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之檔」「星光閃耀」的鄉鎮企業——合肥工業「百億奮進」的背後之二

「工业之档」“星光闪耀”的乡镇企业——合肥工业“百亿奋进”的背后之二

七年時間,合肥市工業總產值完成了從數十億到百億的跨越。這其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發展活躍的鄉鎮企業貢獻了不小的力量。當時不僅湧現了一大批省級、市級“明星企業”,而且這些鄉鎮企業的發展還帶動了一些人觀念的更新。

「工业之档」“星光闪耀”的乡镇企业——合肥工业“百亿奋进”的背后之二

1991年淝河鋼窗總廠新廠區大門

1

兩個“明星企業”的發展樣板

說起淝河鋼窗總廠,不少合肥人應該還有印象。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電視廣告還不是很普及的年代,淝河鋼窗廠的廣告曾一度“霸屏”,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一道風景。而正是這一家最初的王大郢村辦企業,實現了全村企業產值首次上千萬元的臺階。

據檔案資料記載,淝河鋼窗總廠原是一個固定資產不足萬元、瀕臨倒閉的村辦集體小廠,在改革開放後的上世紀80年代中期,敢於闖蕩的企業家王世清同志艱苦創業,辦起了淝河鋼窗廠。經過短短三年的發展,產品從單一的鋼窗到主產品卷閘門、系列產品防盜門、鋼製傢俱等系列產品,建成了擁有7個分廠的淝河鋼窗總廠。而到了1991年下半年,更是組建了以淝河鋼窗總廠為核心,66個企業參加的跨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淝河企業集團。而企業創辦人王世清同志也獲得明星企業家、省勞模等光榮稱號。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淝河鋼窗總廠拳頭產品卷閘門全國聞名,銷往省內外50多市縣。要知道,在30年前這可還屬於非常新奇的“高科技”呢。因此,到1990年,淝河鋼窗廠創造了1510萬元的工業總產值,實現利稅129萬元。

而作為這一組數據最好註解的就是:1986年底淝河鋼窗廠在望江賓館召開全國訂貨會,全國各地幾百位客戶光臨。一個鄉鎮企業有此魄力召開全國訂貨會,而且獲得圓滿成功,這是不多見的。這也引起了主管部門、新聞界的高度關注;而在1991年春節舉辦的“第三屆廬州燈會”上,淝河鋼窗廠更是打造出了堪稱“燈會之最”、全長15米的彩燈“二龍戲珠”,以廟宇飛簷寶頂作背景,橫空出世,營造出一種民族古老文化的氛圍。

在當年的鄉鎮企業中,除了淝河鋼窗總廠聲名遠播外,常青棉織廠也是另一個佼佼者。常青棉織廠創辦於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但一開始經濟效益並不是太好,1985年,廠領導成立全面質量管理辦公室,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爭取貸款更新改造設備,充實調整車間、班組領導班子,改革分配製度、獎勤罰懶……當年,產品質量就取得了全面提高,並打開銷路,企業效益逐年好轉。漸漸地,常青棉織廠起死回生,產品遠銷海內外。

此後,常青棉織廠創辦了合肥漂染廠,並先後接收了常青低溫粘合劑廠、安徽省第三棉紡織廠等。同樣,數字是最好的論據:1990年,常青棉織廠完成總產值近4000萬元,實現利稅約185萬元,而到了1993年,這兩個數據分別是1.32億元和383.7萬元,各項經濟技術指標均名列全省鄉鎮企業前列。

「工业之档」“星光闪耀”的乡镇企业——合肥工业“百亿奋进”的背后之二

1986年淝河鋼窗總廠的老廠區

2

他們是鄉鎮企業發展的“功臣”

鄉鎮企業持續、高速發展,除了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外,還與一群人有關。那就是產品推銷員。從某些方面說,他們為鄉鎮企業的發展立下汗馬功勞,是鄉鎮企業發展的“功臣”。當年在合肥的鄉鎮企業中,就活躍著這樣一批人。

改革開放前,我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產品都是有計劃地生產、有計劃地銷售,而改革開放後實行市場經濟,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劇烈,“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尋找訂單、如何把產品推銷出去,成為不少鄉鎮企業的主要問題,於是逐漸形成了一支專業化的銷售員隊伍。

這些銷售員足跡遍及全國各省市,四處尋找市場,簽訂購銷合同,把產品直接推銷到各大城市的專業商店、企業和單位;並通過貿易部門,把社隊企業產品打入國際市場。在這同時,這些銷售員還積極引進新項目、新技術。他們走南闖北,閱歷豐富,能及時掌握本企業所經營的產品的市場行情,瞭解全國同行業產供銷的經濟信息,積極引進技術,改變一些老觀念,使企業能夠根據市場的變化,不斷更新和擴大產品,提高企業本身的競爭和應變能力。

有了這些人的努力,鄉鎮企業克服普遍存在的缺資金、缺技術、缺人才、缺銷售渠道等瓶頸問題,由弱到強,蓬勃發展。檔案數據顯示,在十年左右時間裡,合肥鄉鎮企業產值從不起眼的“必要補充”到很快佔據了地方經濟重要位置。而這些銷售員也通過自身的努力,大部分成為改革開放後的早期“萬元戶”。

「工业之档」“星光闪耀”的乡镇企业——合肥工业“百亿奋进”的背后之二

義興輪窯廠舊址

3

“群星閃耀,卓爾不凡”

鄉鎮企業,一開始被稱為“社隊企業”,即人民公社和生產大隊、生產隊興辦的企業, 屬集體所有制性質。但隨著1983年人民公社體制改革後,由於改革開放深入推進,農村湧現了一大批戶辦或聯戶辦企業以及其他形式的合作企業,為適應新形勢,1984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將“社隊企業”改為“鄉鎮企業”,自此“鄉鎮企業”風起雲湧。追溯歷史,合肥市的鄉鎮企業起源於1958年,而合肥市鄉鎮企業得以全面發展,則是到了1986年後。

合肥市檔案館提供的數據顯示,1986年至1990年的五年間,僅合肥市郊區的鄉鎮企業就達到了7005家;鄉鎮企業總產值由2.32億元增加到7.80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由1.24億元增加到4.68億元;上繳國家稅金由886萬元增加到0.41億元;企業實現利潤由0.14億元增加到0.37億元;固定資產淨值由0.9億元增加到2.17億元……因此,在全國和全省鄉鎮企業工作會議及全國鄉鎮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合肥鄉鎮企業發展受到中央有關部門和省委領導的表揚。

合肥巢湖機電廠早在1978年新產品就榮獲了機械工業部科技成果獎;合肥帆布廠是安徽省和合肥市原料帆布及各類帆布製品最大廠家;大興水泥廠是全省鄉鎮企業同行中最大的廠家之一……在鄉鎮企業發展的過程中,還湧現出了一批勇於開拓、奮發進取、成績突出的“明星企業”,例如,在鄉鎮企業比較集中的合肥郊區,就有淝河鋼窗總廠、紅旗鋼球廠、鑄管廠、常青棉織廠、被單二廠、義興輪窯廠、毛巾二廠、飛建磷肥廠等多家企業榮獲1990年省級明星企業稱號。淝河鋼窗總廠等11家企業榮獲市級明星企業稱號;而這些鄉鎮企業中,有部優產品10個、省優產品24個、省系統優產品46個……真可謂“群星閃耀,卓爾不凡”,為合肥市的工業發展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