元璋先同意江南,然後徐達,常遇春率二十萬擊破元大都,元朝君臣出逃元上都,自此,中原重歸,燕雲重歸。


方山中人


南京作為六朝古都,虎踞龍盤,地理位置易守難攻。為什麼這麼好的地方很難成為一統天下的政權首都呢?


難道真的是秦始皇斬斷了地脈,斷了龍氣?其實未必,南京為什麼不能成為大一統的政權的首都呢?孟子已經回答過了“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正是因為南京城的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只要帝王不太昏庸,北方勢力都不可能短期內打進南京。因此安逸的南京最容易滋生奢靡享樂的風氣,國家上層建築就容易腐敗。

南京周邊地區也就是江蘇自古都是魚米之鄉,生存環境極佳,民風淳樸遠比不上北方邊境地區民風強悍。因此江蘇地區並不是兵源地,更多的是文人政客。冷兵器時代沒有穩定的兵源國家自然不能長治久安。



自古以來開國皇帝都是明君“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道理都懂,因此都很少定都南京。


張野禪


因為短命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a275586b3af8da187a0b23071202449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