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產業蓄勢 高質量發展將迎新挑戰

中國機器人市場的爆發超出所有人預期。根據世界機器人協會IFR此前發佈的《2018年世界機器人報告》,2017年,中國市場消費機器人高達13.8萬臺,同比增長58%,佔全球38萬臺總銷量的36.3%。這一銷量遠超IFR此前預測的11.5萬臺。

根據《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國到2020年的機器人密度將達到150臺/萬人,未來3年仍存在數十萬的市場需求。而目前,這一高速增長的市場需求正在驅動中國乃至全球的機器人產業鏈、應用生態加速成熟。

國產機器人規模效應初具

“電子、汽車、服裝等行業,一條生產線會生產很多類型的產品,一週生產一個訂單,之後迅速換另一個產品,這就要求機器人能夠快速切換不同工具,能夠快速編程切換到新的產品上,而且機器人要有足夠的安全性與工人協同。”遨博智能機器人研究院院長李永東說,“傳統機器人做不到,所以協作機器人應運而生。”

2017年,國內協作機器人市場規模約4000~5000臺,在總市場中佔比約3.5%。不過,協作機器人是目前增速最快的市場,而且,在李永東看來,“如果以銷售套數統計,協作機器人很快會成為需求量最大的產品。”

機器人產業蓄勢 高質量發展將迎新挑戰

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器是機器人的三大核心部件,目前這三大產品的國產化都已經取得部分突破。以蘇州綠的諧波減速器為例,有機構預測:2017年綠的諧波減速器2017年出貨量已達7萬套,且2018年將翻倍增長,預計可以替代日本企業HD的市場份額。

根據《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到2020年,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年產量達到10萬臺,精密減速器、伺服電機及驅動器、控制器的性能、精度、可靠性達到國外同類產品水平,市場佔有率達到50%以上。

高質量發展尚有硬仗要打

2017年,國內市場上國產機器人的銷量達到37825臺,同比增長了29.8%,但是,如果要達到2020年產量10萬臺目標,國產機器人至少在此後4年保持40%的複合增長率。

相比之下,2017年,外資機器人在華銷售量超過10萬臺,同比增長72%。國產機器人的市佔率反而從2016年的32.7%降至26.8%。

根據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數據,2017年,在3C製造業,外資機器人佔比71.6%,在汽車行業,外資機器人佔比更是高達89.6%。

不過,國產機器人在金屬加工、焊接,以及物料搬運、碼垛行業正在迅速佔領市場,60%的國產機器人主要用於不同場景的搬運、上下料,而在這一市場,國產機器人佔比已經達到36.6%。國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的突破主要來自物料搬運、金屬加工等一般製造業場景。

“受益於國內強大的電子製造業基礎,我們可以設計、製造可靠、可用的伺服驅動器。”科技自動化聯盟秘書長、國產伺服驅動器廠商清能德創董事長王健說,但想要讓機器人在精度、性能、一致性等指標上再進一步,仍需要持續的積累,“減速器、電機這類核心部件,都屬於機械製造,我們與國際企業在機械製造領域存在著工藝、材料、裝備、設計等全方位的差距。”

雖然同樣走在中國市場的機器人浪潮中,顯然外資企業的生存環境遠比國產企業舒適。王健認為,雖然長遠來看國產機器人肯定能夠成長起來,但現在有一場硬仗要打。

“機器人紅利”遭遇生態瓶頸

一位國際機器人企業人士介紹,在歐洲、韓國等國家,機電類工人都具備機器人操作能力,他們拿到機器人都可以自行安裝、調試、開發。但在國內,還有很多企業工程師沒見過機器人,所有流程都得我們派駐現場工程師。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IFR數據,在2010-2015年,美國、德國汽車行業分別安裝了6萬、1.4萬個機器人,同期增加就業人口23萬、8萬個。但在國內,機器人已經替換掉近百萬用工量,但新增的機器人操作工程師卻形成了巨大的人才缺口。

2017年2月,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了《製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到2020年,中國機器人產業人才缺口達到300萬,2025年將擴大到450萬。

除此之外,機器人應用的生態體系也需要逐步完善。“機器人使用的機械爪、機器視覺攝像頭、傳感器等周邊產品要進行定製設計。”一位專注於工業機器人智能操作系統的業內資深人士表示,針對物料碼垛、裝配、打磨等不同工業場景下的應用程序需要逐步開發,機器人與生產線上其他設備的協同,需要建立一整套的生態體系。

在國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逐漸成熟之後,勞動力結構的轉型、機器人產業人才的培養以及智能製造生態平臺的建設開始成為“機器人紅利”的瓶頸,在陸續上馬的“機器換人”行動中,這些正在出現的問題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