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的山 梁家河的水(之二十五)

梁家河的山 梁家河的水(之二十五)

梁家河的山 梁家河的水(之二十五)
梁家河的山 梁家河的水(之二十五)

能人:要想辦法巧幹,避免苦幹

梁家河的山 梁家河的水(之二十五)

····

在周圍人的眼裡,劉永耀是個“能人”,心靈手巧,他自已也很享受這個稱號。劉永耀說,他年輕的時候,讓他佩服的人很少。但是,習近平看得遠、想得深、辦法多,讓他徹底服了。

1974年農曆正月,劉永耀接到文安驛公社教委的通知,他被調任梁家河小學校長。那時,習近平是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因工作關係,一來二往,兩人就熟了。

劉永耀記得,當時梁家河小學一共四名教師,包括他這個校長。剛開學的時候,習近平來學校召集他們四人開會,簡短的講話表達了三層意思:一是梁家河要改變面貌,必須要有一批有文化有知識的人才;二是培養梁家河人才的任務就靠老師們了;三是老師們有什麼問題,他可以幫助協調解決。

會上,袁樹成老師說:“我們是從外村來的,吃菜有困難,可不可以給我們劃一塊地,我們自己種菜?”第二天,習近平就在學校外面的一個平灘裡給他們劃分了一塊地。這塊地離河很近,澆水很方便。

老師們被感動了,他們沒想到這個20歲出頭的娃娃書記辦事這麼幹脆利落!

梁家河的山 梁家河的水(之二十五)

當時,習近平正準備在村上辦沼氣,對於這樣一個新鮮事物,許多社員根本不敢想,當然就很難接受。

有一天,習近平和劉永耀談起辦沼氣的事情,說他就是想通過大辦沼氣解決社員的燒柴問題,再用沼液提高土壤的肥力,進而提高糧食產量。習近平給劉永耀講了在四川學習時看到的一個沼氣肥實驗:在同一塊田地裡,取出同樣的土,用尿素水、河水、沼氣肥水分別和成三個泥團,在同樣的條件下,讓這三個泥團乾透。這時,用尿素水和成的泥團要用力砸才能碎開,用河水和成的泥團則稍一用力就能碎開,而用沼氣肥水和成的泥團,只要用手指輕輕一壓便碎開了。

習近平說:“我們如果長期使用化肥,就會造成土壤的板結。咱陝北土地瘠薄,若能使用沼氣肥,就能改良土壤,提高產量。推而廣之,如果全世界都能使用沼氣肥的話,既清潔環保,又改良了土壤,這是多麼好的一件事!”

習近平還說了一句讓劉永耀震撼的話:“人來到世上,就是要為人類辦好事。”

劉永耀說:“社員不理解辦沼氣,你給他們講道理,就像剛才給我講的那樣,他們肯定能理解。我已經被你說服了。”

習近平說:“我已經想好了,先建一個沼氣池,讓社員看到實際效益,再說服就容易了。”

梁家河第一口沼氣池順利產氣,成功點火。社員信服了,更多的沼氣池建了起來。

全省沼氣利用推廣現場會確定在梁家河召開後,劉永耀毛遂自薦:“近平,我在延安參加過美術學習班,有一點兒美術基礎,畫個宣傳畫之類的事能做到。你要是需要幫忙,儘管言傳。”

習近平聽了很高興,指著第一口沼氣池旁的一面窯牆說:“我先叫人將這面牆粉刷一下,你準備在這上面給咱畫個宣傳畫。”

過了幾天,習近平把劉永耀叫到粉刷好的窯牆前,說:“劉老師,就在這上面畫。”

劉永耀很吃驚:“我還以為是牆上的一小塊兒,整個一面牆這麼大的畫,我從來沒畫過。”

“宣傳畫嘛,就是要大。”習近平笑著說。

“那該畫什麼內容?”

“就畫全國人民大辦沼氣。”

“全國人民那麼多,怎麼畫得出來?”劉永耀一時沒了主意。

“就畫工農兵學商五個人物,代表全國人民嘛!”習近平脫口而出,顯然經過深思熟慮。

劉永耀便構思了一張草圖讓習近平看。

習近平看了後問:“怎麼是兩個農民?”

“梁家河沒商人,就畫了兩個農民。”

習近平又問:“那學生怎麼扛個鐵鍁?”

“學生正在上山下鄉嘛!”

習近平收起了笑容,說:“學生就是學生,不能畫成農民。再說了,這幅畫上的人物,代表的是全國人民,不只是梁家河人。”

劉永耀這時才明白,自己的眼界窄了,只想到梁家河,而習近平想到的卻是全中國。

草圖修改好之後,劉永耀開始往牆上畫。第一天,劉永耀用兩根椽子綁了一個腳手架站在上面,還沒動筆就摔了下來。

習近平從山裡勞動回來後問他:“今天怎麼沒畫?”

劉永耀說:“差點兒把我摔壞,哪還顧得上畫?”

習近平一看搭起的架子,說:“這不行。要畫好畫,心要靜,手腳要穩。人站在椽子上搖來晃去,怎麼能畫好?”

他回頭對民兵連長石治山說:“你這幾天不要上山了,專門為劉老師服務。”

石治山弄來一塊長條木板,用繩子一綁,人站上去穩穩當當,這樣,畫起來好多了。

梁家河的山 梁家河的水(之二十五)

幾天後,一幅色彩鮮亮的宣傳畫展現在人們眼前。

習近平看了又看,滿意地說:“不錯,畫得不錯。”

劉永耀說:“畫是畫成了,可是兩邊空白太多,是剷掉還是寫上兩句宣傳語?”

習近平說:“就寫上‘自力更生 艱苦奮鬥’吧。”

劉永耀一聽,馬上在畫的兩邊寫下了這八個大字。

1993年,習近平回到梁家河,村上的人打電話告訴了劉永耀。劉永耀連忙從縣城趕到梁家河,正好在辦沼氣宣傳畫旁邊與習近平相遇了。習近平指著牆上的畫,笑著對劉永耀說:“你看,當年畫的辦沼氣宣傳畫都快成壁畫了。”大家哈哈大笑。隨後,他倆就在這幅具有特別意義的宣傳畫前合影留念。

畫完這幅畫不久,劉永耀被調回公社五七中學任教。來梁家河之前,他曾在那裡教書。

有一天,劉永耀正在上課,梁家河大隊民兵連長石治山騎著自行車急匆匆來到學校接他,說是村裡正在打壩,柴油機壞了,請他去修理。劉永耀坐在自行車後座上納悶:打壩怎麼還用柴油機?

到了梁家河一看,習近平和社員們正坐在工地上等著。劉永耀趕忙修好柴油機。

劉永耀驚奇地看到,柴油機帶動水泵開始抽水,水從山坡高處把土衝成泥漿,泥漿流到人工築起的兩道土梁中間的凹槽裡,沉澱後形成了壩梁,既省工省力,又結實牢靠。

劉永耀感嘆道:“你咋想到這個辦法?我從來沒見過這樣打壩。”

習近平笑著說:“這叫水墜壩,不是我想出來的,是從報紙上看到的。”

劉永耀讚歎道:“好辦法!好辦法!”

習近平說:“我們不管做什麼事,都面臨巧幹和苦幹的選擇,我們要想辦法巧幹,避免苦幹。”

習近平接著說:“像你這樣的人太少了,要不是我認識你,把你請來,今天就巧幹不成,只能苦幹了。你能不能培養一批修理柴油機的人才,為全公社、全縣解決修理柴油機的問題,讓大家都學會巧幹,減少苦幹?”

當時國家號召學生學工、學農,劉永耀回到學校,徵得校長同意,在五七中學辦起了柴油機學習班。

辦學習班期間,劉永耀遇到了許多疑難問題,於是他便利用暑假帶領幾名學生走訪各個大隊的柴油機管理人員,竟然發現了不少“絕招”。他集思廣益,總結出43條柴油機故障解決辦法,油印成冊,發到全縣各個大隊。

這本小冊子深受大家的歡迎。柴油機管理員說,有了這個小冊子,一般問題都能解決,再也不用把柴油機抬到縣城去修了。

年終,在縣上召開的科技表彰大會上,劉永耀獲得了200元的獎勵。

1978年,全縣中學教師轉正考試,劉永耀以第一名的成績被錄用,並被分配到延川中學任教。當時他負責電教工作,主要任務是搞幻燈片教學。他製作的幻燈片課件,曾在延安地區評比中獲得第一名。後來,他製作的“波的衍射”幻燈片課件,在陝西省評比中獲得一等獎。

20世紀90年代,劉永耀的妻子在延川縣南關小學教數學,有一次回家後氣得不吃飯。

劉水耀問:“咋了,把你氣成這樣?”

妻子說:“給學生講小數點移位知識,怎麼講學生都聽不懂,我不會教了。”

劉永耀說:“我給你想個辦法,肯定能讓學生聽懂。”

晚上,劉永耀找來硬紙片,製作了一個教具,只要把教具上的“小數點”向前、向後移動,數值立馬變小、變大,一目瞭然。

第二天,妻子帶著他製作的教具去上課,效果出奇地好。

“全國有多少小學教師需要這個教具啊。”劉永耀對教具進行重新設計,精細加工,做出一個新的樣品,起名“小數點移位演示器”,沒想到一級一級送上去後,竟獲得了國家專利,受到教育部的獎勵,並在陝西省舉辦的第三屆科技交易洽談會上獲得銀獎。

退休後,劉永耀又開始琢磨起節油器。他想設計一個裝置達到節約用油的目的。他的節油器經過多次試驗,節能效果非常顯著,如今正在申報國家專利。

劉永耀的老家依洛河有幾百畝鹽鹼壩地,一直空閒著。2016年,他從南方引進優良荷花品種栽植到這些壩地裡。他說,如果荷花能夠在依洛河適應,他就擴大種植,然後交給村民,讓他們摘蓮蓬、採蓮藕,發家致富。他做不到為全人類辦好事,但是給家鄉辦點好事還是能做到的。劉永耀說:“一句話,那就是人來到這世上,就要辦好事。”

梁家河的山 梁家河的水(之二十五)梁家河的山 梁家河的水(之二十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