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飛越6000公里去雲南,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輕描淡寫的"6000公里",究竟有多遠?

6000公里,或許只是輕描淡寫的幾個數字,只是隨口而出的兩個地名間的距離,在小小的地圖上不過幾十公分。但6000公里究竟有多遠,你知道麼?

國土面積位於世界第三的中國,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龍江江心,南到南沙群島南端的曾母暗沙。南北相距的距離約5500公里。可想而知,6000公里的距離,竟是地廣物博的祖國也不能相比。

從極寒之地的西伯利亞到暖陽沐浴的春城昆明,中間便隔著這讓人不敢妄想的6000公里(非直線距離),但來自於西伯利亞的海鷗,卻不辭千山萬水,每年飛越6000公里來到雲南昆明,成為昆明冬日裡獨特的風景。

每年飛越6000公里去雲南,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從一見鍾情到如期造訪,這段誤打誤撞的情緣,一持續便是三十餘年

一切美好的相遇,似乎總是源於偶然。海鷗也是。

1985年10月23日,它們"誤打誤撞"投入昆明的懷怉,才與昆明結下不解之緣。興許一開始是一隻遷徙途中迷路的海鷗,偶然翱翔到了昆明上空,本想尋找遷徙的大部隊,卻被暖陽沐浴的冬天和碧波萬頃的滇池所吸引。於是撲稜著翅膀,召喚自己的親朋好友一同來此"度假",在和煦陽光和別具雲南高原風味的魚蝦美食招待下,這群遠道而來的"客人"漸漸"樂不思蜀",成為了像昆明人一樣的"家鄉寶"。

這一來,便是33年, 從未失約。

每年飛越6000公里去雲南,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戀上春城,不僅因為這一城溫暖山水,更因為這一城善意人心

曾聽說,一段戀愛關係的堅持,必定是對方身上有著令人著迷的地方。對於海鷗和昆明這段長達三十餘年的特殊戀愛來說,亦是如此。

雷雨、風暴、雨霧、捕殺, 6000公里的路途中有太多艱難險阻,甚至半數的海鷗會被狂風驟雨、飛禽猛獸所打倒。但這些冬日精靈們卻年復一年穿越整個俄羅斯和大半個中國,經歷一場場驚心動魄的生命之旅,如精靈般降落在這座四季如春的城市,也必然因為這裡有著讓它們著迷的吸引力。

有人說,這裡空氣清新、四季如春、水域寬闊、食物充足,海鷗必然是愛上這裡的氣候和環境。這原因不可置否。

但我想,昆明人對海鷗深情的愛護和最大的善意,才是令它們青睞的根本。

每年飛越6000公里去雲南,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翠湖邊,一座雕像端坐水邊,安詳靜穆。老人面帶微笑,滿目慈祥地看著這些在他身邊飛舞環繞的小精靈。這是最出名的"海鷗老人吳慶恆"。 在海鷗來昆明覓食的日子裡,他幾乎每天都到翠湖來看望和餵養海鷗,把這群小精靈當作自己的子女那樣來對待。聽說,當時老人一個月的退休金只有308元,卻拿出一半的錢來買餅乾、麵粉和著雞蛋給海鷗們吃。

每年飛越6000公里去雲南,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他不捨得坐5角錢的公交車,他每天都從城郊步行20餘里地到城裡。

他救助了很多隻受傷的海鷗,他給很多隻海鷗取了名字,他可以把它們一個個從水裡叫上岸。他天天和它們交談,它們站在他的肩膀上、頭上,親密無間,形同父子。

每年飛越6000公里去雲南,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他病逝後遺像放在翠湖,海鷗成群結隊的來和他告別,久久不願離去......

每年飛越6000公里去雲南,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他的事蹟永遠為人所歌頌。

病逝十年,市民自發捐款為老人塑了一尊雕像,讓這座城市從此銘刻老人和海鷗之間的深情。

每年飛越6000公里去雲南,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海鷗奶奶崔鳳仙" 也給予了海鷗無私的愛。從1985年第一批海鷗飛到昆明,海鷗常盤旋落腳的地方,都留下了她喂鷗的身影;每個冬天,無論颳風下雨,她天天都去看鷗、喂鷗。

如今89歲高齡的她,竟已和海鷗相伴了30餘年。

每年飛越6000公里去雲南,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耳熟能詳的事例外,更多是政府與無數普通人默默的善意。

為避免市民獨自投食的食物安全性,每年政府都要撥出專款、組織專人為海鷗投食。

每年到觀鷗季,交警大隊便會對海埂附近道路進行調整,以免來往車輛聲音驚嚇到海鷗。

每年飛越6000公里去雲南,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森林公安局不斷加大對傷鷗的處罰力度及追查力度。有遊客在海埂大壩抓捕紅嘴鷗,造成紅嘴鷗翅膀折斷、傷勢過重死亡。森林公安局奔襲將近4000公里,穿越大半個中國,在黑龍江哈爾濱市將傷鷗的扈某抓獲,只為懲治虐鷗者,展示政府保護紅嘴鷗的決心。

翠湖公園的公益崗攤位,大學生志願者的駐守與講解…海鷗文化節的舉辦…過年期間海埂邊自覺減少的鞭炮聲…滇維公司專門成立的護鷗隊...

他們默默的呵護和堅守,是這座城市擁抱紅嘴鷗的一個縮影。

三十餘年的依戀,它們早已不是遠方的"來客",而是這座城市的"家人"

每一個昆明人,都在用善意和愛護,讓一個個溫情的故事在藍天碧波下上演。

從剛開始對人的恐懼,只敢盤旋空中或停在房頂,

到如今嬉水、漫步、撒嬌、討要食物的親密互動。

從最初的幾千只突然造訪,

到如今上萬只,且每年仍在遞增。

正是這份善意和對生命的敬畏,讓它們不畏6000公里翻山越嶺的艱難,將這裡當做了另一個家。

每年飛越6000公里去雲南,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每年飛越6000公里去雲南,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一年新似一年的改變,是對品質生活追求的最好體現

正如鯉魚會索餌洄游,馴鹿會穿越極地一般,嚮往更舒適更愜意,食物更多、環境更好的地方,是動物的本能。作為大自然的精靈,紅嘴鷗也是如此。

33年前,它們在翠湖上開啟了這場美麗的誤會,並拖家帶口、呼朋喚友在翠湖上棲息。隨著遷徙的數量越來越多,15公頃的翠湖已漸漸容不下這群"大部隊"。

它們轉而又到達了海埂大壩,在浩瀚的水面上翩翩起舞。下沉式親水景觀臺對於觀鷗的遊客來說,是與紅嘴鷗歡嬉的好去處,但對於這些小精靈來說,這裡缺乏了許多原生態的自然綠意。

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和溼地公園的建設,這些"挑剔"的小精靈又開始為"家"尋找新的選擇。

如今,景緻優美、野趣縱橫的古滇名城成為了它們的新家。它們縱情的享受滇池的碧波萬頃、在水天一色中盤旋飛舞,盡情與遊船上的遊客嬉戲、撒嬌,討要食物...在滇池畔上演繾綣纏綿的人鷗之情。

每年飛越6000公里去雲南,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每年飛越6000公里去雲南,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每年飛越6000公里去雲南,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從翠湖到海埂,從海埂到古滇,一年新似一年的改變,是對品質生活追求的最好體現。

海鷗尚且如此,懂享受的人類更該追逐內心真正想要的生活。

在生氣盎然的景觀中漫步,在畫舫微風的陪伴下親近滇池,在山水宜居環境中享受詩意棲居,與湖為鄰,與景為伴、暢懷品茗,談笑風生。一天新似一天的生活,本該雲南,本該古滇。

每年飛越6000公里去雲南,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每年飛越6000公里去雲南,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注:西伯利亞(貝加爾湖)至昆明約3000多公里的遷徙直線距離,但鳥協專家表示,由於紅嘴鷗的遷徙路線不是直線距離,一般都是依託山脈、河流等進行遷徙,所以遷徙路程遠遠超過直線距離。紅嘴鷗實際每天飛行距離約80-100公里,飛行時長約兩個月,由此估算,紅嘴鷗實際飛行距離約為4800-6000公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