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流造出「發電玻璃」!被人民日報、央視組團點讚

玻璃,是人類在建房造物材料領域裡的偉大發明之一,閃耀著不可代替的光芒。那麼,怎麼把玻璃利用起來,發揮不一樣的功能?

這不是普通的玻璃—它能發電

玻璃用來發電,這在很多人看來是幾乎不可能的事。而在雙流西南航空港經濟開發區的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看似普通的黑色玻璃,在這裡變成了能發電的設備。

雙流造出“發電玻璃”!被人民日報、央視組團點贊

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潘錦功說:“這塊玻璃是成都中建材在雙流區生產的,叫碲化鎘弱光玻璃,所謂弱光發電玻璃就是在光線很弱的情況下依然能夠發電,它不需要太陽,也不需要月亮。”

近日,央視財經頻道《經濟半小時》欄目以《採天地之“能”》為題,聚焦了今年4月在雙流區投產的世界第一條大面積發電玻璃生產線。發電玻璃,又叫碲化鎘薄膜太陽能電池,由雙流區企業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生產,通過在普通玻璃上鍍上碲化鎘光電材料,讓普通玻璃從絕緣體變成可導電的導體,進而變成可發電的建築材料,可謂在建築物上建“發電站”。

顛覆傳統光就能發電

發電玻璃,究竟是如何發電的?碲化鎘玻璃究竟又和普通玻璃有什麼不一樣呢?“奧秘就在玻璃表面的薄膜裡,在絕緣的玻璃上均勻沉積相當於十五分之一頭髮絲直徑的4微米厚碲化鎘等半導體薄膜材料,原本絕緣的玻璃便具有了發電能力。”成都中建材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有了這幾層薄膜,比較弱的光線也都可以被玻璃吸收用來發電,而在玻璃表面還分佈著一條條很細的刻線。“每塊發電玻璃的發電層經過激光的刻蝕,可以形成214個串聯的小電池,也就是黑色玻璃上肉眼可見的白色線條,這些線條就好比我們家用的電壓轉化器,負責把光電的低電壓轉化成240伏的高壓。”當兩塊玻璃合一,通過背面的接線盒收集電,再導入逆變器後就能直接用於發電了。

在車間生產線現場,伴隨著傳送帶勻速運轉,“機器人”自動操作,55秒,就能下線一塊長1.6米、寬1.2米的碲化鎘發電玻璃。“目前,我們已經實現實驗室光電轉化效率17.8%,也就是說無論強弱,有光就能發電。”成都中建材相關負責人說,發電玻璃項目有幾百項技術攻關,耗時近8年,凝結了所有科研人員的心血與汗水。

清潔能源發電潛力無限

雙流造出“發電玻璃”!被人民日報、央視組團點贊

隨著產品不斷下線,該公司正用發電玻璃“武裝”廠房。在成都中建材,該公司不少廠房已經裝上了黑玻璃,從外面看,與普通玻璃幕牆只有顏色的區別,但背後電線牽出的盒子,卻能為廠房供電。據測算,一旦廠房3面裝上發電玻璃,一年可發電200多萬度,這意味著生產線白班一半的用電量能實現自給自足。就連電瓶車、電動汽車充電樁電源都可以來自“發電玻璃”,廠區內採用“發電玻璃”的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應用隨處可見。

“因為碲化鎘薄膜本身是全透明的,所以它可以被塗抹在所有的窗戶、玻璃上,而不是隻能安裝在屋頂、牆壁上,目前碲化鎘弱光發電玻璃對可見光的吸收率達90%以上,不僅能有效減輕光汙染,還能夠將外部能量轉化為清潔能源,所以它的發電潛力是無限的。”成都中建材負責人介紹,一塊1.92平方米的玻璃,一年可發電260—270度,理論計算,三四千塊玻璃產生的電量,相當於普通油田一口井一年產油可轉化成的發電量。

目前世界各地的建築物消耗了全球百分之四十以上的電力,如果所有建築物的玻璃都改造成“發電玻璃”,那麼這種顛覆性的新能源建材將改變歷史。“中國目前共有400億平方米建築,如果用這種‘發電玻璃’改造其中的10%,那就相當於建設了3個三峽水電站。”

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碲化鎘發電玻璃,不僅標誌著成都中建材掌握了領先於全球的大面積碲化鎘發電玻璃自主核心技術,而且具有了制定行業規則的話語權,對打破國外巨頭壟斷,創建民族工業品牌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為雙流推動綠色能源優勢產業提質增效奠定了堅實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