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填詞作曲、診斷農業病蟲害,李開復吳恩達的學生成「AI工程師」

你能想到AI可以自動填詞做曲,也可以玩出自己的嘻哈風格嗎?在網絡上跟你答疑解惑、噓寒問暖的不是帥哥美女,而是AI?無人駕駛的汽車,能更智能、高效、安全的行駛在路上?更有甚者,AI還能用來診斷農業病蟲害?

這不是發生在2050年,而是參加“2018年全球高校學生DeeCamp AI訓練營”(下稱DeeCamp)的300學生的作品展示。

8月23日,DeeCamp在北大舉行閉幕式,經過層層評比,來自全球高校的300學生組成的28支隊伍選出了8支優勝隊伍。

聯合主辦方教育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司副司長徐永吉、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楊曉春,北京大學副校長高松院士,創新工場人工智能工程院執行院長王詠剛分別給獲獎隊伍頒獎並發表致辭。

AI填詞作曲、診斷農業病蟲害,李開復吳恩達的學生成“AI工程師”

在5周的時間裡,圖靈獎獲得者John Hopcroft、創新工場CEO李開復、深度學習大牛吳恩達領銜的明星導師對學生們,以及近20位國內AI技術界的行業大牛老師循循善誘,這些學生迅速成長為如今炙手可熱的未來AI工程師。

DeeCamp是全球規模最大的高校AI人才國際培養計劃的一部分。文章開篇提到的很科幻的場景,正是DeeCamp訓練營的300位學生項目展示作品。而此次DeeCamp更是吸引了全球600多高校,7000多學生角逐300個培訓名額,錄取難度超過哈佛頂尖名校。

“2018年中國高校AI人才國際培養計劃”由教育部、創新工場人工智能工程院、北京大學聯合主辦,北京前沿國際人工智能研究院協辦。主辦方希望通過教師和學生的培訓,希望能完善中國高校人工智能課程體系建設。學生還能獲得加入知名AI公司實習、就業的機會,打造全球最大規模AI人才培訓計劃。

7月24日開營,8月23日結營彙報,總共歷時5周,來自85高校的的300學生分成28小組,各自展示了自己的AI 展示項目。

最終8個團隊經過根據全體產業導師和學術導師的評分以及結合DeeCamp的全程綜合表現,獲得了最佳技術獎、最佳應用獎、DeeCamp 2018之星等8項大獎。

其中,獲得DeeCamp 2018之星的是孫逸瀟為組長的自動駕駛項目。該項目訓練並建造出了一輛與真實無人駕駛汽車擁有相同技術架構的“縮微版”小車,探索了無人駕駛在未來物流、交通等領域的巨大應用潛力。

評委會認為,對於完整機器人技術棧的準確理解,以及高效、高質量的軟硬件系統整合能力,短短時間內,打造出來端到端訓練的、擁有硬件平臺以及完整技術棧的自動駕駛設備,體現了AI人才在工程領域的最佳實踐路徑。

東北大學張林峰領銜的“AI有嘻哈:自動寫歌詞”項目則奪得了“最佳DEMO”獎。團隊成員來自清華、北郵、北交大、中科院大學等。

評委會認為,該成果項目讓現場歡樂開懷,有趣的基於圖靈測試理念的評估方法,AI算法與嘻哈歌詞內在規律的有機整合,最終打造了一個既有吸引力,也能彰顯AI未來價值的出色項目。

創新工場人工智能工程院執行院長王詠剛說,8組優勝學生的作品,可以體現當今人工智能前沿發展趨勢,展現這些團隊每位成員的技術與工程實力的演示性項目,其方向涉及機械臂3D視覺系統、3D人體關鍵點檢測、自動駕駛、多攝像頭行人軌跡檢測和行人動作分析等挑戰性的工程問題。

“這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一次成功的實踐。”北京大學副校長高松院士說:“相信同學們通過這個平臺不僅獲得了知識、能力和寬闊的視野,也希望你們返回自己的學校後,能把在DeeCamp中的所學所想帶給更多的人,在以後的AI學習與研究實踐當中能應用今日之所學,擴展今日之所學。”

AI填詞作曲、診斷農業病蟲害,李開復吳恩達的學生成“AI工程師”

教育部國際司副司長徐永吉表示,“中國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國際培養計劃”是為落實教育部《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服務《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國家戰略的新型人才培養項目。未來,該計劃將進一步擴大國際師資的引入力度,聯合更多高校和企業共同參與,打造成一箇中外教育國際合作和中外人文交流的公共平臺,為中國高校教師和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真正產教融合的人工智能培訓項目。

在教育部的關注和支持下,2018年此項目被升級為“2018年中國高校AI人才國際培養計劃”,不僅有學生的培養(DeeCamp),還有對教師的“高校教師人工智能培訓班”。首批100名教師已經於上月底培訓結營。

王詠剛表示,關於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和產業界需求的時間差,產業界包括BAT、谷歌、Facebook這樣的公司在招聘人工智能人才方面都非常緊迫,市場需求非常大。但即使谷歌招到頂級AI計算機系學生,如果去做實際的工程項目,還是有一段成長的過程,時間差客觀存在。

“但考察時間差時,千萬不要用一種急功近利的方式去考察。我覺得學術環境和產業環境的分工一定要重視起來,學術環境能夠給學生更多的前沿理論培養、思考方法培養;產業環境是,通過項目實踐,通過像我們這樣的Deecamp訓練營,讓學生接觸第一手的產業信息、第一手的實踐環境,迅速成長為產業人才,這兩件事都是不可或缺的。”王詠剛說。

關於如何評估課程的效果,本次培訓計劃的導師、圖靈獎得主John Hopcrof從學校的角度講到了非常多的重要因素,“我們從產業界的角度來說,其實這個評估相對比較容易,產業界會從招聘人才的難易程度、人才到了產業界之後發揮作用的強弱等方面,非常客觀地去評估,比如今年AI人才與明年AI人才之間的差異,會有很多AI公司來參與這個項目,在這個項目的共建過程中,這些公司也會對人才的成長,對人才的水平進行不間斷地評估,來衡量我們課程的水平。”

AI填詞作曲、診斷農業病蟲害,李開復吳恩達的學生成“AI工程師”

與此相對照的是,根據高盛《全球人工智能產業分佈》報告統計,2017年全球新興人工智能項目中,中國佔據51%,數量上已經超越美國。但全球人工智能人才儲備方面,中國卻只有5%左右。

2018年4月,在此次培訓計劃的啟動儀式上,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司長許濤透露,教育部將進一步完善中國高校人工智能學科體系,正在研究設立人工智能專業,推動人工智能一級學科建設。當月,教育部網站發佈關於印發《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的通知。《行動計劃》提出,未來將形成“人工智能+X”的複合專業培養新模式。

“我們希望把這個項目打造成為打造中國高校AI培養體系試驗田。”創新工場人工智能工程院副院長王詠剛表示,本期DeeCamp訓練營向著人工智能應用型人才培養計劃的規模化和可複製性,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從第一期的36名學員,到第二期的300名學員,DeeCamp已經成功地證明,類似的深度培養計劃將不僅僅惠及少數的優秀學生。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楊曉春就指出,在中國人工智能的應用方面,企業遠遠走在學校前面。再加上在知識培養方面還要加強和完善,人工智能不僅僅是你的自然科學和工程方面的知識,更重要的包括人文方面的知識,是一個綜合性的,在這個教育方面,我們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需要解決。

在楊曉春看來,現在AI人才也面臨著滿足企業和產業技術的發展的需求,還是有很大的缺口,在人才方面還是有一個短板,這也是為什麼教育部在這個關鍵時刻啟動中國高校人工智能國際培養計劃的大背景。長期以來,我們的高等教育和產業之間總是有一個滯後,人工智能是著重側重應用場景,我們這方面的人才培養必須要走校企合作,校企融合的機制,把它機制化。

那麼參加Deecamp的學生有多牛?除了上面Demo做佐證外,正在舉行的世界頂級技術峰會2018年度KDD(知識發現與數據挖掘)大會,在空氣質量預測賽道全球第一團隊中,羅賓理和張前前都是今年Deecamp學員。

DeeCamp官方披露,今年報名中,包括全部C9高校,除醫學院外的全部985高校,學生來自全世界600多所高校。最後經過挑戰不小的筆試、面試篩選,300人從近7000人的海選中贏得DeeCamp席位,錄取率4.28%——比哈佛創下新低的4.6%錄取率還要低。

據悉, DeeCamp AI訓練營的培訓方式脫胎於創新工場人工智能工程院2017年的DeeCamp AI訓練營試驗。2017年暑期,創新工場人工智能工程院從全球知名高校的1000多份簡歷中,選拔出36位大學生,為他們提供了為期6周的“閉門課程+項目實踐”培訓。

未來,DeeCamp人工智能訓練營還將有計劃地邀請更多的教育培訓機構、高校、人工智能企業參與進來,一同將行之有效的人工智能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複製和傳播出去,並將評估在北京以外的其他城市落地舉辦,將AI培訓的機會和資源覆蓋到更多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