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對稿」十八路諸侯33:只一招,董卓就斷了袁紹起兵所有由頭

關東以袁紹為首的這些人,又是舉兵,又是會盟的,消息自然會傳到京城董卓那。董卓一看這幫孫子,我剛封了你們的官,你們剛就任不久,就舉兵討伐我。你們這是想幹什麼?怎麼一點不領情呢?這時候的董卓一定很是搞不懂,按理說我對你們挺不錯了,把你們一個個都弄成地方大員,可你們卻聯合起來反對我。一定是有什麼問題了?董卓這時候一定也在反思,想這幫世家大族的人,腦子裡到底想的是什麼?給你們高官厚祿,還不行嗎?真是搞不懂。

「校對稿」十八路諸侯33:只一招,董卓就斷了袁紹起兵所有由頭

圖1、造反的諸侯們(《虎牢關》)

西涼出身、久在疆場的董卓的思維模式和世家大族的這些人肯定是不一樣的。不過,這一會董卓在懵懂的同時,更多的是恐懼。自己心底裡以為能生效的辦法,有酒大家喝、有肉大家吃的這個策略對你們這幫士人不管用。那怎麼辦?滿京城洛陽可都是和袁紹一樣的士人啊?他們暗地裡搞聯合怎麼辦?高處不勝寒,此時的董卓一定後脊背發涼。

既然你們是以我廢立皇帝為藉口來反對我,那就先斷了你們的念想。於是下令將剛剛被廢掉的漢少帝劉辯毒死。玩起橫來,董卓我不比誰差。就這樣劉辯在他母親何皇后被毒死後三個多月後,父親漢靈帝駕崩八個月左右,當了沒幾天皇帝,就先是被廢,然後被毒死了。

「校對稿」十八路諸侯33:只一招,董卓就斷了袁紹起兵所有由頭

圖2、被董卓廢掉的漢少帝劉辯(《董卓進京》)

漢靈帝死的時候,可以說是“崩”,但漢少帝的死可就不能叫崩了。被毒死的時候,他只是弘農王。受命去毒死他的那個人名叫李儒,當時的職位是郎中令。三國演義中李儒是董卓最重要的謀士,董卓對李儒的話言聽計從。在董卓討伐黃巾軍的時候,李儒就在身邊了。但歷史上真實的李儒,應該是董卓進京當政之後才投靠的董卓,而且也算不上董卓最重要的謀士。給董卓出謀劃策的人,都是那些世家大族的門生們,而且經常把董卓往溝裡帶。比如接下來的這位尚書鄭泰。

「校對稿」十八路諸侯33:只一招,董卓就斷了袁紹起兵所有由頭

圖3、給董卓出謀劃策的李儒(《董卓進京》)

鄭泰之前就我們就提到過,袁紹建議何進召董卓進京的時候,鄭泰激烈反對,直指這樣做肯定會招惹事端。何進不聽鄭泰的,鄭泰棄官而走。董卓當權之後,又起用了這位曾經詆譭過他、而且竭力阻止何進召自己進京的鄭泰。從對鄭泰這樣不計前嫌的態度看,董卓這個人要麼就是沒摸清士大夫階層的門道,要麼就是肚量很大不計前嫌。

看到袁紹集結人馬討伐自己,董卓準備帶兵去討伐。於是在朝堂上討論這件事。這時尚書鄭泰站出來,對董卓說:“當政在於德行,而不在於兵多。”董卓聽有人和自己唱反調,令行禁止慣了的董卓肯定是不高興,馬上拿出軍閥作風威脅著反問:“如卿此言,難道兵為無用?”

「校對稿」十八路諸侯33:只一招,董卓就斷了袁紹起兵所有由頭

圖4、鄭泰

鄭泰早預料到了這一點,馬上說:“我當然沒這個意思,我的意思是說崤山以東那些人搞的那些事,不值得出動大軍討伐。董卓大人你出生在西涼這個久戰之地,而且很早就開始帶兵,對軍營、對打仗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可袁紹就是個京城出生、京城長大的公子哥,張邈是中平郡一個以老實著稱的人,坐在堂上連堂下都不會去窺望;而孔伷每天只會誇誇其談、褒貶是非。他們都不是帶兵之人,臨陣交鋒,肯定都不是你的對手。況且他們的官職沒有得到朝廷的認可,沒有尊卑次序,到後來只能是誰都不聽誰的。盟主袁紹如果要是去硬壓,每個人也只會觀察風向成敗,絕不會同心同德、同進同退。況且,崤山以東享受的太平日子太久了,老百姓都不知道怎麼打仗。而關西呢?這百十年來因為羌亂,婦女都能彎弓搭箭上戰場。如今天下人所怕的,無非是涼州、幷州的軍隊,特別是那些羌胡義從們。如今這些軍隊都在大人您手上,如果用您手上這些人去對付袁紹那群烏合之眾,就像虎狼去捕捉牛羊,就像烈火去燒樹葉。沒有事情而調用軍隊去驚擾天下,使得害怕服役的人們聚眾作亂。放棄德政,而動用軍隊,恐怕是要損壞您自己的威儀的呀。”

「校對稿」十八路諸侯33:只一招,董卓就斷了袁紹起兵所有由頭

圖5、篤信軍權的董卓(《董卓進京》)

鄭泰勸說董卓饒了好大一個彎子,先誇讚董卓熟悉軍事,接著貶低袁紹他們說他們不堪一擊,再接著對比了董卓的軍隊和袁紹的軍隊,最後得出出兵弊大於利的結論。仔細分析的話,鄭泰的這番辯解並不是那麼站得住腳,可董卓聽來卻十分順耳,史書上說“卓乃悅”。

可鄭泰說的真對嗎?如果是從中央朝廷利益出發的話,第一時間平定反叛的軍隊,將任何不聽朝廷話的人消滅掉,是當仁不讓的選擇,就像東漢當初平定黃巾起義一樣。地方的軍隊勢力一旦形成,中央朝廷之後肯定是控制不住了。

「校對稿」十八路諸侯33:只一招,董卓就斷了袁紹起兵所有由頭

圖6、董卓其實挺好忽悠的(《董卓進京》)

說的頭頭是道的鄭泰知道這些嗎?他心裡應該非常明白,但這是鄭泰和所有的士人們,都偏心袁紹,都指望著袁紹,所以竭力在保護袁紹的勢力。鄭泰的話中雖然很多是貶損袁紹他們的,但實質上是在維護袁紹好不容易發展起來的力量的。先是有人勸董卓封逃跑的袁紹為勃海太守,袁紹造反了董卓身邊又有人勸他不要討伐。董卓身邊的這些謀士們,還真是不坑完董卓不算完。

此時的董卓,難道不知道應該馬上將袁紹這股反叛勢力撲下去,不然東漢面臨的就是分崩離析嗎?猜想這一會的董卓一定是明白的,不然他不會走到今天,成為東漢朝廷的掌控者。可董卓自己有自己的難處和擔心。

「校對稿」十八路諸侯33:只一招,董卓就斷了袁紹起兵所有由頭

圖7、鄭泰還是偏心袁紹(《董卓進京》)

董卓的難處是什麼?董卓難在兵力的有限,特別是嫡系軍隊的有限。我們知道董卓當時是隻帶了三千軍馬進京的,之後收了何進、何苗兄弟的禁軍,丁原的部隊,才算是穩定了京城局面。之後董卓可能把自己涼州的軍隊又調來了一些,可董卓在涼州的部隊也不會超過三萬。董卓之前的上司皇甫嵩這一會在扶風(陝西寶雞)附近也有三萬軍隊,這一會並不在董卓掌控之中。而且之前,董卓已經分兵去了幷州,派了自己手下最得力的干將、女婿牛輔去河東平定白波賊寇。

「校對稿」十八路諸侯33:只一招,董卓就斷了袁紹起兵所有由頭

圖8、董卓的當務之急是穩定住中央

董卓這時不敢也不能馬上分兵去攻擊袁紹,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朝政的不穩。洛陽並不是董卓能夠完全掌控的地方,世家大族久居於此,各種勢力盤踞。如果董卓派大軍去討伐袁紹了,京城勢必不穩,如果又有人和袁紹勾結,董卓就死無葬身之地了。

所以這一會董卓為了讓自己心裡上徹底安全,想出了一個誰都不敢想的點子——遷都,以袁紹威脅為理由。可如鄭泰所說,董卓真的怕袁紹他們嗎?可真不是。董卓怕的是你京城這幫傢伙們,先把你們搞定了再說袁紹的事。要將從東漢建立、光武帝劉秀就定下的都城遷往別處,有那麼容易嗎?董卓會怎麼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