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世国宝,乾隆爱不释手,张作霖念念不忘,被周总理出手拯救

稀世国宝,乾隆爱不释手,张作霖念念不忘,被周总理出手拯救

作者/长河

中国的文物中有一独特的分支,那就是名家字帖,比如颜真卿、柳公权、米芾、王羲之等人的真迹,如今都价值千万。他们的作品是无数文人墨客们心向往之的精品,具有着非凡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著名的“三希堂宝帖”可能许多人并不太了解,三希堂是乾隆皇帝读书的地方,他在这里珍藏了三幅传世经典,分别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这三件稀世墨宝最受乾隆喜爱,仅乾隆一人就在上面盖了几十个章,并为它们作了几十首诗。

稀世国宝,乾隆爱不释手,张作霖念念不忘,被周总理出手拯救

但是,这么贵重的珍品,却在溥仪时期被偷盗走了。当时《中秋帖》和《伯远帖》在紫禁城内离奇失踪,据说是敬懿皇贵妃在离开皇宫时,将它俩带在了身上,出宫之后将其交给娘家,变卖换钱。

而“三兄弟”之一的《快雪时睛帖》留在了故宫之中,之后由故宫博物院管理,1949年国军败退台湾后,《快雪时睛帖》被送往台湾,如今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中保存。

稀世国宝,乾隆爱不释手,张作霖念念不忘,被周总理出手拯救

另外两帖流传在民间,经过转手,最终到了一个古董收藏家手中。此人名叫郭葆昌,他花费重金购置了两帖,此后一直珍藏在家中。要不是有一次和故宫博物院的院长易培基吃饭,这两张帖依然不会问世。

当时易培基想将二帖购回,和故宫中的《快雪时睛帖》放在一起保存,希望能够“完璧归赵”。可是郭葆昌出价太高,当时正逢战乱,故宫博物院也出不了这么多钱,这件事只能不了了之。

稀世国宝,乾隆爱不释手,张作霖念念不忘,被周总理出手拯救

不过,仅剩的一幅《快雪时睛帖》一直被多方盯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东北王”张作霖了。当时张作霖人在北平,他向易培基索要《快雪时睛帖》,而易培基一心想要保存珍品,而面前这个粗鲁的军阀他又斗不过,所以他借口保险箱钥匙不再自己手里,将此事搪塞过去了。

当晚张作霖就乘火车返回奉天,结果行至皇姑屯,被日本人给炸死了。易培基第二天听到消息后,吓得满头汗流,他并不是忧心张作霖的生死,而是感叹幸亏自己昨晚没有把这幅国宝交给他。

稀世国宝,乾隆爱不释手,张作霖念念不忘,被周总理出手拯救

不过,从那之后,其余二帖在民间无踪无影,另外一贴也辗转去了台北。1951年时,台北博物院接到了一个消息,有一个年轻人要出高价将二帖卖给博物院,此人正是当年郭葆昌的儿子。

因为自己身无分文,所以只能将家中的这幅珍宝拿出来变卖,他将这两幅珍宝抵押给了香港的英国银行,但是还款日子即将到来时,他没有钱还给银行,而英国人也想把这两幅珍品带走。

稀世国宝,乾隆爱不释手,张作霖念念不忘,被周总理出手拯救

所以,他只能找到台北博物院,希望台北能够出价将文物赎回,避免流入海外。但是博物院觉得出价太过昂贵,没能出面购买。正当人们一筹莫展之时,远在北京的周总理听说了这个消息,周总理下令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拯救文物。随后国家拨下专款前去香港赎回了这两幅帖,如今《中秋帖》和《伯远帖》都在故宫博物院中保存。

只是可惜了《快雪时睛帖》,三帖未能团聚,但是比起流失海外,被外国人抢走,这个结局也算让人欣慰了。

稀世国宝,乾隆爱不释手,张作霖念念不忘,被周总理出手拯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